从鼓励企业对外投资角度完善我国税收直接抵免制度

时间:2022-10-15 08:07:13

从鼓励企业对外投资角度完善我国税收直接抵免制度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4-192-01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外经济不应只是重视“引进来”,而要同时发展“走出去”。为了鼓励企业“走出去”,公平地参与国际竞争,这就需要我国在税收抵免制度方面作一定的完善改进。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在减轻或消除国际重复征税方面采取的分国不分项抵免方法是否需要改进及如何改进。

关键词 对外投资 直接抵免 抵免限额 交叉抵免

一、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

2010年9月6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200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公报表明:

(一)对外直接投资再创新高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565.3亿美元。联合国贸发会议《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1.1万亿美元,年末存量18.98万亿美元,以此为基期进行计算,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1%,位居发展中国家、地区首位,名列全球第五位。

(二)国家分布更为广泛,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最高

截至2009年底,中国1.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其中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81.4%。

公报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到国外开展投资活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企业的总体实力还不强,需要国家在各个方面,尤其是税收方面予以更大的支持。

二、从我国企业投资现状看我国税收直接抵免制度

现在,国际上比较通行的直接抵免制度都为限额抵免,少数国家采取全额抵免,而我国采取的是限额抵免法中的分国不分项限额法。

(一)几种限额抵免法的比较

目前各国实行的限额抵免方法大致分为以下三种:分国不分项限额(如我国)、分项不分国限额(如美国的分篮限额)和综合限额(如日本)。

1.综合限额允许境内外收入盈亏互抵,手续简便,运用灵活,便于管理,但它允许纳税人进行交叉抵免,这种交叉抵免不仅侵害居住国的税收权益,而且会扭曲投资的流向,不利于经济效率的实现。而且综合限额制度也不总是对纳税人有利的,在纳税人的国外所得来自多国,有的国家盈利有的国家亏损时,综合限额制度会使其国外所得的盈亏相抵从而降低国外所得额,也就降低了综合抵免的限额。

2.分国不分项限额和分项不分国限额能很大程度上防止交叉抵免,但是分国限额和分项限额制度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这两种限额制度由于要分国、分项确定纳税人的国外所得和抵免限额,分别进行抵免,所以计算起来比较复杂,而且税法的复杂规定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它的实施。其次,即便是分国限额和分项限额制度也并不能完全避免交叉抵免,一国范围内高低税率项目间的交叉抵免和同一种所得在高低税率国家间的交叉抵免。

(二)立足我国现实,坚持分国不分项抵免方法

几种限额制度各有优劣,居住国并没有绝对理想的选择:综合限额计算简便,但却不能防止交叉抵免,分国限额和分项限额制度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交叉抵免,但是却计算复杂。而且即便是分国限额和分项限额以及美国的分篮限额制度也并不能完全防止交叉抵免。

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看,我国境外企业已遍布世界177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税率高低不同,存在交叉抵免的风险,不适宜使用综合抵免法。而且从我国目前的征管水平来看,实行综合抵免或者分项限额抵免都会带来较大的税收漏洞,不利于监管。

三、完善我国直接抵免制度,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

我国现行分国不分项税收抵免制度虽然存在诸多缺陷,但是对现行的分国限额制度加以完善,是中国限额制度改革最好的选择,我们不能以牺牲税制优化来换取执行上的便利。那么在具体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采取如下方法:

1.在对亏损的处理上,不能只是分国向后结转5年抵补亏损。因为海外环境复杂,前期投资的风险大,亏损的可能性也大,只向后结转不利于调动投资者主动开拓新的国外市场的积极性,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境外亏损冲抵顺序”规则和“境外亏损追补”规则。

2.建立海外投资风险准备金制度。企业进行海外投资面临陌生的东道国法律、语言、文化等制度环境,需要花费一定成本学习适应,尤其是生产型的大型项目在投资初期投入大,回收慢,存在亏损的风险。通过建立海外投资风险准备金制度,可适度降低企业对外投资损失的风险。具体做法可考虑,准许企业在一定年限内,每年从应税收入中免税提取相当于投资额一定比例的资金计入准备金,积累年限内用于弥补风险损失,期满后准备金余额按比例逐年计入应税收入中进行纳税。

3.加强境外投资企业税收服务体系建设。企业从事跨国经营,往往面临着比国内经营更大的风险和竞争压力。要提高企业抵御境外投资风险的能力,就必须使税收服务建设跟上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例如向企业提供东道国税收制度的咨询服务,多渠道拓展跨国涉税信息的交流和协作,推进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工作的开展;制定境外投资业务税务管理的操作规程,规范境外投资的税收管理等。

参考文献:

[1]吕莹.外国税收抵免法律制度研究.重庆: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8-31.

[2]武彪.我国税收抵免制度的完善.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3):112-115.

[3]赵岩.关于企业对外投资经营税收问题的探讨.税务研究.2007(6):14-17.

[4]颜明璐.推动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税收政策研究.财政金融.2008(2):97.

上一篇:浅论外汇收支情况表编制 下一篇:公司税收筹划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