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的一次尝试

时间:2022-10-15 07:40:36

“研究性”教学的一次尝试

前不久,在离学校一公里的洛庄附近,发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汉墓,被称为“洛庄汉墓”。由于新闻媒体的宣传,一时成了我镇家喻户晓的新闻,同时也成了历史课上的热门话题。遵照“学习历史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知道具体的历史现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尝试探求现象背后的规律”。我以该墓为对象,在历史课上进行了一次研究性学习的尝试,使全体同学获得了一次亲自参与研究讨论的机会,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

在讲授完西汉的历史后,我利用复习的机会,指导学生对汉墓的年代问题进行了一次开放性讨论。我先让学生回顾汉初的经济萧条状况和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然后提出第一个问题:“有人推断,洛庄汉墓是公元前186年,也就是西汉建立后16年修建的,那时的情况是‘丈夫从军旅,老弱转军饷……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那样的社会状况下,能否把3架车、12匹战马埋入地下?”同学们分组讨论后,推举中心发言人,阐述本组意见,结果是大多数同学认为不可能,只有少数同学认同,认为16年的休养生息政策有了成效,经济得到恢复,有能力筑此大墓。稍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在洛庄汉墓发掘初期,陪葬坑中发现不少五铢钱。这种钱是汉武帝时期铸造的一种新币。”我拿了一枚五铢钱让学生们看了一遍,和课本上的五铢钱图案比较,完全一致。再让大家讨论,此墓应定在什么时期。结合汉武帝在位期间(公元前140—公元前88年),争论更加激烈。待学生们安定下来后,我讲了这种五铢钱的来历:根据《史记》、《平准书》记载,秦统一后,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叫秦半两。“汉承秦制”,汉初仍使用半两钱。孝文帝时,更铸四铢钱,“文为半两”,还称半两钱。后又铸三铢钱,“文如其重”,称三铢钱。汉武帝时,言三铢钱轻,统一铸五铢钱,新币大小样式一致,重量足够(重五铢,合3.33克)。由此可见,五铢钱是汉武帝时的货币,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40年后才出现的。我接着问:“有没有可能在公元前186年就埋上公元前140年后的陪葬品?”同学们回答:“不可能。”“有没有可能在50年后再埋上陪葬品呢?”大家回答:“也不可能。”我又让大家讨论,此墓应定在什么时期,大家一致同意在汉武帝时期。我再引导学生们从汉武帝时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方面考虑、分析。等大家发表意见后,我总结道:“同学们分析的很有道理,如果此墓真是济南国王或其他诸侯王墓,到汉武帝中期,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后,削弱了诸侯国势力,各王国已没有力量筑此大墓,此墓不可能是武帝后期。因为只有在‘文景之治’后,王国势力较强,国力雄厚,经济繁荣,才有能力筑此大墓和埋上如此数量之多的陪葬品。按这样的推断,洛庄汉墓应定在汉武帝前期(约公元前140—公元前112年之间)。当然,这只是我和同学们的推测。现在,洛庄汉墓仍在发掘过程中,具体是什么时期的墓以及墓主人是谁,等到主墓室挖开后方能定论。到那时,我们分析的是否正确,请同学们拭目以待。”

一堂考古讨论研究课就这样结束了,这堂课不仅使学生回顾了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利用史料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同时还提出了一个大家关心的悬念,增强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上一篇:语感教学刍议 下一篇:研究性课题选题的一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