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偏远地区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成因分析

时间:2022-10-15 06:57:49

我国偏远地区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成因分析

摘 要:目前偏远地区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依然是我国农村金融工作的中心,偏远农村地区由于地形限制、自然条件恶劣、发展程度低、人口素质较低等原因,导致正规金融供给不足,正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潜在金融需求尚未被完全发掘,存在供需失衡的现象。本文将对这些地区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成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偏远地区;农村金融;供需失衡

偏远地区相较于发达地区,经济落后,由于现实以及历史原因,这些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十分缓慢。首先,偏远地区的传统农业经济依旧占主导,农村地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业。而农业生产存在很强的季节性,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十分大,并且农产品价值较低,所以农户的生产性贷款成本高、风险高、收益低。其次,正规金融机构由于自身强大的信用体系能够敛聚到社会上大量的闲置资金,这其中也包括来源于农村地区的存款,但金融机构普遍追求盈利性,所以资金往往应用到会给自身带来高收入的项目,而很少会用于高风险的涉农项目,这导致了资金大量流出农村地区,正规金融机构的涉农信贷功能弱化。并且由于正规金融机构设置的贷款条件高于农户的承受能力,农户被排斥在正规的金融服务体系之外。最后,偏远地区不光存在着农业生产方面的资金需求,还存在着一些非农生活资金需求,主要是建房、子女学费、彩礼费、医疗费用等基础消费。这些用途的资金较分散且数额不等,无法全部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满足,农户往往通过民间借贷这一渠道进行融资。但民间借贷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来说资金敛聚能力弱、资金规模不大,无法满足农户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这些都是偏远地区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现象,本文将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一、金融排斥导致农户无法参与正规金融活动

金融排斥是指经济主体中的某些群体没有能力参与到金融活动中,无法得到正常的金融服务的现象。例如遭受失业,技能差,收入低,住房差,犯罪率高的环境,身体不健康,贫穷和家庭分裂等问题的某些群体,将更多地被排斥在金融服务体系之外。被排斥在金融体系之外的群体,经济地位将会降低,生存状况将会进一步恶化,进而导致更没有能力加入到金融活动中,如此往往将会造成严重的因果循环。

(一)地理因素导致的排斥

偏远地区地域广袤、地形复杂、人口稀少、路程间隔远、运输费用高等一系列不利因素限制了这些地区正常金融活动的开展。在这些地区设立营业网点以及ATM机的成本较高,收益却不高,所以金融机构在这些地区的营业网点规模有限甚至没有。截至2014年底,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共1570个。虽然我国在不断推动偏远农村地区的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但这一空白缺口依旧存在且数量较高。即使是那些拥有基础金融服务网点的乡镇也不能全部覆盖到当地群众。因为这些地方农户居住十分分散,而营业网点只存在于镇中心或乡中心,对于那些远离镇中心或乡中心的农户来说十分不便利。

(二)资格不足导致的排斥

出于风险管理与追求盈利性的需要,银行往往对于贷款的控制比较严格。银行贷款要求有抵押物,对于农户来说,可变现固定资产数量较少,而对于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没有所有权,所以缺乏贷款可使用的抵押物。此外,银行利息、交易费用较高,普通农户无法承受不愿借。这些都导致农户远离正规金融活动。

(三)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导致的排斥

由于信息不透明,银行没有一个完整的农户信用体系资料。银行难以了解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贷款原因、贷款用途等信息,这时,信用较低的借款者将会编造虚假的理由获取贷款,而将那些真正信用较高的借款者排斥在贷款体系之外。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可能面对的贷款风险很低,银行也不再愿意继续发放贷款了。此外,因为道德风险的存在,一部分已经获取贷款资金的农户处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可能会改变贷款资金的原有用途,将资金用于一些违法的高收入活动,而银行并不能有效监控贷款资金的实际用途,这将会使银行贷款损失的风险增加。出于这些原因,银行将会慎重考虑贷款的发放,甚至缩减贷款规模。

(四)农户的自我排斥

偏远地区农户受教育程度程度不高,金融观念意识淡薄。再者,农村传统的生活习惯、社会习俗以及心理活动等都严重影响了农户接受金融服务的思想。在许多农村,农民都会选择把钱存放在家里,所以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新闻:农户将现金存放在家中时间过久而损坏,这样的行为不光没有带来资金的增值反而还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除了不愿意将钱存放在银行之外,许多农户也不愿意向银行借款,,在“人情文化”的背景下,更多地选择向亲戚借款或者是通过熟人向地下钱庄借款。

二、农村金融供给制度不完善

偏远地区农村虽然还是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导,但是小型养殖场、酿酒厂等一系列农企正在兴起,个体工商户数量也在增加,农村金融需求也会出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不同的金融需求有着不同的风险收益管理,所需的金融产品也多样化。但是正规金融机构并不能全部满足这些需求,说到底,还是目前的农村金融供给制度不够完善。

(一)正规金融机构的社会职能并没有完全发挥

正规金融机构往往资金雄厚,能够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帮助,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村,这些机构应当发挥其社会职能为农村金融融资提供保障。但现实是,正规金融机构在偏远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覆盖面远远低于全国其他地区,金融机构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广大农户对于金融服务的基本需求。近年来,大型商业银行在落后地区的营业网点和业务范围逐渐收缩,正规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不断减弱。

(二)农村金融机构“二元化”

目前偏远农村地区存在金融机构“二元化”的现象,一是以农信社、邮政、农行为代表的正规金融机构,二是以地下钱庄、小型借贷公司为代表的非正规金融机构。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条件高,需要抵押担保,一般农户难以提供。对有能力提供担保的农户来说,银行贷款往往交易费用高,贷款手续麻烦,对于一些急需用钱的农户来说十分不方便。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农户将会求助于非正规金融机构。目前偏远农村地区资金来源依旧依赖于以下几个渠道:亲戚或朋友借款、高利贷、合会、地下钱庄等。但是目前这些非正规的金融制度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得到规范的发展,不但没有缓解正规金融机构供给不足造成的供需失衡,反而会带来一些负面因素。

三、关于偏远地区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思考

(一)对农户进行金融知识的普及

由于文化程度不足,大多数农民对金融服务没有概念,所以进行金融服务宣传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对于缓解农村金融供需失衡也是有一定作用的。政府应在农村定期组织金融宣传活动,帮助农户了解基本的金融知识。同时金融机构也应指派员工对农户开展实地培训,帮助他们了解银行的基本业务,让他们感受到银行业务的便利性,从而进一步消除农户的自我排斥,将更多的农户带入到正常金融活动中来。

(二)政府应该发挥相应的职能

偏远地区设置营业网点和ATM机成本高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所以需要政府对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帮助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建立一个小型的便民金融机构。其次,政府可以通过和银行合作来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比如小额贷款可以用政府所发放的各种保障金来进行抵押,当农户出现违约情况时,银行有权收取这部分保障金。

(三)规范非正规金融制度

非正规金融相对正规金融来说,是内生于农村经济的,所以它比正规金融更加了解农村地区的状况。例如,农村地区的合会以及私人钱庄大多都是由当地人建立的,所以对于当地农民的信用状况更加了解,对风险的控制也会比正规金融强。由于农村地区的传统生活和文化方式,如果出现违约的情况,舆论压力将会大大控制农户的行为,督促农户履行自己的还款义务。加之,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进行融资,方便快捷,可以很好的满足农户的需求。但是,这些非正规金融机构由于没有受到有效的监管,可能会存在很大的风险性。所以,应当规范非正规金融制度,使之能够弥补正规金融所带来的农村金融市场空白。

参考文献:

[1]李润平.基于需求视角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2,12:40-42.

[2]高伟.农村金融改革的难点在偏远落后地区[J].经济研究参考,2007,66:28-29.

[3]王自力.农村金融供给的制度性缺陷[J].经济研究参考,2007,66:29.

[4]谭露.基于供给偏好视角下的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16:7694-7695+7703.

[5]张文斌.人民银行广安市中心支行课题组,从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的比较分析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J].西南金融,2010,04:51-53.

[6]李明贤.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农村金融改革需走内生成长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2-02A07.

[7]洪海峰.经济落后地区农村民间金融研究[J].黑龙江金融,2006,11:6-7.

[8]李由.对我国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西南金融,2013,06:55-57.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调研成果。

上一篇:配网带电作业安全防护问题分析 下一篇:Honda节能赛车转向梯形参数计算及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