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青乔新论

时间:2022-10-15 06:12:14

摘 要:过去对贝青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大型七言组诗《咄咄吟》。其实,贝青乔是近代诗歌转型时期非常重要、堪称代表性的诗人。而这一时期诗歌的转型,不仅仅表现在中国诗人、其实也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对国运衰落的忧虑的诗歌内容方面,这种忧虑引发的思考,以及他们付诸实践的行动,改变了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和地位,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并且,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诗学观念、诗学方法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中国诗歌由古代而近代,进而现代,肇始于此。所以,我们应该对贝青乔的诗歌创作有更多的关注。此为本文写作之初衷。

关键词:近代;鸦片战争;诗歌;贝青乔;《半行庵诗存稿》;《咄咄吟》;《爬疥漫录》

在讨论《苏州地方文献丛书》选题时,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晚清苏州诗人贝青乔。有先生问及贝青乔入选的理由,我说很简单,贝青乔是改变中国历史的鸦片战争时期苏州最著名的诗人。所谓著名,是其名声已经远远超越了苏州的地域范畴,建国以来,国内学术界讨论鸦片战争的文学,几乎都会提到贝青乔的名字,提到他的大型七言组诗《咄咄吟》。钱仲联先生认为《咄咄吟》:“反映鸦片战争时期敌寇之横暴、清政府官吏之昏聩、将帅与人民之英勇抗敌,字字为血泪凝成。不特思想性强,艺术性亦高”,“同时则龚自珍《己亥杂诗》亦其类矣。”{1}近代诗歌,能与龚自珍《己亥杂诗》媲美者,多乎哉·不多也。而对《咄咄吟》的高度评价,甚至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晚清思想家王韬便说《咄咄吟》是贝青乔亲赴前线、佐扬威将军奕经幕府、浴血枪林弹雨,“不避艰险,冀有所树立,顾卒无所成功”,于是在磨盾草檄之暇,成以“具载当时军中利病,识者以为不愧少陵诗史”{2}。

贝青乔的成就与地位,不仅体现在文学方面,还表现在史学研究领域。贝青乔留给后人的,除《咄咄吟》以外,还有其他诗歌和著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和历史价值。罗尔纲先生编辑出版《中国近代史资料续编·太平天国》,就收有贝青乔的笔记著作《爬疥漫录》。因此,编辑《苏州地方文献丛书》,系统整理、出版贝青乔的诗文稿,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以为,入选《苏州地方文献丛书》的著述和作者,除了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外,更要注意在苏州地方的代表性。清代道咸(1721~1862)年间,苏州有一批文士,他们出身寒门,一直在为生活奔波,但是,他们又胸怀理想,有着救国救民的抱负,只是政治之黑暗,以致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他们被学术界称之为“吴门寒士群体”,这其中有人们所熟知的江湜、沈谨学等,当然,还有更多的人因为是寒士,他们根本不为当时人所知晓,更为今天研究者所忽略,如徐宝浣、徐晋镕、张鸿基、管兰滋等。贫困的际遇迫使他们抱团取暖,经常聚在一起,既交流思想、切磋艺文,亦互相接济生活。徐晋镕曾经如此回忆他和沈谨学的友谊:“是年值水荒,我贫室如洗。手贻十饼金,令我免罍耻。是虽友谊常,难君亦贫士。”{1}“难君亦贫士”,沈谨学生活之艰辛,在贝青乔诗中亦有反映,其《题沈四山人遗诗》谓:“一种田家野趣饶,忘饥忍冻任逍遥。能安耕凿贫非病,此是先民击壤谣。”{2}贝青乔与徐晋镕亦有交往,其存诗有《归里后江赓设饮即席呈徐晋镕管兰滋》、《赠徐晋镕》等。而贝青乔另有《怀张大鸿基》诗,既抒发了他们的理想,也表现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张也真吾友,奇怀郁未开。狂招多口忌,贫炼一身才。咳唾皆诗卷,淋漓有酒怀。相思不相见,愁绝陇头梅。”(《半行庵诗存稿》卷一)在这安贫、又执著于道之追求的群体中,贝青乔无疑是杰出代表。

贝青乔(1810~1863),字子木,号无咎,又自署木居士。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恽世临被劾侨寓苏州,序《半行庵诗存稿》时曾询得其生平,并作简单概括,称贝青乔“具有干济才,壮年尝佐扬威将军戎幕,……既而无成功,乃往游京师,归复之浙,又尝之黔、之滇、之蜀,足迹半天下,而卒穷愁落寞、患难颠倒以底于死。初,庚申之变,子木自浙迎母以去。越岁,杭城再陷,母子相失,子木出没死生,寻母不获,负罪引慝,无地自容。不得已,就直隶制军刘公之聘,未及相见,道卒旅邸。呜呼,文人之穷,一至此哉”③·当然,我们还可以依据贝青乔自己以及当时人著述,钩稽其更多的生平事迹,所得结论,按叶廷琯《蜕翁所见诗录·感逝集》所言,也只是“橐笔依人”。

“橐笔依人”而奔走四方,是因为生活所迫。对此,贝青乔在诗中无奈述之:

飞飞幕间燕,扰扰盘中蝇。饥趋谋一饱,百族相频仍。橐笔事奔走,憔悴嗟可矜。磨砻腐儒骨,百年犹有棱。逝将息吾影,归治田几畻。联床接吟侣,著屐呼酒朋。潇潇风雨夜,兀守南濠灯。(《为管兰滋题寓楼听雨图》,《半行庵诗存稿》卷二)

其实,贝青乔早年虽不富贵,也并不潦倒,可算是安逸。严迪昌《清诗史》谓其家族属于“吴中新兴文化世族,其父贝廷煦(1784~1818),字春如,号梅泉,又号三泉;六叔贝廷点(1793~1847),字孝存,号若泉,又号六泉,均为著名文士诗人。堂兄贝墉(1780~1846),字既勤,号简香,是袁绶阶长婿,系一代著名藏书家”{4}。近年书画拍卖市场,时有贝廷点(即贝点)画作出现,贝青乔亦有《六泉叔命题钟进士出猎图》诗。现存贝青乔早年诗作,有不少是追随杖履徜徉吴中山水之间的诗篇,如《家大人邀集同人游西山夜宿法螺寺作》、《宿环山阁》、《觉海寺探桂》、《暮至花山寺上莲峰顶》、《家大人暨六泉叔邀同印丈康祚叶丈廷琯程丈庭鹭往游阳山大石归作诗即步程丈原韵》等。当然,其父辈虽优处林下,亦以国运民生为己任。前述贝青乔决定投笔从戎、告别时父亲的态度便是佐证。又贝青乔《悲厂民》诗自序云:“癸巳冬,吾郡大水,既荒且疫,道殣相望。家大人悯之,倡捐设厂东虹桥侧,衣之粥之,越明年三月乃止,凡活千余人。呜呼,天灾流行,虽曰代有,亦人自取也。听睹所及,辄形于诗。”受此影响,贝青乔早年便对下层百姓的苦难生活深感同情,其《流民谣》云:

江北荒,江南扰,流民来,居民恼。前者担,后者提,老者哭,少者啼。爷娘兄弟子女妻,填街塞巷号寒饥。饥肠辘辘鸣,鸣急无停声。昨日丹阳路,今日金阊城。城中煌煌宪谕出,禁止流民不许入。(《半行庵诗存稿》卷一)

上一篇: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 银行经营战略急需转型 下一篇:改变“一刀切”经济脱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