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方方与孩子谈钱

时间:2022-10-15 05:37:59

■专家支持/余伟(心理咨询师)

策划人小语

孔老夫子在几千年前就告诉我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向实际的外国人似乎与我们不谋而合,点石成金的国王,冷漠吝啬的葛朗台,似乎爱钱的人,都得不到什么好下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金钱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举足轻重,在欲望和道德的持久战中,常常是前者引领。于是,家长们对孩子谈钱色变,要么避之唯恐不及,要么把它形容得十恶不赦,生怕一不小心,单纯的孩子就走进了金钱的圈套。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处在商品社会中,孩子不可避免地要和金钱打交道。如何让孩子对金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让他们能够合理地使用钱,进而对自己的财富负责,是每个家长应该重视的问题。事实上,培养孩子的金钱观和理财能力,宜早不宜晚,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谈还是不谈,而在于怎么谈。

故事一:从不开口和孩子谈钱

吴丽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母担心优越的家境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使她养成不良的消费习惯,就对她施行了经济管制。从小到大,除了买书籍等学习资料,父母从来没给过她多余的钱。

3岁时,吴丽发现家里的柜子里有许多百元钞票,于是好奇地问妈妈:“这么多钱干什么用啊?”妈妈紧张地夺下了钱,然后一本正经地对她说:“宝贝,你还小,别问这么多,这是大人的事。”随后,妈妈赶紧把钱锁好。可是,等妈妈一走,吴丽还是好奇地盯着柜子看了很久。

吴丽渐渐长大,发现别的小朋友都有零花钱,可自己却没有,于是,她向爸爸要零花钱。谁知,爸爸一听,脸色一变说:“你要钱做什么?小孩子不要总想着钱,你想买什么告诉爸爸,爸爸会给你买。”吴丽嘟囔着说:“别的小朋友都有零花钱。”爸爸想了想说:“那是因为他们是坏孩子,好孩子都不会想要零花钱。”从这以后,吴丽的爸爸把家里的钱全部锁得严严实实的,不让女儿接触它们。

吴丽上小学时,有一天,小伙伴们谈起父母挣多少钱,吴丽回家后也好奇地问妈妈。妈妈听了,不满地说:“你的小脑袋里怎么老想这些问题?小孩子不要问这么多,好好学习就是了。”吴丽撇撇嘴,又去问爸爸。爸爸也批评吴丽:“好孩子不应该问这些。等你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顿了顿,他接着说:“钱可不是好东西,好孩子要离它远远的,知道吗?”吴丽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从此再也不问父母关于钱的问题了。

专家点评

吴丽父母的做法也是中国大多数父母的做法,他们尽可能不让孩子知道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让孩子接触到钱。他们担心孩子一旦接触到钱,知道钱可以买东西后,会去偷钱或者将来乱花钱,甚至挥霍无度。所以他们不愿意让孩子接触钱,尽可能去回避这个问题,同时让孩子认为钱并不是好东西。

实际上,这样做的结果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六七岁是儿童对金钱的一个敏感期,他们会很关注父母有多少钱,能买多少东西。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正确引导,而不是训斥或者避而不谈。因为孩子一旦对这个话题有了兴趣,即使父母不告诉,她也不会停止探索,而会从其他侧面来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吴丽的父母错过了一次教育孩子的机会。对孩子来说,有可能接触的信息并不是父母想要她知道的,这样孩子就走偏了。长大以后,孩子在有计划地花钱和生活自理方面会弱一些,她的理财和管理能力都会有所欠缺,甚至花钱大手大脚。

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这种回避甚至对钱进行负面评价的教育,会影响孩子长大以后融入社会,别人会觉得她特别清高。她甚至可能会不懂得如何生活,因为从心理学上来说,人是因为欲望而生活,她却可能连自己的欲望是什么都不知道,对生活缺乏热情。

父母过于强调金钱的坏处,会使孩子在成年后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很贪财,二是对钱完全没有概念。但是最终,他们都会觉得钱很重要,因为所有成年人都知道钱是重要的。到那个时候,孩子会有一种受骗的感觉,甚至走上极端,唯利是图。

孩子想认识金钱的欲望是正常的,这个时候也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父母可以告诉孩子,钱是什么,应该怎么花,引导她了解贫穷和富裕,认识金钱和爱,也可以告诉孩子家里每个月的开支,让她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个简单直观的了解,培养她的理财意识。

故事二: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

曾晖是家里的独子,打他出生那天起,父母就把他当宝贝似的捧在手里。虽然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富裕,但是曾晖的父母觉得,无论如何也不能委屈孩子。

随着曾晖渐渐长大,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有时候让父母左右为难。有一次,曾晖看中了一套电动玩具,但当时父母身上带的钱不够,想过几天再买。看着一向对自己百依百顺的父母突然拒绝自己的要求,曾晖生气了,赖在柜台边不走,又哭又闹,把小脸憋得通红。母亲心疼地说:“小祖宗,我们给你买,你快别哭了。”父亲赶紧跑回家拿了钱买下玩具,曾晖这才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抱着玩具乐得大叫。但这个玩具放到家里,曾晖只玩了两个月就没兴趣了,后来他很慷慨地把玩具送给了表妹。

上小学后,父母每个星期给曾晖5块钱零花钱。一开始,曾晖还挺高兴的,但是没几个星期,他就嘟着嘴对父母抱怨:“别的同学都比我有钱,他们能买的东西我都买不起。”父母一听,觉得儿子受委屈了,于是每个星期给他10块钱。这以后,曾晖总是频频向父母要零花钱,而且数额越来越多。曾晖的父母为了让孩子高兴,总是有求必应,从不拒绝。这样一来,曾晖越来越狮子大开口,小小年纪穿衣服也一定要穿名牌,而且特别喜新厌旧。

眼看儿子花钱越来越大手大脚,父母有点儿慌神了,劝曾晖要学会节约,说自己挣钱不容易。可曾晖却撇撇嘴,一脸不屑地说:“我才不信呢。再说了,不就是挣钱么,又不是什么难事,谁让你们生我啊?你们生了我就该养我。”听完曾晖的话,父母愣了,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他……

专家点评

曾晖的父母有一种补偿心理,认为自己小时候没得到的,要让孩子得到,希望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所以他们尽可能满足孩子的物质和金钱需求,即使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也要想办法实现,以免孩子受委屈、心里自卑,或者被人看不起。

这种现象也是现在很多家长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没有意识到,并不是物质生活条件好,就能增强孩子自信心;他们也忽视了有时候孩子需要的,并不是物质层面上的东西。如果像曾晖的父母这样教育孩子,那么孩子会认为父母很有钱,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对一切都无所谓,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一般在两岁多时,孩子就懂得向父母提一些物质上的要求,这也正是让孩子知道回报的最好阶段。要让孩子知道,金钱和劳动是连在一起的,也是和感恩连在一起的。父母应该抓住机会多和孩子做早期的沟通,比如孩子不愿意去上幼儿园,要妈妈在家里陪他,妈妈就可以说:“妈妈必须去工作,因为只有工作了才能给你买玩具,买好吃的,妈妈的钱都是靠劳动赚来的。”

对于孩子无止境地提要求,父母可以对他进行控制训练。比如去商场前,父母就和孩子约定好,这次只能买一件东西。如果孩子哭闹的话,父母不要气急败坏,因为孩子知道自己哭闹,父母就会答应要求,此时他最希望看到的就是父母着急了,这样他的目的就达到了。这时,父母最好的办法就是坚持不答应,不要被孩子激怒,让孩子知道哭是没有用的。

父母应该平静地对他说:“该买的东西我们会买,不该买的我们不能买。”有时候孩子会说:“就这一次,下次就不买了。”如果孩子下次说话还是不算数,那么父母可以对他进行回报性惩罚。比如孩子说好只买一件玩具,可是却哭闹着买了5件,那么父母就不给他买他爱吃的东西(前提是保证给他基本的食物)。如果孩子哭闹,那么父母可以告诉他:“妈妈就只有这么多钱,你买了这么多玩具,就没有钱买好吃的了,因为钱是有限的。”

父母必须让孩子明白,钱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合理地支配钱。聪明的人不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是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这个道理,一定要在早期就告诉孩子,多告诉他几次,他就会明白。

父母如何告诉孩子金钱来之不易?一般来说,行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父母可以通过攒钱给孩子买玩具的方法教育孩子。比如,孩子想要一个玩具,妈妈可以说没有钱了,这不是你必需的东西,但是如果你想要的话,可以通过卖废报纸来攒钱。一次卖几块钱,慢慢攒,等真正攒够了买玩具的钱时,孩子的兴奋、成就感会非常高,他也能体会到钱来之不易,从而更懂得珍惜。

故事三:讨价还价的孩子

妈妈第三次探过头去,她已经有点儿不耐烦了,但沙发上的僮僮仍然没有要动的意思,正兴致勃勃地盯着电视机里的动画片,并模仿里面的卡通人物在沙发上蹦蹦跳跳。“啪!”茶几上的杯子被碰倒掉到了地上,浓稠的果汁洒了一地。

一种无法忍耐的感觉在身体里翻涌,妈妈上前把僮僮拽了下来:“我跟你说几次了?让你去收拾房间,奶奶明天就来了。你不是答应奶奶给她铺新床单吗?你还不去,你再不去奶奶都来了,你还想让奶奶自己铺床?”

僮僮从妈妈手里挣脱出来,又翻滚在沙发上:“我也跟你说过啦,扫地5块,铺床5块,擦桌子3块,你把钱放到我的存钱罐里我马上就去!”

妈妈把僮僮又拽了起来:“妈妈不是跟你说过了吗?你答应了给奶奶打扫房间、铺床,怎么还能要钱呢?第一,奶奶要来,你应该帮奶奶干家务;第二,这是你对奶奶的一番心意,怎么能用钱来衡量呢?我说了好几遍了,你这个孩子怎么就是不动?自己答应的事不去做,出尔反尔,还强词夺理!”

僮僮被妈妈拽得有点儿疼,小嘴委屈地噘了起来:“平时您让家务都给我钱,还跟我说劳动了就应该得到报酬,那现在我也是劳动,拿报酬有什么不对的?我没有出尔反尔,是你出尔反尔!”

妈妈往前站了一步:“是谁出尔反尔?你答应了奶奶的事,能跟你平时在家做家务一样吗?”僮僮更委屈了:“怎么不一样了,我都是劳动。是你说的,劳动了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怎么不一样了?”

是啊,怎么不一样了?妈妈看着眼泪汪汪的僮僮,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似乎说什么都不对……

专家点评

僮僮的妈妈过于强调钱的作用了。她的本意是想让僮僮体会到钱是要用劳动才能换来的,但是由于方式不对,反而强化了钱的作用,使孩子眼睛只盯着钱,一切都用钱来衡量,忘了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义务和责任。

僮僮的妈妈应该意识到,对孩子的鼓励有很多种方式,金钱只是一种,而且不能常用。有些家长希望通过付钱鼓励孩子做家务,事实上是不可取的。家庭需要每个人的付出,孩子也不能例外,应该将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交给孩子去做,这是他们的责任。如果在学习和做家务之类的事情上付钱给孩子,某种程度上是在“贿赂”孩子,这不利于孩子建立正常的责任感。

僮僮的妈妈这样教育孩子,会让孩子认为金钱可以买到一切,什么都用钱来算计;没有责任感,认为一切都是一种交易。孩子的理解力是有限的,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人生还有很多价值,有些东西是用钱买不到的。比如说,成功、快乐、温暖和爱等等。

僮僮妈妈可以改变游戏规则,以后逐渐淡化钱的作用,把孩子应该做的家务和挣钱区分开。如果孩子不服从这个规则,要和妈妈算金钱的账,那么妈妈不要生气,而应该平静地坐下来,细细和他算账。比如说:“家里所有的钱都是爸爸妈妈挣的,如果都用钱来衡量的话,那么你上学的学费、生活费、玩具等等,都是妈妈付的钱,到底是妈妈欠你的钱,还是你欠妈妈的钱?如果都用钱来计算的话,你得还妈妈多少钱?为什么妈妈不管你要钱?因为抚养你是妈妈的责任,因为妈妈爱你,所以满足你的需求。”

同时,妈妈要告诉孩子,爱是需要回报的,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每个人都有为家庭做贡献的责任。如果孩子依然认为不给钱就不干活,那么妈妈也可以罢工。比如,孩子不刷碗,那么第二天,妈妈就不做饭,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责任。

故事四:偷拿父母钱的孩子

雷雷站在墙角,小手下意识地抠着沙发靠背的边缘,抿着嘴不吱声,空气里仿佛流动着不平静的沙沙声。

妈妈搬了把椅子,端端正正地放在屋子中间,沉声说:“你过来!”

雷雷的头垂得低低的,没有动。妈妈也不动,只是加大了音量:“我让你过来,你听得懂我说话吗?你不干人事,连人话都听不懂了是不是?”

雷雷往前挪了一小步,仍是紧紧地拽着沙发。他轻声而急促地说:“妈妈,我知道错了,我不再犯了……”

妈妈换了个姿势,冷笑了一声:“你知道什么错了?你这叫认错吗?你站那么远给谁认错呢?你给我站过来,说清楚你错在哪儿了?”

雷雷头低得更低,眼睛委屈地向上瞟着,看着妈妈的脸色,一小步一小步地蹭过去,两只手背在后面。妈妈“啪”地打在他的手上:“站好了!”雷雷抓着裤边,微微吸着鼻子:“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拿你的钱了。妈妈我没敢花那钱,我就在书包里放了一天就拿回来了,您原谅我这一回吧!”

“没花?”妈妈提高了音量,“没花就可以原谅了啊?没花等于没偷吗?你现在偷我的,将来就偷别人的,偷社会的,我不管你,你将来就得进监狱!你还上什么学?你还学什么画画?你什么都别学了,学也没用,保不齐将来你就偷东西进工读学校了。我辛辛苦苦花着血汗钱培养你,就是培养你偷钱的?你说你将来什么事干不出来?你伤不伤妈妈的心啊!”

妈妈的声音慢慢地带了哭腔,雷雷也哭了,他不敢哭出声,一阵一阵的抽泣声里面,拖着地上两道长长的影子。

专家点评

雷雷妈妈做得不太恰当,这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很多孩子都曾有过“偷钱”的经历,这种偷,实际上是孩子的一个探索过程,不能理解为成人意义上的“偷”。因为他只是个孩子,并不知道这就是偷,他的心理就是不想让爸爸妈妈知道。父母最不应该做的,就是暴跳如雷,然后称孩子为“小偷”,进行上纲上线的教育。

像雷雷妈妈这样的家长,他们过度强化了偷钱的概念,甚至把孩子一时的举动和孩子的道德品质联系在一起,这样做会直接导致亲子关系破裂。孩子以后会惧怕甚至怨恨妈妈,不愿意跟妈妈说真话,将来的亲子沟通会非常困难,尤其在孩子的青春期,亲子关系会更加恶劣。而良好的亲子感情是人一生的财富,也是成功的力量。

此外,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达到阻止孩子偷钱的目的,还将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孩子会给自己下定义,认为自己就是小偷,将来他可能会非常懦弱、不自信、自卑,甚至出现社交障碍。

如果是女孩的话,她将有强烈的低自尊感,对自己的评价会很低,永远都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够让妈妈满意,将来进入社会,她遇到的困难会更多。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如果在父母这儿都没有办法得到包容和谅解,那么进入社会后,她得到的包容将会更少,她的自卑感和人际交往能力会更弱。

如果是男孩的话,最直接的后果是他下次偷钱时会更加警惕,更加隐蔽;同时,当他发现自己偷家里的钱不被发现时,就开始偷别人的。而且,一旦男孩有了低自尊后,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几率比一般孩子要大得多。

面对孩子偷钱,最应该反省的是父母。为什么孩子会偷钱?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好奇;二是孩子合理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三是孩子跟别人攀比,他知道妈妈不会给自己买,所以就去偷钱;四是受到学校里一些厉害孩子的勒索;五是父母对孩子太严厉了,孩子不敢跟父母提要求,等等。

在反省过后,妈妈应该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只要是合理的需求,父母一定会满足他。同时,妈妈应该告诉孩子偷钱的后果,比如,会导致自身不安全、心理焦虑等等。

从一定程度上说,孩子的自我边界意识比较模糊,他会认为家里的钱也是自己的,这一点在理论上是成立的。父母可以告诉孩子,钱是为这个家庭里每个成员服务的,但钱是爸爸妈妈挣的,所以在拿钱的时候,必须得到爸爸妈妈的允许。

小贴士

1.如何界定什么家务活是可以付费让孩子做的

前面我们谈到,家长无限制地用金钱鼓励孩子做家务是不妥当的。但有时,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活并付给报酬可以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价值,让他们明白金钱必须通过劳动获得的道理。因此,选择哪些家务付费让孩子做,就是家长特别需要注意的。

这里的关键在于所有家庭成员对家务的分配有一个共识。可以坐下来一起开会,商量哪些家务属于爸爸妈妈做,哪些家务应该孩子做,哪些家务需要请外人来做,分工到每个人,责任明确、包干到户。当某个家庭成员因为有事不能履行职责时,可以委托其他成员帮助或付费;如果孩子要求自己完成本应请外人来做的家务,家长可以付费给孩子。但是孩子分内该做的家务绝对不能付费。

2.教孩子正确认识信用卡

信用卡消费在人们的生活里越来越普遍,但是家长稍不注意,就容易让孩子认为卡里永远都有钱,刷卡无度,可能会成为新的举债一族。因此,家长应该教孩子分清楚现金和信用卡的关系,告诉孩子,刷卡是因为方便快捷,而不是因为手上没有现金。要向孩子强调,每个月自己都需要去银行还信用卡的钱,而还的越多,就意味着掌握在手里的钱越少。

3.省略 Tel:(010)51026392

上一篇:12名乙肝妈妈联名疾呼:我们的孩子不能只与蚂蚁... 下一篇:生命火种两岸传递,8年守望是那母爱滔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