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说文体的思考

时间:2022-10-15 05:04:44

关于小说文体的思考

关于小说文体的思考 张丽军 乔宏智

相信许多青少年文学爱好者们都读过,或者是听说过诸如韩寒的《三重门》《他的国》,还有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等此类作品。这些颇受现今中学生们喜爱的青春文学作品,从体裁上讲,都属于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小说的范畴。那么,从写作学的学理上讲,什么是小说呢?

从起源上讲,“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篇中。但其本意与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小说是截然不同的。原文为:“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举着细小的钓竿钓绳,奔走于灌溉用的沟渠之间,只能钓到泥鳅之类的小鱼,而想获得大鱼可就难了;靠修饰琐屑的言论以求高名美誉,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远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儒、墨、道、法等“百家争鸣”的盛况,许多大思想家为说服统治者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普遍和流行的现象。庄子却认为此“皆微不足道”,故谓之“小说”,即“琐屑之言”,也就是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的意思。在中国漫长的数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文言小说就好比是我们今天的幽默笑话,从未成为正统的文学样式之一,只是供底层民众茶余饭后来消遣用的。小说家们的社会地位也被排除在“九流”之外。一直到晚清时期,白话小说出现,尤其是域外小说的引进,激起了“小说界革命”,梁启超甚至称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直至“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小说才开始采用我们今天意义上的白话文创作,并更多地关注社会人生。经过几十年与西方文艺理论的碰撞,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我们今天的讨论也是围绕着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展开的。

我们先来试着给小说下个定义。从文体的角度来讲,有新闻文体,如消息;有理论文体,如文艺评论;有应用文体,如行政公文;还有文学文体,如散文、诗歌、戏剧等。毫无疑问,小说是一种文学文体。一方面,小说与戏剧、电影等文学体裁是不同的。戏剧、电影可以通过声音、画面等直接给予观众多感觉的冲击,如当下流行的3D大片,能让人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逼真的现场感。小说不然,小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语言文字是其唯一的工具。我们不可能在阅读《武松打虎》的文本时用眼睛捕捉到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扑向我们的老虎,映入我们眼帘的只有白纸黑字。另一方面,小说也不同于散文、诗歌。小说是一种偏重叙述性的文学体裁。诗歌与散文则更偏重于抒情性。这一点不难理解。我们喜欢上了隔壁班级的那位同学,心中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动想向这位心仪之人倾诉,情之所至,不好意思当面说,诉诸笔端。正常情况下,我们都会采用抒情诗的形式,偶尔也会用散文表现。但恐怕很少听说会有人写一篇抒情小说夹在书里寄给人家。因为用小说表达情感是远不如用诗歌来得强烈的。小说是一种叙述性的文体。从文体上理清了小说的位置之后,结合着我们早已熟知的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我们这样定义小说:小说是一种叙述性的文学体裁。以语言为工具,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以人物活动、故事情节、环境描写这三者来反映社会生活,或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幻想。

了解了小说的基本概念后,我们来给小说分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方法和结果也不一样。这里我们采用最通行、也最明白易懂的一种方法――字数――来分类。依据作品的篇幅和字数,我们可以将小说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四种。

微型小说是指篇幅字数在一千字左右的小说。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受篇幅限制,其往往无法完整地塑造人物形象,也不可能仔细地勾勒事件的来龙去脉,只能是选取一个场景里的一件事情,或是突出表现人物形象的某一方面。这就要求小说的选材要尽量精粹。在人物刻画方面,常用高质量的写人细节作为核心情节来生动地刻画人物的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在叙述方式上,它讲究用简练的语言叙述一个完整而有变化的故事,常常在情节的尾部制造意外结局,使作品的立意在短暂的阅读中被读者顿悟,产生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阅读效果。如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雨伞》,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都是微型小说的经典文本。

短篇小说是指篇幅字数在两千字以上、三万字以内的小说。短篇小说的选材多取自生活的“横截面”,叙述的事件虽然仍局限于一到两件,但记叙的时间和空间远比微型小说要复杂得多,丰富得多。在人物刻画中,它要求集中笔墨塑造一个性格相对系统、完整的人物个性,同时,可以有具体细致的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有意识地塑造人物性格并制造人物之间的冲突成为短篇小说的突出特点。20世纪初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羊脂球》及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也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不衰的经典。

中篇小说是指篇幅字数在三万字到十万字之间的小说。中篇小说介于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之间,因而也兼具了二者的一些长处。相对于短篇小说来说,它可以描写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生活,可以多角度塑造人物的性格,也可以全方位展现人物的命运。相对于长篇小说来说,它又能相对精练地概括复杂的生活。人物关系不一定很复杂,情节也不一定很曲折,却完全可以集中地展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它既可以像长篇小说那样细致地进行描写和叙述,又可以像短篇小说那样采取巧妙的构思和布局。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国当代作家谌容的《人到中年》都是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中篇典范。

长篇小说是指篇幅字数在十万字以上的小说。理论上讲,长篇小说可以反映的社会生活的长度是无限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不仅可以塑造一个,而且可以塑造多个典型人物形象。它的情节足够曲折与跌宕起伏,它的环境描写不仅有特定的自然景物,还有特定的由复杂人际关系构成的社会环境。长篇小说常因为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深刻的反映而被称为“史诗”。在某种程度上,长篇小说的创作水平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就。中国作家实的《白鹿原》与张炜的《你在高原》都是具有民族性和史诗性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还于2012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荧幕,引起了轰动。

尽管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小说划分成为各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小说又各有各的特色,但是,小说文体却在下列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一是对生活现实的幻想;二是以人物形象为核心;三是完整多变的故事情节;四是典型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下面我们分别就每一个特征展开具体介绍。

首先,从上文我们对小说所下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小说是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幻想。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人类未来的理想社会,但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作家的幻想中,是作者虚构的社会。事实上作为阅读的常识,我们都知道小说的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小说里的主人公也只生活在小说里,尽管小说文本中的叙述者会以“我”自称,但这个“我”绝不可理解为作者本人,他只是作者在小说中幻想出来的一个现实中并不真实存在的人物。或者说把小说中的“我”看作作家本身在小说世界里的影子。小说不是对生活的模拟,而是表现一种对生活的领悟。现实生活中作家无法实现的冒险、旅程、理想等等,都可以在幻想的艺术世界里进行。并通过幻想世界中的故事,引起现实世界中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在小说《水浒传》里,林冲一把火烧了山神庙,不过两三行字的事情,正是因为小说具有超越时空的虚构性,几千年,几万公里,在作家创造的幻想世界里完全可以自由挥洒,不必拘泥于现实世界真实的情况。小说不是一个封闭、固定的概念,而是一个开放的、不确定的概念。小说的创作不见得要有调查研究,作家把自己锁在屋里,苦思冥想,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同样可以创作出优秀的小说作品。同时,这种幻想世界也为读者带来了天马行空般任意驰骋的想象世界。

其次,小说是一门用语言来写人的艺术。人是小说创作的核心。小说确定人物为其中心地位经历了两次历史性的质变。中国早期的志怪、志人小说中的主角多半是神灵或半神半人,发展到唐宋后,小说主角才开始变为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西方中世纪以后的古典小说《十日谈》的主要特征在于写故事,人物只是一般的类型描写。19世纪后的现实主义小说出现了成熟的、个性鲜明的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典型。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和心理科学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开始走向人的深层心理。从小说的构成来看,小说三要素人物、事件、环境中,人物形象是这三者的轴心。小说虽然有情节,但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人物命运发展的过程;小说虽然有环境,但环境也是人物展开交往和活动的具体场所。也就是说,小说的情节与环境是由小说人物衍生出来的两个要素。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成了小说成败的关键,也成了作家水平的分野。如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红楼梦》,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之所以能让我们百读不厌甚至发展出一门“红学”专门对其研究,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其中塑造出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我们为人物喜,因人物忧。假如去掉了人物的这些鲜明的个性,任凭《红楼梦》再怎么描写礼仪风俗,再怎么展现钟鸣鼎食的富贵,都难以企及现今的艺术成就。上文中我们说过,小说是幻想的世界,小说中的人物也是作者虚拟的,为什么并不真实的人物形象却能够带给我们真实而具体的感觉呢?因为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作者在其身上却赋予了真实的生命。而人物生命在小说中的种种遭际,便构成了小说的情节结构。

再次,小说人物生命的活动依靠完整多变的情节。小说情节是一系列展示小说人物性格的大小事件的连贯有序的艺术组合。小说人物的特定性格决定了小说人物在某个场合必定做出某种事情,读者从事件中的人物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中必定也能看出和把握到小说人物的独特性格。小说人物与情节事件的这种互相依靠的关系告诉我们:小说情节是完成小说人物性格具体化、个性化创造的必备条件。精心设计、提炼的情节可以塑造鲜活的富有典型性的小说人物。小说情节的安排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相对集中的叙事方式,一种是相对扩展的叙事方式。第一种叙事方式继承了古典小说的叙事传统,注重营造紧张曲折扣人心弦的情节,注意对事情前因后果的交代,作者加工的痕迹较为明显。如北京作家刘庆邦的短篇小说《玉字》,这是一个较复杂的关于复仇的故事。小说叙事的相对集中体现在诸多因素的聚合上面,有农村青年的愚昧及由此引发的犯罪,有农村女性地位的低下及由此引发的歧视等等,缺一即无法构成完整的《玉字》情节。第二种情节安排的方式则多为现代小说所用。它往往是以人物,而不是以事件来作为叙事的线索,注重感性的渲染和整体性生活的展现,叙事较含蓄,事情发展的因果多需要读者用心领悟。这类小说的写作方式多强调细节刻画和心理描写,以此来凸现对生活的体味和感觉。例如,上文提到过的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微型小说《雨伞》。小说透过一把伞和拿伞的方式诗意地展示了情侣间第一次直接的、丰富细腻的情感交流。表面上看,似乎无情节可言,但仔细体味,情节已融化在细节刻画和心理描写中,这是一种心理化的、内在化的情节。况且,按照我们上文对小说的定义,没有情节的小说也是不存在的。

最后,典型环境的创设为人物的活动及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合理的背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两者的作用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社会环境描写,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则主要指小说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小说艺术而言是多方面的,包括交代情节发展的地点、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等等,具体文本中的环境特点和作用要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典型的环境为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提供了合理化的平台,而典型环境下的典型形象又最终成了小说艺术魅力的核心所在。

综上所述,我们讨论了小说的源起,试着给小说下了定义,并介绍了小说的四个基本特征。希望本文能使大家对小说有一点点认识。其实小说是什么这一话题又岂是本文所能说明白的。希望少年才俊们能以此为契机,去更深地了解小说,更多地阅读小说,并能去尝试创作,笔者将深感幸莫大焉。

上一篇:原谅我不能陪你直到生命尽头 下一篇:背起课桌上学,麻城故事以何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