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无主梨》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策略的选择

时间:2022-10-15 04:31:35

《不吃无主梨》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策略的选择

这样一篇课文在语文课上该教什么、怎么教呢?

我和教者反复研读文本,最终确定了将“提示语”的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提示语须要教什么?怎么教?

第一步,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文的主体部分即4至16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这部分内容以对话描写(语言描写)为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进一步聚焦在语言描写的“提示语”上,以“他还关心地说:‘许衡,你怎么还愣着?这梨又甜又脆,怎么不去摘几个解解渴?’”两句话为例,让学生找出提示语,并揭示提示语的含义――“提示语就是向读者交待话是谁说的,怎样说的。”此环节的设计,教者意在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语言形式这个秘密”,而不是靠教师的生拉硬拽。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提示语中的关键词,如“关心”“瞪着眼睛”等,读出相应的语气,通过自由练读、分角色朗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朗读实践中加深对“提示语的作用”的理解。此环节的设计,从表面看,指向的是朗读指导,其实也为下面的“指向写作”的教学设计做了铺垫――只有充分理解了提示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为将来的写作服务。

第三步,引导学生从“提示语的内容”方面进行探究,揭示提示语在语言描写中还可以捎带一笔写出人物的神态、动作、语气、心理等,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第四步,引导学生从“提示语的形式”方面进行发现。提示语有的在语言描写之前,有的在之后,有的在中间,这样的变化使行文更活泼。甚至有的语言描写中不用提示语,通过联系上下文使读者知道是谁说的话,这样处理会使行文更简洁。

第五步,教师给出一个语境,让学生练习填提示语,一空多填,并读出相应的语气。在填提示语的练习中,教者还注意到学生的用词是否准确、恰当,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炼词炼句的能力。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恰当地运用提示语,能够使语言描写更生动,把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希望同学们能将这节课中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日常的写作中。

上述教学环节是本课确定的重点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路径,是有层次、有梯度、有重点、有详略的,既指向阅读,又兼顾写作,可谓一举两得。另外,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教者按照“认识――实践――总结”的流程进行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最后还想谈谈阅读教学中课文内容的取舍问题。第一次试教时,教者抓住了描写“天气炎热”的第二自然段和“朋友们争相摘梨,许衡却不摘”的第三段,让学生画出重点词语,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这样做,一方面时间不够用,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无法完整呈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在于,从课文内容看,二、三两个自然段是为学生体会“许衡是个怎样的人”做的铺垫,又回到了传统的教学思路。按照我们确定的以“提示语”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必须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的“舍”。毕竟有“舍”,才有“得”。一篇课文的教学,不必贪多求全,一课一得足矣。

上一篇:班主任要慎言慎行啊 下一篇:上大学真的是“失败的投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