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意”:舞动小学生言语表达的纽带

时间:2022-10-15 03:20:32

“情意”:舞动小学生言语表达的纽带

缺失:小学生言语表达的情感危机;期待:激发小学生言语表达的欲望;怡情:催生小学生言语表达的情趣;炼意:强化小学生言语表达的习惯,从这四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了探讨。

小学生言语表达“情意”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让我清楚地认识到,小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其智力水平的差异,而且取决于学生对作文有无浓厚的兴趣,丰富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和期望成功的欲望。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是否成功。鉴于此,在小学生言语表达训练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就成了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缺失:小学生言语表达的情感危机

我曾在学校做过这样的调查,问道:“为什么要写作文?”“因为学校有这门课。”上学不久的孩子这样说。“因为毕业要考作文。”上学已久将要离开学校的大孩子如是说。我在日常习作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写的材料,只概括式地写出来,读来毫不生动,缺乏真情实感。

学生作文中情感的缺失,这与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进行作文情意的培养有关。不少语文教师只是简单地执行教学计划,教材中规定写什么就写什么,让以什么为题就以什么为题,不能依学生具体情况而变动,选材指导缺乏创造性。学生想写什么,喜欢写什么的要求总是被忽视,加上学生平时课业负担重,很少有时间去接触社会、亲近自然、观察生活,因而缺乏写作素材,觉得作文枯燥无味。造成不少学生在习作中只为应付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习作中言不由衷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有的学生无话可写,只能胡编乱抄。

二、期待:激发小学生言语表达的欲望

调查表明,有一大部分学生对作文的真正目的还没有明确,其作文积极性和自觉性自然不高,作文水平提高缓慢。为此,应首先从加强作文目的教育入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当今社会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须通过交际来传递信息,交流情感。作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工具的作文是不可以缺少的,学生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就能变被动为主动,以利于进一步提高作文水平。

可采取多种途径“发表”学生的习作,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我这里讲的“发表”不仅仅是指文章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而是根据扬长避短,激发兴趣,互相交流促进这一点来采取的发表方式。比如,教师对学生习作的阅读、赏析是最基本的发表方式;利用学校网站、校刊和班级的黑板报定期发表学生中的优秀习作,这是一种见效快省时省工的好办法;优秀的习作经老师修改后,可推荐给有关少儿报刊,这种发表震动最大、影响最广。通过以上种种途径,尽量满足了学生的发表欲望,极大地激励了学生,让他们对每一次习作都充满期待。

三、怡情:催生小学生言语表达的情趣

我国古代作文大家陆机在他的文学评论名著《文赋》中说过“情动而辞发”。“情感”对学生的写作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学生作文时利用恰当的方法,有效的途径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作文“情感”,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一旦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写作情感,学生就会自觉地写,刻苦地练,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主动地得到发展。几年来我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探索,把培养学生言语表达的情感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突破口。

1.阅读体验,积淀情愫

习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实际很多老师又在困惑着,不知如何让学生在写作时文思泉涌,信手拈来,成了很多人关注的一个焦点。其实,作文教学在语文课程中不是孤立的,它充斥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与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1)口语交际,溯本求源

作文的基础是“说”,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写”,证明了提高口语交际水平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首要条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就口语交际与作文的关系做出过论述:“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是第二性的……在作文教学中,不能舍本抓末,饮水忘源,应当兼顾并重。”

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活水源泉,教师要用心捕捉现实生活现象,运用多种形式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随堂练笔,移情运用

在我们的小学课本中,有很多的课文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如果我们能进行恰当的引导,学生对课文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觉得有很多话要说。在这情真意切之时,安排随堂小练笔,效果极佳。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老师,您好!》一课时,当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对老师充满了无限敬意时,模仿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写一两个恰当的比喻句,体现出老师这个职业的可敬与可爱。这样学生既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崇高,又得到了言语表达训练。

(3)课外阅读,汲取经验

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知识,汲取写作经验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以学校每年举办的“读书节”为契机,指导学生认真地开展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少儿自己创作的文章,对他们有更大的榜样刺激作用。从课外阅读中收集、摘抄优美词语,写读书笔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写作的信心与热情。

2.生活体验,灵动性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我在作文教学中,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

有一次上课时,突然窗外飘起了雪花。“啊,下雪啦!”一个学生情不自禁地喊起来,其他同学也都忍不住地探着脑袋向窗外张望。见此情形,我不但没有制止,而让大家分散到教室的各个窗口前观雪。同学们兴奋地围在窗前看着、说着、笑着,有的说:“雪花真像蓬松的棉絮”,有的说:“雪花像晶莹的冰片。”有的说:“像白亮的银针。”还有的伸出手去接雪花。我趁势要求学生完成一个课堂小练笔《雪花》。同学们欣然动笔一气呵成,文中联想丰富、比喻恰当,充满童真童趣。

作文教学应把学生领出课堂,带进周围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学生置身于这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才能从心底产生一种感动,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

3.评价体验,情动于衷

学生的习作不可能完善无缺,有些教师不注意学生写作心理的分析和研究,经常对学生批评、评分过严,严重刺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望“文”生畏。教师可利用作文评价的弹性来满足学生写作动机需要,诱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确立他们作文的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我班王惠萍同学平时作文基础较差,但有一次,我在她的《我的爸爸》一文中却发现了这样一段十分感人的描述:“我跟妈妈到了医院,看见爸爸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爸爸拉着我的手慈祥地对我说:‘萍萍,爸爸不能照顾你了,你要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爸爸说完,泪珠忍不住滴了下来……”我在评语中这样写道:你能真实地展现自己的内心感受,

让老师看完后不禁潸然泪下。从此,她便渐渐地喜欢上了作文,乐于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四、炼意:强化小学生言语表达的习惯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在写作过程中,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使学生摆脱来自各方面的干扰,把注意、感知、思维等智力活动坚持下去。同样,写一篇文章,意志坚强的学生会决心把它写好,而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退,即便两人的智力水平相当,意志品质不同,能力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唯有坚强的意志,才会推动智力水平的正常发展和智力活动的顺利进行。

1.积极引导,培养学生自制力

小学生的作文意志是在对作文认识的基础上,在情感的激励下发生、发展的。因为只有热爱写作的人,才能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再接再厉、奋力攀登的决心。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既需要教师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更需要自己的主观努力。培养学生坚强的写作意志,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古今中外励志著作的名人事迹,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写作的自制力。

2.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耐挫力

现在的小学生由于生活条件的优裕与艰苦的学习活动形成极大的反差,他们的意志力脆弱,对压力的心理承受力不强,在学习中稍遇困难就放弃了学习和思考。教师要提高他们对抗挫折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成功和失败,帮助他们在失败后采取正确的态度。例如,我班有个平时作文比较好的学生,在一次作文竞赛中没有取得好名次,显得闷闷不乐。我及时找其谈话:“你这次没获奖,只是一时的失误,相信你能从中吸取教训重新站起来”。听了这番话,这个学生很受鼓舞,他激动地说:“老师,谢谢你,我一定记住你的话重新开始。”我也高兴地说:“老师相信你。”

3.加强训练,培养学生坚持力

学习作文要有恒心,要长期坚持不懈地练习,否则,难以实现期望的目标。在教学中,可通过观察、练笔、修改等环节,切实加强学生意志行为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坚持力。鼓励学生写日记是指导学生练笔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既可以丰富作文的素材,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养成了学生持之以恒的可贵品质。

综上所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重视催生小学生的情感,磨炼他们的意志,既可以促进他们智力水平的发展,又可以优化他们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享受言语表达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并乐此不疲地徜徉在作文的“情意”中。

上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的认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农村学校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