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古典戏曲电视片人物的化妆与造型

时间:2022-10-15 02:30:03

解析古典戏曲电视片人物的化妆与造型

摘 要:作为一种视觉性的艺术,就观众而言,其对古典戏曲电视片的直接感观才是最重要的。古典戏曲电视片里面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将会对观众乃至电视片认可程度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因此,古典戏曲电视片里面人物化妆造型方式必须体现装饰美和自然美,同时融合古典美与现代美,才能使艺术的光辉真正的绽放出来。

关键词:古典戏曲电视片;人物;化妆;造型

一、个性与共性

在化妆造型上,古典戏曲、古典戏曲电视片以及电视的共同特征便在于弥补演员和角色间的差距、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时代特征和人物的精神面貌等。但因为三种艺术特性存在差异:电视属于写实镜头艺术,它具有逼真性,展现最为真实的生活;古典戏曲属于写意舞台艺术,它具有假定性,展现的环境是虚拟的;古典戏曲电视片的表现形式介于电视和戏曲之间,它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佐的镜头艺术,它不仅展现真实生活,同时也表现虚拟时空,具有假定和逼真的双重特性。由于艺术特征存在相应的差异,所以其人物化妆造型也就会有所不同,并且各自的化妆表现方式和要求也会不一样。

古典戏曲电视片不仅对写实再现性比较重视,同时也对写意表现性非常强调。在进行面部化妆之时,采取略施粉黛的方式,而在发型上则要既真实而又夸张,不仅包含程式同时还要非常具有个性化特征。在寓意中展现真实,从而使装饰美和自然美得以和谐统一。

二、兼容并蓄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发现,古典戏曲电视片的人物化妆造型可采取如下新方式:在遵循电视、古典戏曲电视片、古典戏曲不同规律的基础上,把三者的人物化妆造型要求和个性特征进行兼容、融合和扬弃。先将其新特征确立出来,然后再根据新特征将恰当的人物造型方式创立出来。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使人物化妆造型的真实性、装饰性、程式性得到完美的统一和谐,从而形成古典戏曲电视片里面人物化妆造型新特征。将现代立体的化妆技巧与古典化妆方式相结合,使用具备现代审美的化妆品和手法,将现代典型饰品和古典感加以融合,从而展开多方位和综合性的立体造型,这便是古典戏曲电视片里面人物造型最佳的方式。

三、新方法的创立

(一)新特征

所谓的新特征指的是实现装饰性、程式性和真实性和谐统一。体现皮肤质感以及表现发髻的质地都属于真实性的展现。皮肤质感的表现主要体现在面部底色用量、基调和敷底色方式上。选择和肤色接近的肉色为基调色。由于年龄会影响皮肤色泽,先要对肤色进行统一,也就是选取逆阴影色或者抑制色,通过敲印的方式,让色彩能够快速渗透,遮盖住眼窝等凹陷位置发暗、发灰的颜色。接着再通过印捺法来上底色,用量最好能够刚好透出皮肤质感,使抑制色和四色间能实现自然衔接的功效。最后再通过展捺手法来抚摸皮肤,从而使皮肤能够柔软湿润、色泽亮丽。而古装发髻质地指的是发髻所用的材料,它必须给人以雅观、细巧和真实之感。

装饰性和程式性则体现在面部化妆、发型、贴片子、发饰品佩带方面。在进行化妆时,需对流派特点予以强调,面部腮红采用桃红色,在描绘眉型时眉头细尖需下弯并带棱角后扬,从而将梅派妆的精华和特点充分的发挥出来。古典戏曲里面的程式指的是贴片子,它也是古典戏曲里面女性面部最典型的特征。片子的作用除了用作鬓角,同时还能对脸型缺陷起到弥补作用,并且还能使人物的个性年龄得到突出。

佩带发饰品和发型时,一般而言,发饰品佩带指的是戴头面、帽、冠等,而发型则指的是梳抓鬏和梳大头。它们都是古典戏曲里面女性固定的发饰品和发型,具有非常强的象征性和夸张性。

(二)新方法

新方法是指将立体化妆方式与古典化妆方式结合起来,通过现代化妆品和化妆手法,将兼具古典与现代感的饰品结合起来,并展开多方位和综合性的立体造型。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头饰造型和面部化妆方面。

立体化妆方式则指的是把古典戏曲里面的吊眉、勒头与现代化妆里面的填充、牵引等技巧结合起来使用,可以使平面化妆的效果更好。

彩妆指的是色彩运用的方式和色彩质地。在进行人物面部化妆时,处在某些位置需要使用少量脂型油彩以外,绝大部分使用的都是与现代审美很接近的化妆品。

四、结语

古典戏曲电视片作为一种视觉性的艺术,观众直接感观才是最重要的。所塑造的人物面部形象将会对观众以及其对电视片认可程度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因此,古典戏曲人物造型必须将现代美和古典美、装饰美和自然美进行完美融合,进而使古典艺术能够展现现代光辉,如此才能使观众观赏戏曲时,能够得到美的陶醉和享受,从而使观众能更加喜欢古典艺术,使古典艺术形象具备永恒的魅力,如此才能将古典艺术的辉煌永远维持下去。

参考文献:

[1]毛胜娟. 婺剧《绿云》化妆造型心得[J]. 艺海,2011.06:21-25.

[2]曹鹭.《人物化妆造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心得[J]. 大众文艺,2012.14:251-252.

[3]张济銮.舞蹈《桃花扇随想》的化妆与造型[J]. 剧影月报,2010.02:102-103.

上一篇:浅论淮剧进校园对传承保护传统文化艺术的积极... 下一篇:河南林州四股弦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