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亩沙地果香飘

时间:2022-10-15 02:25:29

在开鲁县麦新镇林发村的田间地头,你会看见到处是红彤彤的锦绣海棠,金灿灿的苹果梨,绿油油的青苹果……忙碌的果农正在浓香四溢的果园里谱写丰收的图画。这个耕地面积5000多亩的小村。果树面积就达到2600亩,全村362户人家,50%以上的农户都有自己的果园,人均占有果园2亩,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逾万元。林发村从昔日的满目漫天黄沙、村民不足温饱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果树专业村。

穷则恩变寻路子

1989年以前,林发村可不是这样。大面积的沙质耕地成了林发村绕不过去的穷根,只要遇上干旱年头,无论种什么庄稼,都会连本带利全赔“光”,村民温饱都成了问题。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和贫穷落后的面貌,村党支部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多次召开村民会议商讨改变现状的出路。经过多方探讨,根据本村沙化土地不宜种庄稼而宜种树的实际,村党支部带领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代表多次到吉林等东北果树基地参观考察,并请来果树专家对本村的土壤、气候等条件进行科学化验分析,决定调整农林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果树产业,由此不但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使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由于果树生长周期相对较长,见效慢,群众一时无法接受。刚开始那几年,群众对栽培果树的积极性并不高,村党支部就号召先从党员干部做起,党员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当时村党支部的18名党员中,有12名率先承包了沙地,发展起了果树产业。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庄殿福一下子承包了20亩沙沼地,带领村民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

致富增收变样子

为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村民安心发展果树产业,林发村党支部先后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开发沙地果树有承包土地优先权,使用期限50年,承包期内可以依法转让;低产林“小老树”经本人申请,由镇村批准后,可以更新改造建果园;开发荒沼建果园,前5年免收土地使用费,优先予以贷款,增打的机电井给予适当补贴。

党支部除了为果农提供政策支持外,还想方设法为果农寻求技术支持。为了让群众娴熟地掌握果树栽培技术,党支部书记庄殿福请来了全国知名的果树专家,联系镇农科站与林工站专业人员与本村果农结成了“一助一”“一对多”对子,在果树嫁接、病虫害防治、矮化作物种植上进行指导。林发村自己的土专家也在多年的摸索中成长起来,果农吴永学、于宝德等人,上世纪90年代就在沙地上种果树,在果树的剪枝、嫁接、定植、栽培上练就了一套独到的本领,每到春季果树剪枝季节,他们就到各家果园,边修剪边讲解。在两位老果农的带动和帮助下,每家果农都有了一个明白人。

20年来,在党支部的带动下,林发村的果树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果农们不但向树上要收成,也向树下要效益,大葱、圆葱、红干椒、大豆都成了林下新宠,果经间作使果园亩效益从2000多元增到5000元以上,林发村一改往日的贫穷面貌,越来越多的村民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太阳能、轿车、电脑等一些高档消费品渐渐走进了人们的家庭。

统筹规划迈步子

林发村的果子红了,林发村的果农富了,但是果树的亩产量是有上限的,林发村党支部一班人思来想去,打起了品牌战略。他们带着自己的“123苹果”跑市场跑展销会。客商们寻着“123”的果香,纷纷走进麦新镇,走进林发村。123苹果、沙果、K9苹果,鸡心果、苹果梨等带着浓浓的果香,走出林发村,走出麦新镇,走进了长春、沈阳、青岛,有的还飘洋过海,走出了国门。现在,林发村的果农坐在家门口就能等来厚厚的订单,足不出户就挣足“外快”。林发村的沙果和“123”苹果也被国家工商局注册为“蒙古野果”和“草原圣果”绿色商标,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为提高果农进入市场的集约化程度,2007年夏,林发村成立了“农发沙地圣果销售专业合作社”,现已发展社员300余人。实现全村水果的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由于有合作社做后盾,果农的底气足了,每市斤水果的价格比合作社成立前提高一、两角钱,全村果农每年提高收入达10余万元。

2009年,林发村党支部一班人把目光放得更加深远,为新农村建设描绘出更加美好的蓝图:引进水果加工和储藏保鲜项目,使本村林果产业真正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化发展;利用果树资源优势,成立“农家乐”旅游专业村,把一家一户的果园建成农家院,搞农家养殖,建休闲、娱乐场所,整个村庄围绕果树产业建成绿色旅游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农村。

(作者单位:开鲁县委组织部)

上一篇:地上一把伞地下一张网 下一篇:“试”出新思路 干出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