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之精华 人文之精美

时间:2022-10-15 01:54:32

山川之精华 人文之精美

玉雕,亦称之谓玉器。顾名思义,即以玉石为材料雕琢的物件,器皿等艺术造型。它是中国工艺美术中与石器同始的雕刻艺术品。在新石器的晚期就有了玉制的工具;殷商时代已有大量的玉制品;从战国至汉代,玉器在艺术造型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清代的玉器,琢玉的工艺技巧日臻成熟;直至当代,玉雕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制作者文化素质的提高,则更是鬼斧神工,巧夺天工。数千年来,勤劳聪颖的中国人创作的玉雕工艺品伴随着中国文化绵亘不断,异彩纷呈。

玉石雕刻品品种繁多。或古朴高雅,孕溢高古遗风;或晶莹剔透,曲尽纤丽风情。做工或精或拙,皆有万般回味。尤以玉石材料弥足珍贵,常有非金银可比者,更有“黄金有价玉无价”之说。所以,玉雕被世人誉为“东方瑰宝”。

玉石雕刻品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它的创作制作过程有别于石雕、木雕、金属雕、泥塑及其它艺术雕塑。较之上述造型艺术它更受制于原材料和制作工具。它的功能更受其原材料本身的价值所影响,因而在题材和造型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说,一件玉雕产品从一块璞玉成为一件在艺术造型、功能,工艺技巧以及价值等方面达到有机统一的,较完美的作品,必须要经历一个比其它造型艺术作品更为艰苦的创作过程。一件玉雕珍品乃是山川之精华与人文之精美高度统一的结晶。

玉石材料的价值特性决定了玉雕作品艺术造型

论玉,自古有“可玉难求”之说。春秋时,楚人卞和为献一块宝玉被厉王断其左足,又被武王断其右足。乃抱玉哭于荆山之下,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提之以石。”后来幸亏文王使人剖璞终得宝玉,方平卞和之憾。此玉被后人称之谓“和氏璧”。“和氏璧”的价值至使秦国以十五座城池与赵国交换此玉,构成了《完璧归赵》这一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这就足以说明了玉作为一种材料,它本身所具有的非常价值。

由于玉本身的价值珍贵,在古代就必然为统治阶级所垄断,进而演变成为统治阶级的权力象征。历代统治者把它作为祭祀、礼仪的器物。《考工记》中记载:“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桓圭九寸,公守之。”明文规定:天子拿一尺二寸长的玉圭,公侯拿九寸长的玉圭。从我国出土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玉器,如琮,璧、圭、璜等,都反映了当时玉器艺术造型的形制及玉石材料本身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及意识形态的统一。

值得指出的是,正因为玉器一开始就在统治阶级的政治生活中起到特殊作用,千百年来,玉文化作为华夏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延续、发展至今。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日益发达。昔日帝王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玉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开始渐渐地由宫廷流入民间。尤其到了清代,乾隆性好风雅,尤痴迷玉器,蔚为风气。王公贵族、文人雅士莫不以拥有几块好玉为荣,一时成为时尚。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

玉器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起了变化,由帝王政治权力的象征,演变为社会经济地位的象征。因为那时的玉器一般皆为具有相应经济实力的有闲阶级茶前饭后观赏把玩,显示身价。所以那时的民间玉器以小杂件为主,题材、造型则表现一些民间的传统文化、吉祥口彩。玉器从原来服务于统治阶级政治生活的僵硬单调的形制,向反映世俗生活内容多样生动的造型上发展。其表现形式与其功能很自然地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

因材施艺是玉雕作品设计和制作的真谛

玉石就其种类而言,不下几十种。大致有“硬玉”和“软玉”之分,一般都在“摩氏”硬度5-7度之间,触之寒硬,但却视之温润。更因其开采艰辛,得之不易,天造其形,非人力所至。这就要求设计者和制作者必须根据原材料的质地、形状,颜色、品类因材施艺,以达到巧夺天工的艺术效果。较适合于反映大自然题材的山子风景雕以及利用原材料本身不同颜色的俏色雕,都是遵循因材施艺原则的典范。

山子风景雕,一般都是利用原材料绺裂,处理成山峦的褶皺、山涧的流水,把原材料的瑕疵、僵斑处理成山洞、峡谷。按上述处理,原材料与艺术造型就形成了统一。如果不是因材施艺,脱离原材料的实际状况来设计制作,那么很有可能使一件玉雕作品绺裂毕露,瑕疵斑驳。纵然艺术造型再好,原材料固有的价值尽失,只能是一件失败的玉雕作品。清代扬州玉匠制作的,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型青白玉雕《大禹治水》、六十年代上海玉雕厂制作的密玉雕《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八十年代北京玉器厂制作的翡翠雕《岱岳奇观》,都属于较完美地体现因材施艺原则的大型玉雕作品。设计制作者充分运用了山子雕的手法,现瑜掩瑕,使作品的原材料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玉雕俏色的运用同山子雕的手法是殊途同归。一个是掩掉缺点,一个是张扬优点。玉石在其天地造化生成之时,由于化学成分不同引起的变化,有时会在同一块玉石材料上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将这些不同的颜色赋予内容、形态,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往往会使得一件原材料价值并不高的玉雕作品身价百倍,又因其俏色的不可重复性,一些料好工好,巧色运用得好的玉雕作品成为绝品。如上海玉雕厂制作的和田籽玉《蝴蝶六角瓶》、糖白玉《鸟巢》,玛瑙《混沌初开》等巧色手法运用之得当,令人抚掌称绝。

充分体现玉石的质感是玉雕设计制作的根本

玉雕以其独特的晶莹温润的质感有别于其它任何材料的艺术雕刻品。乾隆皇帝曾诗赞玉器谓:“看去有花叶,抚来无踪痕。表里都圆浑,色形若混成。”玉雕作品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物像,器皿造型的点、线、面的处理,都必须要考虑到能体现出玉石晶莹温润的质感,要呈现出一种暖光的流动感、外轮廓的线形应注意流畅、圆浑,切忌锐、尖、锋、碎。内里的层次要丰富,但又不可过于空凌、枯细,要保持一定的厚实感、丰腴感。在玉雕的工艺表现手法上,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遗产。只有题材内容,艺术造型和玉石材料质地有机统一,浑然一体的玉雕作品,才能称得上是一件完整的作品。

玉,得天地之灵气,集山川之精华,是天赐尤物,我们的祖先在极其简陋的生产条件下,创造了绚丽斑斓的玉文化,由于当时工艺手段的局限性,古时的玉雕作品层次较少,以圆线为主,外形简练,刻划浑朴。现代人制做玉器,拥有了较为先进的工艺手段,使新玉雕在造型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的玉雕,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人才辈出。新老艺人创作了许许多多无愧于前人的玉雕作品。但是,由于玉雕的商品属性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当代玉雕中亦出现了许多粗制滥造、暴殄天物的现象、真正的玉雕艺人对玉爱之弥深,在设计制作时呕心沥血,其创造的一件件珍品是山川之精华与人文之精美的完美统一。

上一篇:象雄古格藏传佛教壁画艺术风格初探 下一篇:现代玉雕制作思路及流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