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构思

时间:2022-10-15 01:39:38

关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构思

创造性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独特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营造良好氛围,重视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不断激活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识,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

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着眼于未来,这就需要教师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之一。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学生都有一种荣誉感及上进心,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鼓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之一,如果对学生的某种进步及时加以表扬或奖赏,学生的荣誉感就很容易得到满足,其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能力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教师的教法需不断革新,要用本身具有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热情,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小学生对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这是创新精神的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的最初源泉,是人们保持不断进取探究的动力因素,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回答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形形的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例如在《梅花魂》教学过程中,我先利用多媒体演示梅花图,指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见过梅花吗?你能简要说说梅花的品格吗?梅花虽是有名的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接着引导学生读课文。作者围绕梅花讲了一些什么事?通过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质疑问难,同学前后左右分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先自学,后讨论、交流。围绕重点提问,本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最后理解本文围绕梅花讲了漂泊他乡的外祖父珍爱梅花、眷恋祖国的事,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以自己的行动品尝到成功的欢乐,这样的成就感激励他们再学习。

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需要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悉心指导和培养方能奏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包含了听、说、读、写及理解等多方面的综合训练,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阅读是理解内容,积累字、词、句及学习和了解写作题材、主题、写作技巧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空前活跃,创新意识得到极好的保护和培养。根据阅读的特点,我在教学生阅读的时候,重在启迪学生的思维,并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自己内心的感受,在表达自己意见和思考问题时,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并利用想象因素,为学生提供大胆想象、思想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进而逐步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想象不仅是创新的方法,同时是创新的一种动力,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切实体会,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充足的感性材料,充分利用插图教学,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排列句子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理解排列句子的含义,再引导学生完成句子的排列。把要排列的几句话默读一两遍,了解其主要意思;用“排除法”找出首句;再读剩下的句子,思考整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例子训练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变换课文的角度进行想象,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训练,想象的天地得到拓展。

在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下,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发现科学知识,独立地掌握科学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探索知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求索,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并寻找某种联系。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或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产生新的组合,学生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师要把发现问题、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围绕探究目标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思维和操作中产生灵感,体验发现的乐趣。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条件,健康、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学生只有在无忧无虑、活泼、愉快的学习情景中才能畅所欲言,融洽地讨论并传递学习方面的种种信息。教师要尽可能向学生传达爱和信任,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和创造,使学生拥有较多训练机会,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有效体现。教师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从而解除学生的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心灵得到愉悦享受。教师的情感、表情,带给学生一种亲切的感受,营造出愉悦乐学、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创造空间,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创新精神也在这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发散光芒。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让学生交流,使他们对所学语言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及时、正确地给予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产生学习的新动力;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民主、融洽、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满足他们的成功欲,实施激励创新,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

上一篇:为了那片“花海” 下一篇:垃圾填埋有“气”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