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地区铜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探讨

时间:2022-10-15 12:18:07

金沙江地区铜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金沙江地区典型的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并且分析了金沙江地区的几个矿集区和远景区的成矿背景、成矿作用、成矿模式等,在找矿探讨上作了一些论述,旨在为进一步开发金沙江地区铜金矿指明方向。

关键词:金沙江地区 铜金矿床地质特征 找矿探讨

1.前言

金沙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是长江的上游。金沙江地区位于、云南、四川三省接壤地带的横断山区,研究范围约为6万平方千米,该区由多个板块和地块相间的造山带组成,是东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蕴藏着及其丰富的矿产资源,是西南地区很极具前景的铜矿资源富集区,下面笔者就针对金沙江地区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和找矿两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2.金沙江地区铜金矿典型矿床地址特征

金沙江地区已知矿床很多,但分布很不均匀,相对集中区成带产出,这是因为金沙江构造带内主要矿集区与构造演化阶段的关系很密切;该区矿床分布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矿床类型复杂,因为金沙江地区构造区较多,不同的构造区有着不同的发展史,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矿床类型;还有就是成矿阶段较多、时间较长,伴生元素很多,在综合评价中需要重视。

在金沙江构造带已知的诸多矿床中,规模较大、比较典型的是羊拉铜矿床。1965年,云南地质局在进行烙铁矿普查,在羊拉乡一带发现了羊拉铜矿,但由于交通不便,极少有人来此调查。一直到1992年,有关人员才前往调查,完成分析鉴定工作,并且取得了资金上的支持,目前在其周围相继发现了一些类型不同的矿体,使得羊拉铜矿成为一个金沙江地区铜金矿很有远景的大型矿床。

羊拉铜矿所处的构造带主要由蛇绿混杂岩带以及陆缘火山弧带组成,这是金沙江洋向西俯冲消亡造成的结果。在区域上,金沙江带是由金沙江—哀牢山弧盆系演化来的,金沙江——哀牢山结合带的蛇绿岩形成时代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在二叠纪世末洋盆向西俯冲,二叠世末期由于火山岛弧的活动形成了一套中基性火山岩系以及花岗闪长岩石组合,中晚三叠世发生了大规模的碰撞和火山活动。在金沙江带保存的地层系统中,一部分是扬子陆块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形成时间是晚泥盆世至二叠纪,岩石主要为碳酸岩沉积岩和早石炭世最盛的陆缘碎屑岩石,夹层多玄武岩,而金沙江蛇绿岩主要形成时期是早石炭世,后来由于构造侵位金沙江蛇绿岩进入到边缘或洋内弧沉积物中构成了蛇绿混杂岩带。

该矿区内露地层有两种,一是构造蛇绿混杂岩系统,二是稳定地块的沉积地层,第一种包括了上泥盆统、下泥盆统和下二叠统的沉积物和构造地层块体属构造地层单元,第二种包括中咱陆块上的古生界、中生界等。该矿区地层分别隶属不同的构造—地层单元。嘎金雪山群经过研究为蛇绿构造混杂岩带,这条带宽大致为25—30KM,包括了泥系砂泥质—硅质复理石、火山岩建造,以及早石炭世硅质条带灰岩、洋脊型拉斑玄武岩等、早二叠世中晚期洋内弧环境的泥沙质板岩、玄武安山岩等砂硅泥质夹中基性火山岩建造,由蛇绿岩和混杂构造组成。

金沙江带的蛇绿岩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三省交界附近,蛇绿岩主要形成于C1_P1,洋盆东侧的石炭系—二叠系火山—沉积岩是被动大陆边缘沉积,西侧则形成于岛弧或活动陆缘环境,所以蛇绿岩发育的时间应该是石炭纪—二叠纪早期。蛇绿混杂岩构造侵位时代为晚三叠实世早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在蛇绿岩及其以后构造侵位作用的成矿作用就和上述格局产生紧密的联系,铜、金矿的时空分布有联系尤为明显。

3.金沙江地区铜金矿找矿探讨

金沙江地区的主要矿床相对集中,主要为铜、金矿,大型矿床主要有两处(羊拉铜矿和),主要划分成3片矿集区和3片远景区。

矿集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有若干个矿床产出,其中最少有一个达到大型以上的规模,并且总资源量超过了超大型矿床规模,在金沙江地区有3片矿集区。(1)竹巴龙—羊拉—东竹林铜、金矿集区。该矿集区的主要代表是羊拉含铜黄铁矿型矿床,形成背景是海内弧环境,成矿系统是喷流—火山成因类型;接触交代夕卡岩类;脉状矿化类。主要成矿模式是堆积硫化物模式。成矿时间为二叠纪,演化延续至侏罗纪。(2)德钦鲁春—红坡牛场锌—铜—铅矿集区,该区主要以鲁春Zn_Cu_Pb矿床为代表。产出背景为碰撞后拉伸展裂谷盆地,含矿岩系为中酸性火山—沉积岩系,成矿模式是原地卤水塘模式,有明显的金属硫化物分带模式,下部为黄铁矿—黄铜矿,上部为层状铅锌矿,时间发生在三叠世末,主要在晚三叠世早期。(3)南仁—南佐铜—金、铅、锌、银多金属矿集区。该区以南仁铅锌矿为代表,产出结构背景是陆缘火山弧内火山盆地,主要矿床类型可能为Pb_Zn_Cu型,其含矿岩系为二叠纪中基性火山岩系,成因模式为交代成因模式,时间为二叠纪火山活动时期。

远景区是指成矿条件具备矿集区的基本特征,主要矿床类型特征比较明显,矿化特点较多,但是目前还缺乏中大型矿床支撑,有望进一步寻找大型矿床或扩大矿床规模的地区,在金沙江地区有3片远景区。(1)崩扎—中心绒——叶日铜、金、铬远景区,该区主要矿床类型为蛇绿混杂岩型金矿,成矿物质基本来源与蛇绿岩,经过构造反复作用,地下水萃取矿源层中的金属,并在适当构造部位富集成矿,成矿时间较长,并且成矿时间较新。(2)徐中—楚格扎铁、铜、金远景区,该区成矿背景为晚三叠世的裂谷盆地,总体构造构局和鲁春—红坡矿集区很相似,但是盆地发源比鲁春—红坡矿集要晚,火山活动的强度叶相对较弱,主要矿床类型为热液沉积菱铁矿型和改造型铜金矿床,形成时间为晚三叠世中期。(3)竹巴龙—加仁—鲁甸中酸性岩浆作用有关的铜金成矿远景区,该区成矿和碰撞型花岗闪长岩关系密切,构成岩浆成矿作用体系。

接下来针对一些矿区的找矿方向作一些探讨。在羊拉—茂顶河铜—金成矿远景区,已有的矿产还可以扩大储量,另外该区还有较多狂点,其中部分具有层控特征,是找矿的有利地段,另外还可能发现夕卡型矿产,还有待进一步寻找。鲁春—红坡牛场锌—铜—铅成矿远景区,在该区已经经过物探证明还有很大的找矿前景,还可以加深找矿的深度来扩大储量,矿产布研拉渣一段尚有矿化显示。南仁—南佐铜—锌—铅—银成矿远景区,已有的矿床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规模,主要是寻找汗矿灰岩之下的矿体;此带成矿条件很好,但是层控特征明显,应该进一步加强工作。巴塘—中心绒金—铜成矿远景区,该区的金矿远景较好,早西渠河口一带很有可能找到金矿床,值得展开进一步的找矿工作。

4.结论

综上所述,金沙江地区有着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资源配套性很强,可以充分利用金沙江地区铜金矿的资源优势,加强区域成矿规律调查,合理规划、开发利用,有些已开发的矿点尚可继续扩大储量,争取把该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的矿业开发基地。

参考文献:

[1]钟大赉等,1998,滇、川西部古特西斯造山带。科学出版社。

[2]胡中云,1996,当代矿床学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地震出版社。.

[3]郑明华等,1989,层控金矿床概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4]徐光炽等,1988,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3)。地质出版社。

[5]汪啸风等,1999,金沙江缝合带构造地层划分及时代厘定。中国科学(D辑),第29卷,第4期。

[6]沈上跃、张保民、魏启荣,1995,“三江”地区江达—维西边弧南段火山岩特特性研究。特提斯地质(19)。地质出版社。

上一篇:某运输大巷胶带输送机参数初计 下一篇:某沿海高速公路桥梁受盐冻腐蚀混凝土质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