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讨

时间:2022-10-15 12:17:05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讨

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一种创造性工具,与人类生活日益密切。作为信息技术的传播者,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放在了重要位置。探索现代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已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要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能,必须有可行的教学方法,而只要能达到目标,就是好方法。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主要包括:在信息意识方面,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持久的学习应用兴趣,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在信息知识方面,学生要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在信息技能方面,学生要掌握常用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的操作技能,会利用现代化工具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在信息道德方面,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学生在这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就是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以学生为主体,基于任务驱动、探究与互动的团结协作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实践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打破教材结构,自主提炼学习内容、设悬念,提高学习兴趣,等等。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信息技术教法方面谈谈体会。

一、打破教材结构,激发学生兴趣

打破教材结构就是教师不需要完全按照书本教学内容次序,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重新组合。

高中生一般对信息技术都非常感兴趣,很想学,然而老师刚开始教学就重复初中学过的计算机的产生、发展、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等,上机也只是中英文输入练习,一段时间下来,学生自然会感到计算机学习枯燥无味、晦涩难懂,渐渐地兴趣就消失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打破教材的线性结构,首先让学生学习高中课程的第四章网络基础及因特网应用,体验上因特网,学生之间相互收发电子邮件。每当学生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了自己的想法,他们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这时再介绍基础知识,学生的兴趣逐渐浓厚。

因此,打破教材的线性次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再深入课程内容,就比较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在教学过程中用其他教学手段会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巧添错误,因势利导

在传统的传授教学中,教师极力避免犯各种错误,但事实上错误往往很难避免。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错误资源,使教学效果更显著。

巧添错误就是在新课传授过程中,一些学生容易出错或普遍的学生要犯错的知识点,在演示过程中我就特意呈现这个错误,并且表现出非常惊讶的表情,学生产生一种想超越老师的心理,抓住大好时机,让学生对照书本帮我解决,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当然,在课堂复习中也可以经常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学生有了处理这种改错题的经验,处理同类问题会得心应手。例如,高中信息技术的省会考题目中有VB程序改错题,在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VB程序的理解和掌握,我在编写VB程序时,将一些关键的语句特意写错,要求学生指出有几处错误,并作相应修改。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学生基本都能自己解决了。

三、设悬念,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设悬念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先设计安排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以最佳学习状态学习。如,在教Word2003文字处理系统时,可先用计算机演示一份高中教材里面的板报样张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想办法实现样张中的模式,高中生以前学过Word2000,有一定基础,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讲讲样张中采用了哪些Word2003文字处理方法,然后我有针对性地讲述样张的实现方法与步骤。只有当学生自己产生疑惑、有解决问题的冲动时,才能更好地学习新知识,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业水平测试中也经常出现如样张所示,学生碰到了就不会把样张丢弃不看,同时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技能,这也是今后在社会上生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四、运用比喻、巧打比方,化难为易

限于高中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部分知识的抽象化,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使抽象难懂的变得形象易理解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打比方。因此我尽量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将难懂的理论形象化。比如,为了讲清楚Windous操作系统中文件名命名时,同一文件夹中不能文件同名,不同文件夹中可以文件同名,文件名比作学生名字,班级比作文件夹,同一班级中学生名字相同了,老师提问时,不知道两个中哪一个站起来,而有两个学生的名字相同,但出现在不同班级中,就没有问题了。运用这种用现实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例,对问题进行说明的方法,学生会感到所学内容与生活是接近的,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教学效果好,学生兴趣盎然。

五、多激励,少批评

行为科学认为,对人的激励必须通过满足人的需求实现。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老师给他信心,他就有感觉会成功,就努力。教师就要多多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合理运用表扬。表扬比批评的效果好,表扬会使学生产生积极情绪,对教师的指导也会欣然接受;批评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师生之间对立了,如何教育学生?

比如,有些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就会在上机时做出一定花样显示自己的能力,设置屏幕保护程序或背景等,学生实践操作时,我布置的任务没有给他们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时在巡视学生操作过程中,走到他身旁,用轻声的语气单独表扬他如何能干,然后告诫他,一些随意操作可能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所以是不能随意改变系统设置的。但在有些情况下需要当众表扬,如在学习因特网浏览时有些学生会利用网上的资源做很多事,这时可以请这些学生上台给其他学生介绍“经验”,并大加表扬。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深化,形成良性循环,同时激励其他学生,提高教学效能。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电脑制作

主题活动,充分运用作品教学法,对其作品进行评价,以此激发学生兴趣,例如:举办电脑绘画、电子板报制作、多媒体作品制作等,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在近几年的各级比赛活动中,我校领导大力支持,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部分学生获得了各级各类奖项。在高校自主招生中,这些获奖学生也从中受益,学生学有动力,学习兴趣高涨。

总之,新课改将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探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使信息技术课程前景更美好。

上一篇:关于“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下一篇:论大学数学校本教研工作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