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场关于理想的美梦

时间:2022-10-14 11:17:53

《三个傻瓜》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好的励志电影。它改编于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名字里“三个傻瓜”所言非虚―在每学期42场考试、成绩排名张榜公布、竞争激烈乃至自杀率高居不下的“皇家工程学院”中,竟然出现了一个周星驰般不按牌理出牌的问题学生兰彻,他顶撞老师,质疑传统,完全不把成绩当回事,古板校长“病毒”当然要骂兰彻和两个追随他的室友―法兰与拉杜是大傻瓜了。

这个特立独行的兰彻有个口头语叫“一切都好”,影片中一段恰到好处的歌舞充分诠释了这种乐天派心态的关键――就算不能解决问题,至少可以平复心绪,打败恐惧,增加直面问题的勇气。我非常佩服导演拉库马・希拉尼在这段歌舞前后的调度安排,每段超现实的舞蹈暂告一段落后镜头都切回故事进程,轻松推进情节发展;整个狂欢结束后再突如其来一个巨大的对比,让观众的情绪从轻松惬意的云端直坠沮丧遗憾的谷底,既增加了剧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给本来轻飘飘的“一切都好”加入了对比及深度。宝莱坞的叙事技巧实非虚名。

但我觉得影片最值得嘉奖的还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自嘲也使得影片脱离了现实主义的调子,不会变成义正言辞的空洞聒噪,要不然,这个纯理想主义的空谈还真难以自圆其说。人人都知道兰彻说得极对,却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现实生活中将处处碰壁。理想面对现实为什么总是撞得粉碎?这可不是简单归类为缺乏激情或充满恐惧便能解释一切的,更多的时候,再高歌“一切都好”也只不过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长辈的期许、同侪的压力、生存的必须、机会的稀缺、天赋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义证明特立独行者们的悲惨命运;而死记硬背的模范学生“消音器”才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典范。这个“典范”也许毫无人格魅力,缺乏创新精神,充其量只能当个打工皇帝;但在一个贫富分化严峻,大部分人尚在为温饱奋斗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不先孕育出适合理想成长的土壤就空谈理想的实现是多么幼稚啊,那根本就是一条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已经浪漫化了的好莱坞影片《当幸福来敲门》都还得展示主人公带着年幼的孩子无家可归,经过睡厕所、吃救济的低谷才能抓住机遇,终于奔向成功;《三个傻瓜》将一个独行者的奋斗艰辛干脆忽略,重点完全放在理想主义的理论之上,没有调侃,不搞自嘲肯定行不通。

尽管电影终究是一场理想主义的美梦,但它依然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也曾深切体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的中国观众会颇感共鸣。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对兰彻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劝诫他“你不可能总是对的”。尽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现实主义的方向,但起码,这一点恳切的诚实颇为难得。

特立独行的兰彻是个只能生活在电影里的虚拟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义的勇气与执著依然令人敬畏。他就是叶芝在《当你老了》中所全心热爱的“朝圣者的灵魂”。我愿意看到他成名成家,终于抱得美人归,哪怕这一切真的只能是梦。

《三个傻瓜》

(又名:三傻大闹宝莱坞/三个/寻找兰彻)

导演:拉库马・希拉尼

主演:阿米尔・汗

卡琳娜・卡普

马德哈万

Behti Hawa Sa Tha Who

(《三个傻瓜》主题曲)

(《三个傻瓜》主题曲)

他如风一般自由 似风筝翱翔天空

他去了哪里让我们去寻觅

我们为脚下的路途牵引 他却在独辟自己的蹊径

路途艰难 又毫无忧烦

我们为明日愁言 他只顾畅想当今

让每一刻壮美不凡 他来自何处

触动你我心弦却消失不见

他去了哪里 让我们去寻觅

烈日之下 他犹如一片林阴

大漠之中 他便似一片绿洲

对受伤的心 他是良药一剂

恐惧着 我们都泥足于井底

无畏着 他畅游于海天之际

毫不迟疑地迎接潮汐

他如一片浮云独自飘逸 却是我们最好的知己

他去了哪里让我们去寻觅

上一篇:把爱的呼吸种下去 下一篇:葛巾:今见猜疑,何可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