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化饮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43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14 09:16:37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1]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萎缩性病变。内镜下表现为粘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粘膜血管显露;可伴有粘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常见的临床症状:上腹部疼痛和饱胀,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较重,多数患者尚有嗳气、反酸、食欲不振、大便性状改变,严重者尚有头晕、乏力等。在胃的高位,或萎缩严重时,临床症状还可不明显;年轻较年老者症状多。伴有胃粘膜糜烂者,可有少量或大量上消化道出血,少量长期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体征:有时上腹部可有压痛,少数患者有消瘦、贫血,舌质常呈暗红、或夹有瘀斑,舌苔以黄腻多见,脉象多弦或细。

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很多患此病的人因此而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笔者所生活的福州处于福建东南地区,气候潮湿、高温多雨,并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不节、偏嗜肥甘或嗜食辛辣等导致脾胃损伤、蕴湿生热者也逐渐增多。清化饮出自《景岳全书》卷五十一,同时也是我院名老中医杨春波主任医师治疗脾胃湿热证的经验方。笔者针对本地区居民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证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清化饮加减理气健脾,化湿清热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证的患者共43例。均给予服用清化饮随症加减治疗,所有入选病例均在治疗2个月后复查胃镜且有完整的资料记载,其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35~59岁,平均48岁。病程1~8年,平均4年。

1.2诊断标准 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制定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①胃镜特征为黏膜呈颗粒状,皱襞变平,血管透见,可有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I级为细颗粒,血管部分透见,单发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Ⅱ级为中等颗粒,血管连续均匀透见,多发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Ⅲ级为粗大颗粒,皱襞小时,血管达表层,弥漫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②胃的固有腺体减少。轻度为固有腺体数超过原有腺体的l/3,大部分腺体仍保留。中度为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1/3,但未超过2/3,残存腺体不规则分布。重度为固有腺体减少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

参照201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制定的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主症:①胃脘痞胀或疼痛;②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厚。次症:①胃脘灼热;②口苦口臭;③恶性呕吐;④大便黏滞;⑤脉滑数或濡数。胃镜象:①黏液黏稠混浊;②胃黏膜明显充血、水肿和糜烂。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并结合胃镜象。

1.3治疗方法 自拟清化饮加减方治疗。基本药物:薏苡仁15g,佩兰9g,白扁豆9g,茵陈12g,郁金9g,白及15g,白豆蔻4.5g,黄连3g,马勃4.5g,柴胡6g,琥珀4.5g,合欢皮9g。随症加减:腹胀明显者,加谷麦芽、莱菔子;胃脘痛者,加元胡、柴胡;反酸明显者,加海螵蛸、龙牡;泄泻、便溏者,加仙鹤草、地榆炭;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者,加三棱、莪术、乳香、没药;Hp阳性者,加土茯苓、叶下珠、苦参。1剂/d,水煎早晚分服。

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1w内复查胃镜、病理活检及Hp测定检查。

1.4疗效判定标准

1.4.1中医疗效判定 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好转,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2个级度。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证候积分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疗前积分一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1.4.2胃镜下分级 轻度:细颗粒,血管部分透见,单发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中度:中等颗粒,血管连续均匀透见,多发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重度:粗大颗粒,皱襞消失,血管达表层,弥漫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

2结果

全部患者43例,其中显效的30例,有效的1例,无效的3例,有效率93.0%。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属中医学的"胃脘痛"、"痞满"等范畴[2]。WHO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按1978年WHO伦敦会议的统一认识,胃癌前疾病(Precancerous condition of gastric cancer)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或不伴有肠化(IM)。目前CAG的治疗以西药为主,但其作用主要在于对症治疗,缓解症状,而对于胃粘膜萎缩、肠化生和上皮内瘤变等逆转作用甚微。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曰:"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提出湿热可相结合为病,并认识到湿热发病不仅具有地域气候特点,而且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湿热为病有内外两因:①湿热邪气的传入,②伤于饮食和脾胃生理功能的失调。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潮湿温热,容易滋生湿热邪气而中人,因此湿热中阻尤为常见。脾胃湿热型CAG的主要病机在于湿热内蕴、升降受阻、脾胃运化功能失司,诚如章虚谷所说:"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清化饮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具有良好的疗效[3]。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S].2012.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J].2011.

[3]黄恒青,张海鸥,王文荣,等.清化饮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疗效观察[J].福建中医药,2004,35(3):9-10.

上一篇: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 下一篇:早复极伴胸痛21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