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出走的孩子找到后,请删除朋友圈关于他们的信息

时间:2022-10-14 08:29:20

离家出走的孩子找到后,请删除朋友圈关于他们的信息

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和老祖宗的生活截然不同的地方在于:足不出户,就可以洞悉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人的隐私不能称其为隐私,任何一个拥有话语权的人都可以随意发起不同范围的网络暴力。

前不久,微信朋友圈盛传的关于某市某品学兼优的初一学生某同学走失的事,就是其中之一。在正文的信息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某姓同学不同表情和形象的照片,可以看到他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及班级信息,可以看到他离家出走的理由:因为漏做了作业,老师找家长谈话,谈话后家长让孩子自己骑车回家,孩子就悄无声息地不见了……

为了找到孩子,我的大半个朋友圈几乎都加入了转发大军,因为有在这个城市的朋友认识这个孩子,确认信息属实,集体催眠下,身在日本的我也不例外。很快,大概在48小时之后,朋友圈传来消息,来自电视台的报道,宣告该姓同学在杭州西湖边被找到了!其父亲对媒体表示,以后对孩子要宽容点,妈妈则称以后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

看上去,这一起事件就算是圆满结束了。虽然其间当事人和家人包括老师同学也许都过得惊心动魄,但孩子被顺利找到,终归是一件可喜的事。但是事后网络一片的责骂声让人十分惊悚――

这样的孩子真是自私,属于不肖子孙!

这些自私的孩子是在浪费公共资源!

为了找到他,电视这么一传播,微信这么一转播,会不会让更多同龄孩子学样,跟着他一样用这样的方式向父母和老师表示反抗?

这种小破孩回家狠狠抽一顿,下次再也不敢出走了!

无独有偶,听说J市也有一起俩女孩因为害怕迟到被骂离家出走的事,当时也是全城惊动,到天黑时才找到。大概是为了不被挨骂,俩女孩继续撒谎,声称自己是被骗了,靠砸小黑屋的碎玻璃才跑出来的。据说,当时媒体一个劲死缠烂打追问细节,孩子面对镜头捂住脸,显得非常无助……不少网民也是振臂高呼骂她们是熊孩子欠打……

毫无疑问,现在人际连接技术高度发达,某人在飞机上丢失了手机或笔记本电脑,某某生病需要众筹,都可以通过这种跨越地域和时间的人际互联方式传播信息,替当事人达成心愿,孩子或老人走失也不例外。但是,另一方面,例如第一个案例当中的同学,倘若他的“走失”属于自己的主动行为,那么这也就是他在面临和老师及父母的冲突时一个非常隐私的个人举动。

当孩子的走失惊动了大量人群,势必也会在事态平息之后为自己的行为被如此大面积地曝光和议论感到耻辱,这将对孩子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二次伤害――如果说不被父母和老师理解,会招致孩子的愤怒或委屈的话,那么耻辱和屈辱感,则是削弱一个人自我功能的破坏指数最高的情绪种类!

面对一个孩子离家出走的选择,作为成人,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孩子为什么要离家出走?

按理说,家是最能够让一个人感到温暖、舒适和安全的地方,为什么我们会想逃离?这个家庭空间里到底充斥了什么,让一个孩子产生了窒息的感觉,想要换一个地方,换一个城市呼吸“新鲜”空气?我们有没有关注过,在这个孩子的生活里,他的老师和同学是如何对待他的?他的父母是如何与之互动的?很多人都认为,发生这样的事是孩子的耐压能力太差,抗挫能力不强,在强调要对孩子进行“挫折训练”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考虑过,一个人的“抗挫折”能力是如何产生的?

如果一个孩子在生命的初期没有受到过来自父母的“善待”,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储蓄到足够的温暖和爱的力量,这个孩子在面临挫折的时候,是拿不出任何的力量来面对这样的处境的。而且,孩子也没有“过去的”成功经验,来帮助自己面对。所以,当发生这样的行为之后,我们首先要意识到,我们的孩子遇到困难了,孩子的焦虑感在急剧上升,我们需要在确保他的人身安全之后,充分理解和抱持他的情绪和状态,让孩子的焦虑感降下来,再来仔细聆听孩子的需求。

所以,某同学在被找到之后,部分有识之士在朋友圈发出的呼吁非常好,那就是倡议大家删掉朋友圈所有与此有关的信息,也不再转发此话题的资讯,让孩子恢复一个平静的日常生活。如果说,之前的传播是为发动大众的力量,帮忙找到孩子,那么在孩子被找到之后,我们要学会“得体地退出”,不再关注一个13岁孩子在青春期伊始跌跌撞撞的探索行为,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程度的爱护和保护。

上一篇:回顾与展望,荣誉与使命 下一篇:张仲景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