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断时刻之纠结

时间:2022-10-14 07:44:32

现实中的许多决策,均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情境压力,使决策者有意无意地感受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内心纠结。决断时刻所面临的这种纠结,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如认识能力、思维偏差、时间紧迫、资源约束等,以下将特别地从决策者的个人欲望与社会预期两个方面做些讨论。

个人欲望:荣辱得失

决策者个人欲望的存在,极易引发贪婪与恐惧情感。贪婪源自对于荣、得的热切期盼,恐惧源自对于辱、失的担忧害怕。人们贪婪与恐惧心理的存在,对于外物诱惑与外人评价的关注,会在无形之中扭曲决策者对于判断选择的正确把握。现实中,许多出于对安全、生存威胁的过度反应,出于对上帝、对死亡、对他人看法的细致考虑,出于面子、情面、场面形成的周遭期望,出于对不良结局可能引发的后悔心理,既有可能基于认知上的人为想象,也有可能基于客观上的真实存在。

许多决策的失误并不在于人们不专业、不自信,而在于做出判断时受到贪欲的误导而走入歧途。2005年8月7日1时30分,广东梅州大兴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造成123名矿工命丧深井。而就在事故发生前的几小时,一个由7名高级工程师和研究员组成的专家组向当地政府提交了一份“广东省四望嶂矿区水淹区下安全开采可行性专家组论证意见”,称大兴煤矿所在的四望嶂矿区“所开采的煤层大部分都已在水淹区影响范围以外,其正常条件下的开采是安全的”。这份意见与广东省安监局于当年7月22日提交给广东省政府的“关于关闭兴宁四望嶂矿区水淹区下六处煤矿的紧急请示”观点相悖。事后,专家组表示没有下“不能开采”结论的资格和义务。这种对事情缺乏充分认知的专家组往往因为组织者出钱而遵从其要求,使得专家意见可以人为定制,结果失去了原本应该具备的客观公允性。建立切实可行、公开透明的专家信誉、责任追溯制度,或许可以缓解专家集体不负责任的现象。

1960年代,耶鲁大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莱姆(Stanley Milgram,1933-1984)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实验,揭示了在等级社会中服从权威现象的社会及心理原因。实验的基本过程是,招募40名背景不同的参与者完成一项名为“惩罚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参与者充当“教师”,在实验者的指令下,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时,就对“学生”施加强度和痛苦程度不断增加的电击。尽管学生会以各种形式反抗,仍有26名受试者在实验者的命令下,坚持到最后,对“学生”施加了最强程度的电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正常个体参与了残酷无情的纳粹活动,加入到迫害无辜的行列之中。从本质上来说,对于违背权威可能造成的后果的恐惧会导致人们做出身不由己的决策。

社会预期:群体压力

社会预期会形成群体压力,使得个人决策的独立性受限。有研究表明,同伴的压力比其他因素的有效性强30%,具有类似想法的群体往往会让其所有成员陷入极端立场,群体比个人更有可能做出危险的选择。在灭犹惨剧中,恶行一旦启动,加害者由于责任分散而非人格化(极权机制),个体和组织相互钳制与竞争,不断发明新的迫害方式,致使迫害层层加码,悲剧不断升级。在类似纳粹极权政治下,受害者会逐渐丧失抵抗和逃避恐怖的能力,成为麻痹漠然的行尸走肉——非人化、顺从屈服、妥协性。

在人群中,行为暗示作用会使人们无意识地效仿他人,丧失自己的理性思考、判断与行动力。例如,媒体对于自杀事件的报道,电视中虚构的自杀情节,甚至讨论自杀的严肃对话节目,都有可能成为引发现实生活中(特别是易感的青少年中)群体模仿自杀事件(包括跳楼、车祸、坠机等)的导火线。1962年8月6日,玛莉莲·梦露自杀后,美国当年8月份的自杀事件比往年同期多了200多起。进一步看,所增加的自杀事件更多地发生在该新闻被报道的区域,而且报道得越厉害,以后灾祸增加得就越多。许多类似事件表明,媒体的密集报道吸引了人们的关注,通过媒体示范、情绪传染、群体模仿、相互影响与推动等作用机制,在不经意间加剧了事态发展。有鉴于此,有报道称,香港报业评议会在《新闻从业员专业操守守则》第三条规定:新闻从业员在处理涉及暴力、性犯罪、自杀等社会新闻时,应避免、不雅或煽情;除非涉及重大公众利益,否则应低调处理有关新闻,报章应在内页刊登有关新闻;电台及电视若真的要播报有关新闻,必须顾及电子传媒对公众的巨大影响力,而把有关新闻安排在非主要新闻时段内播出;报道时应避免绘声绘色地描述过程和所采用的手法。

商业与管理时尚的流行也不乏群体压力的作用。经理人必须学会分辨,哪些理念会成为“经典”,可以反复使用,而哪些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会消失。例如,领导力从未真正过时过,每隔几年,当流行理念不再有效时,它总会重新受到重视。理查德·帕斯卡(Richard Pascale,1938- )在他1990年出版的著作《边缘管理》中指出,经理人不应被一时的狂热所吸引,要多一些质疑和批判精神。但是,经理人有时候会拒绝一些优秀的新理念,理由是它们可能只是一时的潮流。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任何决策行为最终都必须建立在有利于自身企业发展的基础上;经理人需要与时俱进,知道管理界的动向,切实关注顾客需求变化,以努力做到“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

上一篇:试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信息化建设 下一篇:合资不能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