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备课心得

时间:2022-10-14 07:09:42

《赤壁赋》备课心得

【摘要】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情,而面对这些许的不如意,你是怎样做的呢?在《赤壁赋》的备课过程中,我才真正的读懂了什么是人生豪迈,什么是人生旷达。苏轼面对人生逆境的胸怀深深地感染了我。 我的思绪随着他的笔触,飘到了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 对历史的缅怀是人的一种情结。在教这篇文章时,有两个人物始终在我的脑海里徘徊着――苏轼和曹操。

【关键词】赤壁赋 备课

曹操横槊赋诗,吟出的的是人生豪迈,意气风发,志在必得;吟出了一种霸气,一种舍我其谁。苏轼游于赤壁之下,吟出的是人生的失意和诗意人生。寄情山水,是人生一种无奈,是一种人生的突围。黄州既是他人生的落魄之地又是他人生的辉煌处。

苏轼和黄州是分不开的。黄州四年,是苏轼人生突围的四年。正是这四年,他走向了自己的辉煌。

由此,我想到要解读《赤壁赋》“横槊赋诗”这个画面内容,它对文章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横槊赋诗”已经成为后人缅怀三国文化的一种历史情结。犹如“欲渡黄河冰塞川 ”的无可奈何 ,”举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悲慨。 刀光剑影虽已无迹,鼓角铮鸣声犹在耳。“横槊赋诗”是曹操为后代文人点燃的一把智慧之火。而苏子接过了这把神圣的火炬,在黄州用它照耀着华夏文明,其时、今天乃至未来,每个时代的人都能感受到它那充满灵动的光亮和心旷神怡的广度。

在这种光亮和广度中,我们看到:

在赤壁之地,月出东山之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江山美景,情脉相融,苏子与曹操进行了跨越历史时空的心灵对话――于是有了“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情致;有了“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惆怅;有了“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那种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伤。“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那种对人生和宇宙的悲叹,让人久久不能释于怀。

而所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羡长江之无穷”,“人生之须臾”永恒与短暂几乎是人人共同面对。古往今来,无论帝王将相,文人知识分子,还是平素老百姓都对此讳莫如深。英雄豪杰的一腔慷慨悲歌,文人墨客的满怀伤春悲秋,莫不为此。

面对着人生的巨大失意,苏子当何去何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是苏轼对客做出的回答,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心灵安慰,从容而大气,能够做到这样的,或许只有他了吧。人世间的一切荣辱、得失,已然置之于身外,回到大自然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寻得精神上的超脱。

备到这里,我不禁沉思,这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

有人说这是消极的情感,因为他用老庄思想来麻痹自己。

有人说这是积极的,因为从这里读出的是苏子的坦然和人生无悔。

无论对错,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结果,而在于它的过程。我们追寻的不是苏子现状,而是要探寻苏子游赤壁时的心路历程。

《水调歌头》里,苏子已经告诉我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要学会面对浮沉不定的人生,少一份哀伤,多一份豁达。即使跌倒了,他依然能独自爬起,再次倔强的坚守着、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理想。

乌台诗案的累累伤痕,远离繁华,一脸沧桑,阔别亲友,爬山涉水,一路风雨一路歌,苏子悲怆地向黄州走来了。仕途的磨难,命运多舛,无端的横祸,郁愤之情,岂能如挥衣袖,去埃落尘?酌酒临风,而不免当为之愀然。

苏子不幸,命运无情。无人能安慰,然而今夜赤壁,月光柔美,江水浩渺,清风徐来,可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羽化而登仙”,大自然抚慰了苏子那颗伤痛的心,在这里,他得到了心灵的慰藉。他已经能够坦然面对甚至享受人生的风雨了。这就是至情至性的苏子。

在这里,赤壁上空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中,它“徘徊于斗牛之间”,如脉脉含情的女子,凝视着苏子胸中那一轮诗意的月亮。于是,空中之月便牵动着苏子的情思。是明月激活了他的灵感。是明月给予了他对人生与宇宙思考。明月,这个苏子心仪的美人,给予他无限的安慰,寄托了他心中的无限理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绵绵无穷尽的长江就在脚下;“山高月小”明月依旧在;箫声呜呜,“托遗响于悲风”。多少英雄豪杰如云烟幻灭于眼前。“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悲叹,“一樽还酹江月”复归于洒脱旷达,犹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般,让人无限慨叹,无限敬仰。

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寄情明月山水,望美人天一方,演绎出了苏子的赤壁情怀。

(作者单位:陕西省乾县第一中学)

上一篇: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之我见 下一篇:现代信息技术在事业单位科研项目财务管理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