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化学复习课教学模式初探

时间:2022-10-14 06:16:24

新课程化学复习课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在新课程的环境下,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已成为老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笔者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一章复习中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与课改同行们一起分享。

关键词:复习课 教学模式 初探

传统的复习课,常常是教师再次地把所学过的知识像“炒冷饭”地再现给学生,这样做。学生乏味的同时又难以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新课程的复习课该怎么上,如何把新课程的复习课上得有声有色,已成为所有课改老师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下面我就自己的课前预设及课堂教学,谈几点化学复习课教学模式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科思想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突出学科思想,是对纷繁复杂的化学现象背后的共同规律、普遍原理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化学现象后面的统一性,对思维的要求高。因此复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这章书,教学中对盐类水解知识的复习,我采用“微观――本质”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很多老师用的“宏观――现象”的方法。盐类水解造成的微观结果。比如盐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变化及在盐溶液中存在的所有微粒,这些结果并不是外显的,水解概念和水解规律并不能揭示这些结果。分析这类问题的时候,只有以分析微粒为着眼点,首先找到盐溶液中由于溶剂和溶质电离产生的微粒,然后分析这些微粒之间可能存在的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结果,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在这部分内容的复习中我以题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测试题目为:现在你面前呈现一瓶0.1mol/L CuSO4溶液,你能看到什么?能够从中分析获得哪些相关的信息?请从多角度、多层面,尽可能将你能够分析出的信息写出来,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这道题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通过这道题老师可以看出对于溶液问题学生究竟在关注什么?究竟关注到什么程度?从微粒分析人手,学生可以认识到溶液中的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造成的结果,构建并且完善分析溶液问题的“微粒观”,体现了学科思想。

二、提供探究平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是自主活动与合作探究。有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通过交叉反馈强化、完善学习结果、拓展思路。本章复习我注重对问题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共同探究的平台,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学生逐步完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探索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盐类水解因素的知识建构中,设计了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分析并归纳下列各个问题的原因,指出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盐类水解的。

1 比较同温(室温)同浓度NaF、CH3COONa二溶液的pH值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2 加热CH3COONa溶液,随温度的升高溶液的pH值会变化吗?为什么?

3 某同学说,实验室酸制FeCl3时需加入一定温度的HC1,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

4 根据1和2中的内容,分析盐的类型与其溶液的酸碱性关系,并解释。

这些问题涉及到了影响盐类水解的各个因素的讨论,学生能在探究过程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重视知识建构过程,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新的课程结束后,大多数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还不够系统,有待条理化。过去作为老师,我们总是把自己总结的认为最完美、最完善的知识网络展现给学生,希望他们能够印在脑海中。而事实上,我们强行灌输的结果,是使大部分学生感觉课堂枯燥。有的学生觉得复习阶段课本知识不是“由厚变薄”反而是“由薄变厚”,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复习课应从“能力立意”的教学新理念出发,将“巩固知识”当作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在对《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复习过程中,我始终没有向学生展示现成的知识网络图、比较表格等,而是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与“合作探究”“考题训练”中,对知识进行自主建构和重新认识。然后画出符合自己认知结构的知识网络图,不要求统一。如在水的电离与溶液pH有关知识的复习中,我设计让学生通过例题:分析讨论H2O、MC1、NaOH溶液中c(H+)与C(CH-)的关系,列表归纳。学生分组设计c(H+)、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图,利用学生设计的关系图引导学生练习,并在练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溶液的酸碱性与c(H+)、pH的关系。使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体验学习乐趣,在知识的融合和提升过程中促进能力发展。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改革、总结,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让学生乐学,学会,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上一篇:新课程下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下一篇:科学课更要上出自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