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动脉抽血法在新生儿的应用体会

时间:2022-10-14 03:33:40

桡动脉抽血法在新生儿的应用体会

桡动脉穿刺抽血是新生儿常用的操作技术,以往传统检验标本的采集一般抽取外周静脉血或股静脉血,由于外周静脉血量小,出血慢,对静脉的破坏也大;而股静脉采血难度相对较大,一般需要两个人配合才能完成操作。为了配合医生抢救危重患者,正确判断患者的呼吸功能,血氧代谢及血液的酸碱度,常需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检查[1]。因此在不影响检验结果的前提下采用桡动脉抽血。2010年5月至今采用桡动脉抽血,取得了良好效果,成功率高。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新生儿125例,其中男68例,女57例。年龄1小时~20天,均采用桡动脉采血。

操作方法:准备一次性注射器(根据所需血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一次性5号头皮针、治疗盘、安尔碘皮肤消毒剂、无菌棉签、无菌棉球、胶布、污物盘、试管若干等。患儿仰卧,上肢外展,操作者左手握紧患儿待穿刺侧手,掌面朝上,以拇指固定患儿手掌,其余4指放置患儿手掌背侧,示指托于腕关节处,使仰伸约30°~45°,操作者用食指、中指触摸动脉的搏动点,并体会桡动脉的走行、波动感、位置的深浅和动脉的粗细,新生儿动脉搏动较薄弱,也可根据解剖定位(桡动脉博动点在茎突与前臂内侧中线的中总线),穿刺点选择在第一腕横纹处或第一至第二腕横纹间[2];常规消毒后,右手持5号头皮针(连接好注射器)与皮肤呈15°~20°(肥胖者进针角度适当加大,约20°~30°),在腕中纹(第二道腕横纹)桡侧1/4处,约为中线与外侧的1/2处为穿刺点进针,穿刺成功后血液会自动涌入头皮针胶管,适当固定,抽取所需血量后拔针,加压止血5~10分。可用胶布压住无菌棉球并绕腕部螺旋式1周按压,不宜过紧,并注意观察该侧手指血运情况,止血后及时放松按压。

注意事项

新生儿皮肤毛细血管丰富,角质层较薄,消毒不严易感染而致败血症,严格无菌操作,局部必须严格消毒。

选用较小的针头,尽量减少血管壁损伤,5号的头皮针较适宜。穿刺时尽量减少反复进针,以免造成血管损伤出血,形成血肿。

首次穿刺失败需重新穿刺时,应更换针头,重新消毒。拔针时倒转注射器,用拇示指抽住注射器使其保持一定的负压后再拔针,可减少血液滴出。

因动脉压力较高,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儿拔针后,应延长局部压迫时间至10分钟。

穿刺后应按压穿刺点5~10分,不宜过紧,并注意观察该侧手指血运情况,止血后及时放松按压。

如要抽血气分析可先抽出血气分析的血后再换下注射器抽其他血(此时要两人配合)。血气抽好后要以最快的速度接上胶塞,塞胶塞时要注意预防针刺伤。

讨 论

新生儿桡动脉抽血方便可行,新生儿出生后血流分布多集中于躯干、内脏,而四肢较少,四肢血管细,血管充盈度差,外周静脉采血,由于出血慢,抽血时间长,血标本容易出现凝血和溶血现象,影响检验结果,难以抽取足够的血量,需重复抽血,且容易破坏静脉血管,影响静脉输液,增加患儿的痛苦;而股静脉采血难度相对较大,一般需要两人配合才能完成操作,也易被患儿大小便所污染;而桡动脉采血根据解剖位置在腕中纹(第二道腕横纹)桡侧1/4处进针进行采血即可。

穿刺成功主要取决于操作者左手以拇指固定患儿手掌,其余4指放置患儿手掌背侧,示指托于腕关节处,不可托起关节上的肌肉,以免影响位置的判断。定位不准确,穿刺失败。其次,穿刺点尽量选择在第一与第三条横纹之间,此处桡动脉位置表浅、固定、走向较直、易暴露。穿刺点越近心端动脉走行越深,不易固定,穿刺难度较大。

由于动脉血从主动脉到末梢循环都是一致的,不受肢体局部代谢状态的影响,指标更能真实反映肺的气体交换,全身酸碱平衡状态和代谢状态,检验结果可靠;采血时可直接用头皮针向动脉处进行穿刺,成功率高,采血量不受血管充盈程度的限制、创伤小;桡动脉位置表浅,其搏动易触及,定位容易,穿刺误伤机会少,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尤其是对于循环衰竭的危重新生儿及哭闹不合作的新生儿更为实用,不会因为摸不到桡动脉搏动而导致穿刺失败;护士可一个人操作,无需人协助,减少了人力消耗,同时也减少了新生儿着凉及减少感染的机率。因此桡动脉穿刺采血逐渐取代了以前广泛采用的外周静脉或股静脉穿刺采血。但值得指出的是,对需频繁采血的新生儿,如对同一部位的动脉反复穿刺抽血易造成穿刺部位的各种并发症如瘀斑、血肿等,因此在实践中要勤学苦练,不断提高穿刺技巧,选择最佳穿刺点及方法,并采用轮流穿刺表浅桡动脉采血,尽可能保护血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桡动脉穿刺法操作手法易掌握,采血操作简单、方便、易暴露,抽血后便于观察,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总结并推广应用,尤其适合NICU临床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1 徐风云,汪建华.小儿动脉采血部位选择的探讨[J].黑龙江护理杂志,1998,4(2):5.

2 利梅芳.新生儿桡动脉应用采血法的效果观察123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6):41.

上一篇:良好医患沟通促进和谐医患关系 下一篇:新生儿惊厥的观察及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