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犯罪应当引起重视

时间:2022-10-14 03:15:38

一提起腐败,人们关注的焦点往往是一些位高权重的大人物。其实,一些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也在不知不觉中充当着“城中硕鼠”、“国家蛀虫”、“粮库耗子”的角色。他们平时往往毫不起眼,事发时却让人大吃一惊。2005年4月21日,对于吉林省扶余县石桥粮库的娄广宇等人来说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他们受到了法律的惩罚。面对庄严的国徽、肃静的法庭、威严的法官,他们目光呆滞,无言以对,满腹的疑惑:我们犯的是贪污罪?然而,根据国家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这确是一起典型的利用职务之便作案而形成的贪污案,并非盗窃案。

娄广宇是扶余县石桥粮库的正式职工,担负着粮库的保卫工作,原本安分守己,忠于职守,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家中不缺吃不少穿。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娄广宇看到别人手里有大把大把的钞票,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他的心理失去了平衡,他看到了大堆大堆的粮食,仿佛看到了大堆大堆的钞票,于是乎犯罪的欲望一发而不可收。娄广宇等五人在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内外勾结,在夜深人静之机,采取窃取的手段,先后30余次从石桥粮库盗取玉米500余吨,价值50余万元。赃物销售后,赃款全部被挥霍。

从犯罪的时间上看,从2003年的12月到2004年的10月,时间长达11个月,在这段时间里,犯罪分子作案达31次。都是利用黑天,夜深人静,利用后半夜时间实施犯罪。从犯罪人的组成上看,有3人是粮库的职工,从人员的职业看,有保安员、保管员、司机。

娄广宇等人的主要犯罪过程是:先由保管员郭亚民选好作案目标、数量,利用保安员娄广宇值班作掩护,司机范昌将运输车开到粮库大墙外,由宋云飞和魏殿林将包装好的玉米袋运到运输车上,拉走销售。每次盗取的数量在20―80袋不等。

吉林省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扶余县是产粮大县,每年有上千万吨的玉米收到各个粮库,又从各个粮库运往全国各地,满足粮食加工业、饲养业及工业的原料的需要。古语说的好: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时人不能存活,更何况我们饲养的动物,我们的以粮食为原料的企业呢?正因如此,许多犯罪分子把目光盯在粮食上。

粮食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粮食企业管理混乱。娄广宇等人31次盗取粮库玉米时间长达11个月,况且大车小车的拉运,领导竟没有发现,或职工发现没有报告,粮库的保卫形同虚设,不难看出粮食企业在安全保卫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扶余县国有粮食企业有37个,国有粮食职工6000余人,平均每个企业接近200人(包括临时工),这样大的粮食经营性企业,有的缺少严密的管理制度,有的虽有制度但形同虚设,这样,就使粮库成了个别不法之徒的一块肥肉,有机会就会咬几口,娄广宇等人的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二,粮食系统的大环境为犯罪提供了条件。全国性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响了好几年,直到2005年春,扶余的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才有序地进行,这似乎比任何改革都来得更晚了一些,企业领导的心散了,职工的心更散了,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担忧,何去何从,不知所措。企业的正常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有的粮库一年没收粮食。企业没有效益,200多名职工的工资从何而来?职工的家庭生活怎么过?

第三,分配不公,心理失衡。不同类型的犯罪,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娄广宇等人在悔过书中写到,我们心理不平衡,当领导的天天住宾馆、吃饭店,花天酒地,大把大把的钱哪来的?我们穷,还想吃喝,就只有偷了。

社会客观存在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国有粮食企业的工作人员由过去的优越感、自豪感逐渐转化为失落感,心理失去平衡。由过去的年节丰厚的福利,到现在的半额开支,每月仅仅二三百元,感到自己的收入与贡献相脱节,心理反差更为强烈。因此,他们会抓住粮食企业改革前的机会放手寻求“补偿”,这种从心理到行动的演变,使他们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第四,侥幸心理占有一席之地。根据犯罪心理学研究,经济犯罪的人存有侥幸心理的比例相当高,换句话说,经济犯罪人员都存有侥幸心理。娄广宇等人认为,在第一次盗取玉米成功后,既得到了实惠,又没有被发现,侥幸心理告诉自己:下次还没事的。另外,都是内部职工,看见了给点就完了,况且是在自己的“领地”。单位职工肖树林和田伟曾发现娄广宇等人偷粮库的玉米,娄给了他们钱,也就没向单位反映。

中国有句古语叫“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像娄广宇等人为了一点点的需要而以身试法,换来的只有法律的制裁和悔恨的泪水。

第一,加强国有粮食企业的管理机制建设和企业的内部管理。从娄广宇等人在11个月的时间里31次从粮库盗取500吨玉米的事实中我们应该总结一些教训,这些教训是用500吨的代价换来的,这也叫作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吧!我们的粮食系统正在进行人事上的改革,马上就要进行体制上的改革,不管怎样说,已经到了非改的地步了。

人们常说向企业的生产要效益,但经营性的企业更应该向经营管理要效益。提了几年的学习西方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但实际操作起来是谈何容易啊,外资在中国开办公司的效益为什么高得惊人呢?我们的企业是一个人挣钱两个人花,外资企业是三个人挣钱一个人花,笔者统计了一组数据,这次扶余粮食系统改革共有37户企业参加,有6227名职工参加改革考试,平均每个单位占168人,改革后回聘1007人,平均每个单位占27人,有5220名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平均每个单位占141人。试想一个27人可以完成的工作,为什么用168人呢?人员减少了,推诿扯皮的人少了,庸人也少了,人浮于事的人少了,企业的效益自然就高了。更主要的是,回聘的职工存在竞争意识,干不好工作就下岗,这样既能调动在职职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又能提高职工爱岗敬业的主人翁责任感,相信“小人物”犯罪也会减少的。

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也是减少职工犯罪的一个因素。改革后人员少了,岗位责任必须明确,奖惩制度必须建立。取消领导的特权制,职工的各项权利必须保障,充分发扬职工的长处,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企业才能生存。

第二,积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活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不仅仅是检察机关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在很多人的心里,存在着预防领导犯罪的意识,往往忽略国有企事业、机关单位职工的预防工作,单位的现金员、办事员、会计,也存在着利用职务之便违法犯罪的隐患。解决的办法就是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活动。首先,在国有粮食企业开展法制课讲座,普及法律知识,教育广大职工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守法,宣传法律,做法律的监督者。其次,用典型的案例以案说法。用发生在粮食系统的犯罪案例对粮食系统职工进行教育,给职工讲解犯罪的起因及应该受到的法律制裁。

综上所述,由于管理的不善,监督的乏力,使一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们以身试法,他们略施小计,就能贪婪地蚕食国家的财产,疯狂地盗取企业的粮食,从本质上讲,他们是内外勾结,监守自盗,是利用职务的便利侵吞国家财产,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可以说是利用企业管理上的漏洞和制度上的不完善,胆大妄为,铤而走险。

对此有关人士就提出“种疫苗”、“下猛药”、“治根本”的战略战术,针对“小人物”的腐败问题,需要关口前移,敢用“重型火炮”,重视制度建设,才能堵塞漏洞,预防未然。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尽管“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但劝君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如今,反腐败的飓风席卷整个中国大地,不管你是名贵的实权人物,还是低微的下层职工,不管你是老虎野猪式的横冲直撞收敛钱财,还是狐狸狼狈般鼠窃狗偷,结果都是一样的,只是时间早晚,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利剑。

上一篇:谈谈如何审查地方性法规草案 下一篇:生命礼赞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