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子政务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时间:2022-10-14 01:30:35

浅析电子政务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摘要:以风险影响因素对风险影响的方式和程度为标准,将电子政务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并分别作简要分析,提出了注重政务模式再造和电子政务平台应用,将电子政务建设和实施过程制度化和流程化,规范和完善技术工作及涉及技术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电子政务风险 电子政务项目 应对建议

一、现状

电子政务建设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对于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高国民信息化意识,进一步扩大信息化需求,推动信息技术在全社会各个领域的普及应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对电子政务投资的增加以及应用的深入。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的难度和风险因素剧增。通常,信息化项目都存在高风险,成功率平均只有30%左右,电子政务更不例外,而且相对一般信息化(如企业信息化)项目,电子政务项目更复杂,不确定性更大,经验更少。如果对潜在的困难和风险估计不足,或不能有效化解这些风险,将可能造成损失。因此应充分估计风险和困难,并通过加强全过程的管理来化解电子政务风险,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二、电子政务风险简析

风险是指预期结果偏离期望值的可能性。风险一般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是指与项目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但又会影响到项目实施效果的客观因素即环境因素造成的风险;内部风险是指与项目本身直接相关的人或事对项目产生的影响所造成的风险。

(一)外部风险

外部风险作用于项目全过程,充分认识和正确处理外部风险是电子政务项目成功的重要前提。

首先,政策和法律风险是电子政务外部风险的基础性风险。在政策方面,政府可能颁布与为项目提供支持依据的条文产生冲突的法规、文件,或者为项目提供支持依据的条文失效;在法律方面,项目实施单位与政府部门在签订合同时未仔细审核合同条文、明确责权,或在一些涉及技术部分的条文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致使合作双方在许可权、专利等方面发生合同失效、诉讼等情况。

其次,转变和调整的风险,即部门发展战略的改变也会给电子政务带来风险。如果遇到大的人事变动或者大的政策变化,一个部门的整体战略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从而可能会要求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发生变化。

再次,领导特别是高层领导主要关注系统的表现,为确保系统表现稳定准确,一些隐蔽工程就可能放在上线后实施。由于需求变化的不可控性,会使项目不能在预期的时间内完成。我们把这样的风险称为进度风险。

最后,自然灾害、电信故障等不可抗力所引起的风险也是电子政务不可忽视的风险。

(二)内部风险

内部风险是可控风险,对电子政务项目能否成功具有决定性作用。按风险的来源分析,内部风险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协调性风险,技术性风险,实施与运行风险。

第一,协调性风险。协调性风险是合作主体即电子政务实施单位和政府部门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对目标的期望和认识不一致,责任与信息不对称,文化意识差异和沟通矛盾等问题都是这种风险存在的原因。由于国内电子政务建设实践时间不长,加上缺少深入研究和经验不足。难以真正把握其本质和发展规律。一些人简单地认为只有加大信息化投资就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只有建设业务系统就是信息化,只要实现了网络化、数字化就可以开展电子政务。这种对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片面认识,会导致忽视行政改革、盲目建设等问题。系统设计时未充分考虑政府部门间的相互影响,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其它强力部门以不符合某方面规划等理由而提出系统更改要求;需要多部门配合的系统可能会涉及到某个或某几个部门的既得利益,在建设和推广过程中,项目可能会受到阻挠。实施单位与政府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而造成的理解偏差所引起的风险,实质上是文化意识差异或不同沟通方式矛盾的外在表现。

第二,技术性风险。技术性风险是由对实施方案、软件开发工具和技术的选择及对软件和硬件设备的采购等涉及技术层面的问题所引起的风险。规划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和主要工作,但由于对电子政务认识的局限性以及目前的行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等原因,很多项目在没有总体规划的情况下,临时策划并建设,出现了项目目标模糊、贪大求全、急于求成、脱离需求等问题。即使制定了规划,也可能是多个项目的简单罗列,不能切实针对电子政务的阶段要求,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配合行政业务改革,有系统、有层次、有选择地规划电子政务项目。不能统筹各类信息化资源,致使已建成项目的相关性、集成度存在不足,效率低下。另外,系统设计时,对一些问题没有预见,使得设计错误影响项目的实施。开发软件环境没有准备好或与实际环境不同,导致产品无法装载到运行环境,或因为运行环境和产品开发环境的差异,尤其是开发机器与服务器硬件配置存在差异,从而造成部署困难。

由于政府采购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当系统需要上线时必需的设备、软件不能按时到货,采购的产品不能满足系统升级或兼容其他政务平台的要求,或在选择开发工具时没有考虑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其它开发工具的协作性,从而导致信息孤岛的出现。项目建设中,涉及到对旧有异构数据和系统的整合时,由于在实施前没有做充分调查,不了解相关技术细节、采用比较成熟和稳定的整合方案,并制定接口规范,使得整合后系统不能正常使用或运行不稳定。

第三,实施与运行风险。人员组合不恰当与变动造成团队涣散,项目审批与监理存在问题,实施与运营没有很好交接,双方的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都会影响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应用。在资金使用方面,由于缺乏对部门资金的有效监督,使得浪费严重,建设成本不断攀升,并出现了不断攀比建设规模的现象;另外,如果没有合理的成本分析,或没有考虑到优化开发或创新管理以减少成本,会使项目缺少后续资金;项目在建设和运行阶段资金被挪用,造成进一步建设和运行困难。电子政务项目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内部办公效率、对外服务能力等社会效益方面,并且缺少有效的测评指标及办法,因而难以量化考评。由于上述原因,电子政务项目在应用效益、资金使用与控制方面产生了潜在的风险。在建设和实施电子政务的时候,可能会需要再造旧有的政务运作模式,组织架构业绩考评体系。如果不对政务流程进行优化、简化,可能造成已建成的电子政务平台得不到很好应用,甚至完全不能使用。项目组成人员流动比较频繁,交接不顺利或管理不到位,使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受到影响。开发团队内部或多个开发团队之间沟通与协调不够,导致程序员对系统设计的理解上出现偏差。实施方与政府部门交接时,开发人员与维护人员没有全而细致的工作沟通,造成一定时期内的维护困难。当电子政务平台进入使用阶段后,不少项目存在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不足,随着部分业务广泛且深度地利用信息系统,系统的任何不稳定、不安全、不可靠运行,都可能造成损失。对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对政务信息没有

按照信息标准的要求或不及时,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由于资金规模膨胀对部门有利,且缺少项目评价办法,造成项目评价越来越模糊,责任无从分清,更无法追究。结果,电子政务项目规模越来越大,而效益问题却越来越模糊。这种“大投入、软约束、轻责任”,权利和责任不对称的情况将进一步增加电子政务建设的风险。

三、应对措施

(一)主管部门应加强宣传,使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树立“用电子、重政务”的观念,对电子政务的本质有准确把握,明白在电子政务中,电子是工具,政务是目的。在选择电子政务方案时,要以“重政务”的态度,采用效果评估的方式,对到底要通过电子政务压缩多少流程,提高多少服务以及如何调整下属各部门的职能等方面进行摸底,认真分析。

(二)将电子政务曲建设和实施制度化、流程化。建立项目沟通机制,做好电子政务项目的前期咨询工作,对项目做专业的前期评估,认真分析功能需求及经费需求。电子政务主要是政府的事情,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电子政务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三)制定严密的操作程序,确定项目审核标准,加强监理。规范采购行为,对实施企业的选择实行透明化操作,鼓励竞争,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鼓励合理的政务运作模式,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完善和提高政府内部管理水平,促进建设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务型政府以及洁、高效、公正、透明的政府。

(五)做好技术工作和涉及技术的管理工作。设立项月组,管理协调技术工作。要注重系统的兼容性、发展性,保证安全、可升级与信息开发相结合,防止信息孤岛的出现。

(六)完善文档管理制度。所有重要岗位备有相应的替换人员,同时考虑采用快速开发工具,尽量减少纯手写代码,严格要求注释格式,增强可读性。做好后续的维护工作和平台应用工作。建立、完善实施与运营的交接制度,保证开发人员与维护人员的信息沟通。加强电子政务中的安全管理,建立应急预案。加强维护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提高维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设专职人员对所要的信息进行审核,根据相关的信息标准及内容要求,及时政务信息到相应数据库,突出公众服务性。鼓励工作人员应用电子政务平台处理政务工作,体现和提高电子政务项目的效益。

上一篇: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包头提供电力保障 下一篇: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允价值”应用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