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我所见:大失所望的国博“古代中国陈列”展

时间:2022-10-14 12:33:40

如我所见:大失所望的国博“古代中国陈列”展

从网友们发起的活动得知,5月17日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陈列”展开幕。之前两天,就是15日礼拜天,我已经去过,看的“启蒙艺术展”和其他几个免费特展,对新国博的服务,已是意见颇多,非常的不满意。但这个“古代中国陈列”展,毕竟是我从03年历史博物馆(国博当时还叫历史博物馆)闭馆内外装,同时关闭了“中国通史陈列展”之后,期盼了8年之久。03年以前,我常去历史博物馆,有特展看特展,没特展看通史展,到历史博物馆去看各种展览,是我业余文化生活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通史展,那会儿观众很少,一个人走在幽暗的展厅,面对着一件件精心设置的文物,沉浸在历史文化的浓郁气氛中……拿破仑曾在金字塔下说过:“士兵们,四千年的历史在俯视你们。”在历史博物馆的通史展厅里,永不能忘的感受。

“古代中国陈列”展设在地下,够深,乘扶梯都要两部才到。向下移动时,我想起了古代中国墓葬长长的直通地底的墓道,感慨好大的一个斗。展厅的外厅,墙面用的老而深的木色墙砖,仿青铜质地的美术字,让人联想起“黄肠题凑”,这大棺材,得装多少明器才填的满。“古代中国陈列”几个字做标题,语境含混,中文下面的英“ANCIENT CHINA”说的反而比上面的中文更明白更贴切,“陈列”俩字真多余。

展厅遍布整个地下,中国历史有够长,传世的、出土的文物多不胜数,面积小了是搁不下的。一进展厅,第一眼就看见原来通史展原始社会部分的北京人塑像,扛着一个动物,打猎归来。这雕塑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本身也具有了文物价值,老相识,亲切。举起照相机,没待按下快门,女馆员已经冲到跟前,“不许拍照”。哦,国博是不能拍照的,这几年被其他各个博物馆给惯坏了,都忘了居然还有这么个规定。

展览仍然是照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由原始到近代布置,简洁的说明,整齐的摆放,中规中矩。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部分,增加了很多新品;上三代的各种青铜器类型全面;文物保护科技的进步,让有机材料(纸、丝织类)的文物更多展示出来,这在过去难以做到。国博馆藏确实丰富。

正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吧,一天下来,新展始终没有让我找到老通史展的那种文化气场。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历史,以史为鉴是社会共识。古代学人、史官写史,并不是流水账式的记录,除却史实本身,写史者的观点立场亦是后人读史时的重要研究线索。即便孔子的“春秋笔法”也是褒贬分明,不肯妥协的。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博物馆协会认为:博物馆是一种文化机构,不是专为保管宝物的仓库,是以实物的论证而作教育工作的组织及探讨学问的场所。在提倡和谐的今天,老通史展中,展览说明中有关历史重大事件的部分统统删去,只剩下机械的数据和朝代年表;没有了那些激动人心的历史背景部分,文物竟如死物,他们所处的各个历史阶段的人们生产、生活、斗争、思想的痕迹荡然无存。国家博物馆集中了这么多的文物精品,而整个展览过程却死气沉沉,毫无高潮,我仿佛是在一个拍卖会的展示大厅里,一眼望去,只有没标上价钱的文玩,戳在哪里展示完美的商品形象。

展品丰富而孤立,和它们所对应的时代缺乏互动。只有机械的朝代划分,没有朝与朝之间的起转承合,对重大历史事件一概回避。有文物无历史,是我对国博“古代中国陈列”展的印象。这展览我看叫“古代中国文物陈列展”更合适些。堂堂国博,8年准备,搞出这么个开架仓库般的文物陈列展,是在是令人大失所望,“全面展现中华文明持续不断的发展特点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彰显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若是其本来意愿的话,我以为差的太远。 (本版编辑/天胖)

上一篇:香港80后夫妇周游世界20万港元10个月走遍37国 下一篇:IT四巨头围攻苹果应用商店中国或成下一个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