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在古诗中的演化

时间:2022-10-14 12:06:32

“折柳”在古诗中的演化

“折柳”一词在古典诗词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柳”虽然只是一种非常普通的事物,却常常是人们感情的引发点,更是离愁别绪的归结处,诗人的满腹难言之隐和满腔情愫也多借“折柳”倾诉。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本文试从民族感情积淀的角度,把握中国文学中“折柳”这一“离情”之物化,开阔对诗歌意象探究的视野。

那么,离情怎么会与折柳有关联呢?一是“柳”“留”谐音。折柳送别表示送行者对行人挽留不住,借“柳”表示留恋之意。二是与柳条顽强的生命力有关。《战国策》中讲到杨树枝“横树之则生,倒树之亦生,折而树之又生。”杨柳同科,习性相近,一株柳枝随便插到哪里,只要有水土,它就能够成活生长,适应性非常强。送行的人图个吉利,希望行者在外,能够服水土,随遇而安,于是柳枝成了这一愿望最好的象征物。三是柳条细且长,将缭乱的离情与春天的柳丝联系起来。《诗经·小雅·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来我思,雨雪霏霏。”诗句,其中的“杨柳”是创造典型环境,烘托离情的景物,“折柳”能渲染心中欲罢不能的愁苦之情。

“折柳”送别习俗始于汉代,送行者常折柳以为留念。《三辅黄图》中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把柳枝作为离情的载体赠给行人,因此,“折柳”后来作为“送别”之词。

汉以后的人们沿袭“折柳”习俗,将其写入送别诗中。如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云:“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条折尽”这一现象说明在隋代折柳送别这种习俗,已经相当普遍了。

到了唐代,折柳送别习俗尤为盛行,折柳与离情有关的诗也最多。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攀折减春风。”《忆江柳》“曾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施肩吾《折杨柳》:“伤心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重又新。今年还折去年去,不送去年离别人。”戴叔伦《提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随着折柳习俗的盛行,乐府诗《折杨柳》也成为了叙离情别意的代名词。折杨柳是古横吹曲名,“晋太康末,京络有折杨之歌”《辞源》,起先多叙出征兵阵之事,辞多哀苦,后多突出亲朋情别离寄思的内容,不再限于叙唱士率辞家从征,但情辞仍多凄伤。如六朝·粱·萧绎《折杨柳》:“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柳。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李白的《舂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装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诗中的折柳即《折杨枝》的省称,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在“笛中闻”。

到了宋代,折柳送别人的习俗沿袭不改。寇准的《阳关引》:“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朝雨霁轻尘歇。征鞍发,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张先《江南柳》:“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人,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王琪的《望江南柳》;攀折处,离恨几时平,已纵柔条迎客掉,更飞狂絮扑旗亭,三月听莺声。”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道,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年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当然,折柳不仅是送别,也是望归。李贺《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此处的“折柳”是“攀折而望征人之归,至于折断而犹未得归。以见迟久之意。”(王琦《李贺诗歌集注》)隋代无名氏《送别》中的“柳条折尽”也有望归的意思。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之二;含惹雾每依依,千绪万条拂落晖。为抱行人休尽折,半留半送迎归。”这儿的柳条不仅用来送行,还有迎归之作用。

随着“折柳”这一离情物化的定型,文人们写离情就常想到杨柳,或写柳丝,或写柳絮,或写柳青,诗人想象丰富,尽情渲染烘托愁情。如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后两句出自诗人丰富的想象。这两句诗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贾至《马陵夜别王八员外》“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江。”之句借“柳絮飞”写被贬失意心情,离开故都洛阳。李益《行舟》:“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其中“柳花”引起游子乡思的愁绪。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借柳条思归。雍裕之《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此诗从折枝上翻出新意。诗人笔下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却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系住,永不分离。这些现象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叙:“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由甲到乙,由乙及丙,联类越广,转折与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寻味。

当然,“柳”在古诗中也表示春天的到来,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还能衬托“悲情”,如李益《洛桥》“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折柳”也有另外的一种特殊涵义。唐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据唐代制度,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故而,韩翝在《寒食》别写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上一篇:走出死记硬背的羁绊 下一篇:品语言之质朴 悟情感之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