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10-14 11:26:03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提要] 创新型企业是创新型国家的基础,而人才竞争是创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企业发展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其创新能力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在对重庆10所高职院校问卷调研基础上,分析影响高职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4日

一、引言

创新型企业是创新型国家的基础,而人才竞争是创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使人才的引进机制逐步从“学历为先”转型为“能力为本”,企业对创新能力人才的渴求趋之若鹜。因此,多角度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面临的新课题。然而,高职院校因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背离,学生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学生就业能力和发展空间。因此,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指导作用。

二、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一)高职生的培养模式单调、缺乏创造性。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虽有成绩,但仍然存在“瓶新酒不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56%的高职院校仍停留在安排学生一年毕业实习上,产教融合、合作育人不够深入,仍是一瓶淡酒;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工学结合只是将课程教学计划换成课程标准,教材章节变成学习情境仍是学科体系老酒。24%的院校仍以“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在知识的编排上往往从维护学科逻辑结构的严密性出发,强调其系统性和完整性。三年制高职专科变成了四年制本科的压缩。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精神、知识的扩散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

(二)高职教师创新能力不强,社会服务能力不足。据数据显示:56%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方法引导不足,照本宣科,对专业相关知识及实操技能介绍较少,而27%的学生则表示教师在课堂上不尊重学生个性,不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质疑问难、大胆创新。这说明高职教师创新能力不强、社会服务能力不足还相当普遍。高职教师尽管从事的是职业教育,但头脑里传统教育模式的痕迹还很深,有一般层次教育教师的“形”,但缺少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神”和“魂”。一些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内容习惯逻辑推导传授固化知识,不愿深入企业实际,不愿意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此外,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各高校毕业生中选取的,他们在参加工作初期其理论水平和能力在同时代人中应该是佼佼者,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和束缚,经过一段时间相当一部分教师成了只会讲书本的“教书匠”,所应具备的课程开发能力和应用项目开发能力较差或很差。导致创新意识不强,不愿干;创新能力不强,不能干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严重制约了学生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自身创新能力不足。据调查,67%的高职生认为自己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多数学生虽然表示出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但对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缺乏强烈的创新精神。84%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能认识到毅力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此外,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文化中旧有观念的束缚、受应试教育模式的惯性影响,75%的高职生知识面和视野较窄,创新能力不强,处理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简单效仿、循规蹈矩;而不敢打破常规解决问题,束缚在以往的思维模式当中,而不去变通、创新。再有就是绝大多数高职生的实践能力较差,这多是因为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课时不足、教学形式单一、实践基地缺乏,使得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训练,导致实践能力比较差。

(四)学校创新教育滞后。大部分学校仍停留在创新思维教育的阶段,很少有学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教育。具体表现为:(1)56%的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缺少一种创新性、自主及交流的学习氛围,尤其是非示范校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相对较少,自主及交流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2)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很多课程内容落后于行业发展,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陈旧、教材更新慢、不能体现本学科发展的特点、动态等。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为节约经费,部分院校实训室严重短缺导致实验课时相对不足,实验课多为验证性试验,可以发挥学生创新精神的探索性,试验很少进行,使学生缺少探究学习的机会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一些学校的校外实践基地相对较少,致使学生的课程实习乃至毕业设计只能流于形式,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教学内容拓展不够,教学方法陈旧。教材内容陈旧、偏重于单一的学科知识等问题一直存在于高职院校中,在教学中由于忽略综合知识的渗透,教学计划中只着重于开设各类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思维训练和方法类课程较少甚至没有。而在教学方法上,我国高职教育由于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研讨式、情景式、实践式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很少用于教学实践中,造成学生几乎没有自由想象和研究的空间。

(五)缺乏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我国由于初等教育长期实行应试教育,高等教育长期推行专业教育,创新教育起步较晚,开展得尚不尽如人意,社会为高职生创新提供的实践机会非常少,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大学生的创新活动缺少了实践环节的支撑,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行校融合、工学交替”构建新型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的重任是为了经济建设培养造就生产和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因此,在教育中必须深化“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合作”,采取“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先岗后培(员工脱产)”等有效培养模式,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依据行业规范、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需求,制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完善工学结合培养教材,开展教学、实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构建起“行校融合、工学交替”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注重创新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基础的。作为教师要注重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自觉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利用多种途径和渠道提高业务水平。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内培训、短期外训、挂职锻炼和参与企业项目咨询等方式,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教育的水平,掌握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提高其社会服务能力从源头上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证。

(三)高职生要自觉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大学生应对接触到的事物保持旺盛的好奇心,通过实践理论联系实际,锻炼自己洞察事务的能力、鲜活的灵感、丰富的想象,勇于正视创新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在符合客观实际规律的基础上,深信自己的目标和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要求的,并百折不回地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坚决、果断地采取行动。

(四)政企校深度融合搭建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平台。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得益于系统的创新教育及充分的社会实践还需拥有一个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因此,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上进行支持,如设立创新基金用于奖励通过创新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划拨资金加大示范校建设比例,引导有关职能部门认真执行好各项政策,积极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保驾护航;各级企业与高校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积极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对于有实践价值的成果及时转换成生产力;学校则应改革课程设置,扩大专业口径,增设创新思维培养相关课程,加大实验、实训等环节尤其是探究型实验课程比例;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创新教育水平;设立创新学分,将创新纳入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体验创新的过程,培养创新的品质。

主要参考文献:

[1]罗星海,李全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5.17.

[2]郑滨.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1.6.

[3]李洁.多举措并举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J].教育与职业,2014.15.

上一篇:企业价值影响因素规范性分析 下一篇:“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