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迷”

时间:2022-10-14 11:26:03

摘要:在教育的里程上,苏联教育大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旗帜下聚集了许多的热血未冷的理想主义者。一位誉为“言必称苏霍姆林斯基”的中国教育家李镇西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真正追随者,一位典型的“苏霍姆林斯基迷”。本文力求从苏霍姆林斯基对李镇西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和教育田园的守望者三个维度来阐释中国式的苏霍姆林斯基及对我们当前的教育界的一些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 李镇西 教育

一、苏霍姆林斯基对李镇西的影响

《爱心与教育》的引言中写道: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的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苏霍姆林斯基对李镇西的最大影响的几个教育观点:

(一)爱的教育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这句话是李镇西视为打开苏霍姆林斯基充满人性教育的教育思想的一把“钥匙。”在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中言:“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教师只有对不同的学生传递真挚的爱,用心灵赢得心灵,才能感染学生。李镇西在处理“顽皮”学生的对象时,通过“动之以情”的关心,转变学生思想与心灵,让他们被爱,有尊严,不孤独,有自信,使他们“改邪归正”。的确,如果我们给予学生的是真切的爱,他们就不只是把我们当作老师,这时我们获得的尊严,就不仅仅是教师的尊严,更有朋友的尊严、兄长的尊严。而当我们获得学生给予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这无疑使我们的教学迈出了崭新的一步,为教学活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最宝贵之点。所谓“教育”,并不是由教师单方面的往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醍醐灌溉“美好的思想道德”,而是尽量设法点燃儿童心灵深处“想做好人的愿望”,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扶持,让他茁壮成长。”学生心灵深处美好道德的萌芽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依据。李镇西在对待“后进生”的教育上采取了自我教育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灵魂的搏斗”,使学生不但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在教育中,让学生作为主动者,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同时又接受集体的监督,不失为一良策。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作为“教育思想泰斗”的苏霍姆林斯基,其教育经验和理论著作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可谓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先进教育经验宝库,但是辩证地看来其教育思想方面存在两点缺陷的,至少在当代中国是行不通的。

(一)教育功能——梦工厂

苏霍姆林斯基在强调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幸福人的时候常常给人一种教育是“万金油”的倾向,带有梦工厂的色彩。在当今社会,教育是重要的,但决不是万能的。例如“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出自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圣人孔子弟子三千,贤才也只有72人,何况非圣人的一般教师。学生在送进学校之前已经被家庭社会涂抹了许多印迹,要想在这基础上培养出“圣人”,并不是单靠教师就能成就的,家长和社会无形中对学生也潜移默化的影响。《易经》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指人内在的主观努力在成长中的关键。现在的教育观强调: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众所周知,爱迪生被自己的老师抛弃了,但爱迪生不也靠自己努力取得了辉煌的功绩。学生的成绩有教师教的作用,但更要靠学生的学。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万能论是有待商榷的。

三、教育田园的守望者

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下,我们不得不看到当前中国教育制度下的弊端。苏霍姆林斯基阐释:“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而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恰恰这正是“因材施教”原则在苏霍姆林斯基建议中的体现。

在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倡“因材施教”,无可厚非这是一个非同寻常且具有预见性的伟大理念。而在现在的教育制度下,努力在实践因材施教的教师已是少之又少。作为注重因材施教的教育者李镇西言:“我们不应该把‘后进生’看作是思想品德败坏、学习成绩差的群体,而应该视为一个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李镇西在教育界上的成功做法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精辟论述:“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

著名的学者潘新和先生曾言:“教育和教师在孩子的成才之路上,可能是促成者,也可能是扼杀者,可谓成亦萧何,败亦萧何。依笔者看来,迄今为止的制式教育,总的来说是精英教育而不是个性教育或是普及教育。这样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的是扼杀者的角色,在两千多年的教育历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也失去可很多。在湮灭的传统中,最不该失去的就是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给我们的教育界带来了曙光,引领了一批又一批的热爱教学的热忱者。我们在汲取精华之时,也需辩证思考我们的教育现状,着力为教育开创一篇新的辉煌篇章。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广西:漓江出版社,2008

[3] 潘新和.表现与存在[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王秀蓉 女 (1988.9—— ) 福建德化

赣南师范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育

上一篇:中美跨文化交际差异 下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