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之有乐写之成趣

时间:2022-10-14 11:10:41

享受“说话乐,作文趣”,是学生敢于表达的动力。

一、说话表达,思维拔高尺度

教学对话是互动的、交往的,它强调师生、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使师生的认知、思想、情感在互动、交往中得到螺旋式的渐进与提升。其中表达是学生反映自我最强烈的声音。

1.学会倾听

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给学生信心和勇气,学会真诚的表达。一次,教研组在磨课后,推荐一位老师讲授《愚公移山》。完美的课堂活动在循序渐进,突然一个学生发难了:“老师,为什么只有七八岁的孩子都来参加劳动,他的妈妈为什么不来?”这下学生们又议论起来了。看着学生们兴趣盎然的样子,那位老师索性抛开了原来的上课计划,让学生们找找文中还有什么有疑问的地方。这下更热闹了,一个学生说:“运土的路程这么遥远,他们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一个学生说“为什么文中愚公的妻子提到了两个问题,但大家回答的只有一个问题呢?”另一个学生说:“愚公为什么不搬家呢……”一个个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大家争得面红耳赤。这堂课完全打乱了教研组磨课的预定计划,但是让我们感到十分欣喜,因为它使课堂气氛充满活力,让我们知道了学生精彩的表达来自于老师的尊重和鼓励。

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会有意外发生,也随时可能发现从未见过的美丽风景:来自学生的表达的教学收获。当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时,是以教师的权威言论简单说服,以继续教师预设的教学进程,还是放弃预设让学生通过个人体验自己寻找答案?我们应该选择后者。当发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呈现不同的观点时,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让学生到课文中找一找,议一议,反复咀嚼,充分交流,学生在阅读、交流、争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而教师不妨做一回旁观者,尊重学生探索结果,让他们体会到成功表达的乐趣。

2.沟通合作

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法则,教和学双方必然会走向积极的沟通与合作。沟通与合作是表达的生态条件。有沟通和合作,必然会有互动与交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还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表达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它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思想形成。表达有潜说话和显说话之分。

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因此,要在学中进行指导、引导、辅导、诱导。譬如,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忽略了,老师要提醒学生予以关注;对于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的重点、难点,老师要作为问题提出来,和同学共同探讨;对于学生尚未意识的学习方法、尚未养成的学习习惯,老师要引导发现、习得;对于学生应知而不知、讨论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处,老师要做到必要的、精要的讲解。教师的示范、讲解也是一种表达示范,能积极地影响学生的表达。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导”,要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逐渐生成,逐渐建构,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表达。因此,“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表达,都依赖于情感合作的。”让学生展开内心的心灵空间,在鼓励之上,培育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思想的交流中,学生将享受表达的乐趣。当这些表达洋溢课堂,或许我们可以欣慰地发现,学生们拥有了说话表达的欲望。

二、写作表达,实践源于生活

在生活实践中,获得有真情、真意、真趣的真“我”作文,是每个语文教师作文指导的重大理念。“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感受、体验生活之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进行对素材的筛选,捕捉符合自身感情和情趣的写作对象,提炼和升华新的思想。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决不要“人云亦云”。就像写“竹”子,有人说它“高风亮节”,有人却说它“腹中空空”;同为“野草”,庄稼人恨不能斩尽杀绝,诗人却咏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思考独特,写出新意,就会是创造的文字。一篇好的作文,唯有真情才能打动人,唯有真理才能启迪人,唯有真意才能感化人,唯有真趣才能吸引人,而这一切的表达都来自生活实践。许多著名作家都是在细心体会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文字的精华来的。朱自清写《荷塘月色》多少回徘徊春晖园;老舍作《茶馆》是用久经品尝的香茗凝聚的;鲁迅更是用他对社会的爱恨情仇浇铸了铿锵的“匕首”的。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中学生作文当中存在着严重的“缺钙”现象,学生作文严重地缺乏生活的味道,总觉得在清丽的文字背后,迷失了许多生活的真实。不少学生作文时,愁眉苦脸,绞尽脑汁,做笔杆咬断状……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生活历练的功力。问题一:缺乏直接经验,对作文命题无话可说,难为“炊米”,无从表达。

对策:帮学生“找米下锅”,引导其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扩大眼界,把学生的军训、学农、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和平时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参加这些活动,善于总结这些活动中自己的所感所想所得,做好积累。

问题二:对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作文多“空白”。

对策:要求学生注意细致观察周围的生活,观察人的形貌、语言、动作、个性等;观察事的起因、发展、经过、结局等;观察物的结构、质地、空间关系等,观察景的形态、色泽、变化等。

问题三:阅读面窄,阅读量少而造成的话无“源头”。

对策:多读课文,熟读成诵,信手拈来,自然而然地模仿课文的结构、语言和写作技巧。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如阅读一些经典名著,与名家共话“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与书本一起“体验、思考、升华”。

只有在生活实践中反复琢磨,才会创新作文内容,创新生活本身。如学习了《桃花源记》,学生们可以用《我也寻访桃花源》为题,展开想像,写写现在的桃花源。可以写桃花源开发成旅游胜地,可以写桃花源与外商合资,改革开放的生活构想等。这样的文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表达妙处。

上一篇:中职数学教学创新初探 下一篇: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品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