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善行有容乃大

时间:2022-10-14 10:53:47

张剑锋,河南南乐人,字文韬,卧溪斋主。自幼酷爱艺术,长于作诗,书法犹擅行书和篆隶,绘画精于花鸟,亦在刻印上有很深的造诣。现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鉴定委员会委员、清华美院高研班书法导师、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行业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河南省爱心助残书画院院长。书法作品获河南首届中原书法大赛三等奖,河南省首届篆书篆刻大赛二等奖,入选第三、四届新人新作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篆刻展,论文获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二等奖。

一、“诗”海扬波

毕生博学艺满怀,

厚积精进铸帅才。

艺海泛舟迎巨浪,

诗书画印皆品牌。

苏轼在《文说》中写道:“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这是苏轼对自己创作经验的诠释,将所读诗书一一抄写下来,如此长年累月的积累,“一代文章之宗”才能如此自信:“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张剑锋先生自幼习读诗书文章,对文豪的学习方法也是了然于心,口诵华章,笔落奇文,对写诗渐有心得。“大漠英雄志,沧海圣贤心。开胸见日月,抱朴守乾坤。登峰览众岳,把酒洗红尘。淡泊寻寂静,泼墨走年轮。”这首表现诗人志趣的佳作,简洁明快,质朴自然,清雅袭人,不饰浮华,于出尘的纯淡中表现诗人的志向,自然流畅,可谓佳作。而它正是张剑锋先生的作品,其中“开胸见日月,抱朴守乾坤”二句,犹见张先生的心胸:怎样的胸怀方能窥见日月?何样的淳朴才能恒定乾坤?!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从这首诗中,或许我们可以稍稍窥测出张先生“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的胸怀与志向,但这一定不是全部。若张先生的志向不可知,在这首诗中先生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文化积淀,我们却是一览无遗的。“淡泊寻寂静,泼墨走年轮”,当我们还在思忖先生的志向与惊叹他的文化积淀时,张先生以超然物外的心境又开始了扬帆远航。

二、“书”海弄潮

师从大家经历练,

真草篆隶法度严。

挥毫泼墨笔绝尘,

墨印史册企后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常亚钧先生在《完美主义的艺术追求者――著名书家张剑锋艺术创作散点透视》一文中写道:“如果说在张剑锋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有一条伴随他成长和发展且又不间断的历史主线的话,那就是书法。”张剑锋先生书法师从张海先生,主攻行书,遵循传统,先后临帖柳、虞、颜、欧、张猛龙,师古不泥于古,勇于创新,最后从米芾,苏轼二家出。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自然,古朴韵达,雅致超群。

观张先生作书,手挥长毫,悬腕提笔,饱蘸墨汁,气定神闲,胸中已有百万甲兵,在四尺宣纸上摆兵布阵。章法布局或如指挥千军万马,稳若泰山,大气磅礴,蔚为壮观;又如太极高手,辗转腾挪,时而绵里藏针,时而雷霆万钧;还若大鹏蓄力,时而直冲云霄,时而俯冲直下,力透纸背。一幅行草书法跃然纸上,至善至美,飘逸灵动起来。细品之:字字有出处,句句合章法。大小富变化,肥瘦互相依。线条有粗细,连带妙无比。墨色干与湿,浓淡总相宜。疏处可跑马,密处不透风。节奏有缓急,情洒墨纸笔。连绵一笔书,扬洒如飞瀑。凝力透纸背,书成如云雾。

张剑锋先生书写有一幅行草作品王维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二十个字的五言诗被排成三列,安排在四尺见长,二尺见宽的竖幅素色宣纸上。整体观之,墨字如云,似深谷出岫,灵动之感跳跃其间;白纸如山,正巍峨挺拔,沉稳端庄之感让观者自叹弗如。驻足聚眸细细观赏,右上方“独”字起头,笔酣墨饱,彰显磅礴气势;“坐”字如出岫之云,点缀着山的沉稳,让画面的灵动之感凸显开来;“幽篁”紧随其后,笔式稍轻,似大朵白云下的点点散云;“里”字笔墨稍淡,始见枯笔;“弹”是重新蘸墨后的第一个字,然而它却没有“独”字的气势,“琴”字紧随“弹”而来,书家在写到这里的时候,甚至没有多一秒钟的停留,一贯而下倾泻而来;“复”字明显是书家的创新之作,中锋运笔,枯亦是气势;“长啸”二字依旧延续枯笔的淡墨,干脆爽朗;“深”字笔墨淡极,确是枯而不弱,犹如音乐中高音后的尾音,穿透人心,拥有让人热泪盈眶的力量,同时“深”字正处宣纸中央,与第一列的字浓淡相得益彰,不得不叹书家布局之巧,谋篇之深;“林”字更像是音乐中的过门,浓墨挥毫,只为后边的音符更加荡气回肠;“人不知”三个字看似是一笔写成,实则不然,“人”字庄重,中锋行笔,一撇一捺一丝不苟,“不”字轻快,似蜻蜓点水,“知”字功力非凡,虽兼有枯笔,却也是中锋行笔,端正洒脱;“明”字似音乐中让歌唱家换气的音符,跳动的节奏很快,但又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月”字婉转出尘,不畏浓淡;“来”字淳朴自然,不慕繁华;“相”字写意,像是高潮前的宁静,虽是安详奈何短暂;最后以“照”字结尾,中锋的墨已快殆尽,高潮的气势却才刚刚开始,留给观者无尽的遐想。

对于书法,张剑锋先生不仅写得好,而且有自己的理论心得。张先生说书法有三态:静态、动态和神态;书法有三美:建筑美、音律美和诗韵美;书法有三宝:精、气、神。2013年张剑锋先生在清华美院创研中心创办张剑锋书法高级研修班,将自己多年来对书法的心得以“触摸自然,追模先贤”的主题活动与班上的同学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讨和交流,在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的书法自成一体,其主要成就在隶书。张剑锋先生师从张海,其隶书实力可见一斑。唐代书家李邕有言:“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张剑锋先生重法尚意,不刻意追求,不沉迷模仿,顺其自然,大胆创新,其隶书风格渐成,别具一格。隶书作品“研朱点周易,饮酒和陶诗”,庄重苍劲,浑厚严肃,富于变化,隽秀流畅。自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更寄妙理于法度之外。

张剑锋先生常说,写字是说话,书法是唱歌,可知先生对美感的追求不落俗套。书画同源,在书法上造诣颇深的张先生对绘画自然也是得心应手,况且苏轼也说过:“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张先生出口成诗所具备的文史哲滋养,其运用到绘画上,自然也是事半功倍。

三、“画”海扬帆

水墨抒怀凝笔端,

以小见大喻深远。

情趣盎然长精神,

胸怀大爱搏云天。

水墨画是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瑰宝。张剑锋先生主攻花鸟画。花香鸟语,怡情怡心;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张先生有一幅《逐风》的画作,还是四尺见长,二尺见宽的素色宣纸,两棵不知名的小树蜿蜿蜒蜒,发出三三两两的枝桠,蓬勃向上生长着,树叶间朵朵红花绽放。树枝是淡墨,树叶也是淡墨,把枝头压弯了腰的果实是唯一的浓墨,如此浓淡相宜,令画作栩栩如生。画面上的两棵小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交在各自发出的枝桠中,让观者忍不住想起舒婷的《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处在云里。”两棵树的中间有两只蓝色的小鸟儿正在飞。画面的呈现到这里就结束了,需要观者遐想的画作却悄然铺开:画作的名字叫《逐风》,那轻轻摇摆的树叶是说明刚刚有一阵风从这里经过吗?逐风,是小鸟儿追风而去,还是树叶慕风自由?反正鸟儿已离开树枝,向着微风的方向飞去,树叶也是伸着脑袋,向着风离去的方向遥望。张先生的这幅画作清雅迷人,意境悠远,根植自然,惹人遐想,让人忍不住拍手叫绝。

如果一幅画还不能代表张剑锋先生的绘画水平,那么我们再来看先生的一幅小画,长与宽均只有一尺,名字叫《只在芦花浅水边》。“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样随性闲散的诗境要在黑与白的阴阳两极中表现出来,着实不易。然而张先生的画作将这种悠远闲适的意境表现得恰到好处:一艘垂钓小船,船头的桅杆笔直,落在水中的倒影也是笔直,其实画家并没有画水,我们却从倒着的桅杆中仿佛看到了清澈的河水,岸边随晚风飘摇的三两根芦苇,芦苇下的暗影告诉我们,天色已经很晚了,天边飞着的两只小鸟都在展翅回家了,那么想必月亮也已经回家了。整幅画气韵生动,自然流畅,完美地诠释了诗句的内容与表现的意境。

四、“印”海徜徉

金石之声溯文源,

篆法传承数千年。

文韬挥刀写篆籀,

古朴生辉树典范。

在中国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人们创作出一种独特的形式,这种形式让我国的文字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使汉字在时间的绵延与空间的变化中,多了一层光彩,这种艺术形式就是篆刻。方寸之内就能展现汉字的古朴与空间的浑厚,虽历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至今已有三千七百年的历史了。

篆刻必先“篆”而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的说法。篆刻本身就是与书法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先秦及秦时的古玺,到汉朝时期的以缪篆体入印,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濡朱之制,经唐宋元明清的发展,如今篆刻艺术,作为汉字的一种特有艺术形式,已经选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文字是篆刻的原料,“印从书入,书从印出”,故“书藏金石气,印留翰墨香”。历代篆刻大家大都同时也是书法大家,赵之谦、吴昌硕、邓石如、齐白石等等。张剑锋先生书法成就斐然,在篆刻上亦有建树,并荣获全国篆刻大奖。

老子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张剑锋先生在诗书画印等艺术领域都有独到之处和很高的艺术造诣,是中原大地成长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在艺术领域堪称为人师、在书画创作堪称为同道、在工作生活堪称为益友。在艺术之海里遨游,张先生所拥有的正是善下的品质,他淡泊名利,儒雅谦逊,虚怀若谷,宁静致远,遵循文艺方针和艺术创作规律,为中原文艺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上一篇:盘点全球十大“怪坡” 下一篇:一个真正美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