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县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10-14 10:25:41

无棣县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安置问题,已成为一个难点、热点问题。最近,笔者以自己的家乡山东省无棣县为例就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调研,希望给有关人事部门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无棣县 毕业生 就业

1 基本情况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2000年之前,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由政府下达指令性分配计划,实行统分统配。据统计,1997-1999年,无棣县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1180人,已安置毕业生1056人,待安置的毕业生124人(1999年度中专毕业生中只对省级优秀毕业生进行了安置),毕业生就业率达89.5%。

2000年起,毕业生分配制度开始改革,除了对大专以上毕业生继续下达指令性分配计划外,对中专毕业生则改为政府下达指导性计划、进行双向选择就业。到2001年,统分统配的毕业生分配制度被彻底打破,全面实行指导性计划就业,毕业生主要通过进入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落实就业。2000年至2007年回生源地报到的毕业生人数为2376人,落实就业人数1208人,就业率50.84%,比1999年的就业率89.5%低了38.7个百分点。2000年至2007年人事部门收集的全县各类用人单位对大专以上毕业生的需求数仅为836人,为实际报到人数的35.2%;而对中专生的需求不到10%。

从2000年以来的就业成功率看,无棣县大中专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的形势已十分严峻,近五成的毕业生毕业即意味着失业,这对投入了巨大教育投资甚至是举债供孩子上学的毕业生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人才市场对人才配置功能发挥不到位。目前无棣县人才市场虽然硬件设施建设基本完善,但政府主导的有形人才市场功能不够完善,人才市场功能发挥还不到位,“要人才找市场,要工作找市场”的观念淡薄,企业和毕业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本地的民营企业缺乏储才意识,重使用,轻培养,等到缺人时才想到招人,招不到人才,就到同行中去互挖。每年初下发的人才需求征集信息,多数企业都不填报,回收率不到20%,让人才市场也难以有针对性地建立本地人才信息库为企业服务,导致本地人才大量外流。

(2)大中专毕业生培养和使用脱节,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对称。大中专院校对社会人才需求了解不够,专业设置重复,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毕业生素质和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毕业生人才资源浪费和紧缺同时存在,造成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纷纷抱怨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适合自己需要的人才,纷纷抱怨招人难。如市场营销、计算机专业类毕业生相对饱和,文秘、法学类专业毕业生出口主要是考公务员,而招考公务员的数量有限且文秘、法学类毕业生也不占绝对优势,因此,就业有一定难度。

(3)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大城市、机关、事业工作才显得体面,没本事的才到小城市、小企业工作。而毕业生自己也不愿回本地就业,能在大城市、大单位工作在同学面前也显得自己有实力、有面子,这在无形中为毕业生就业竖起了一道门槛。还有些毕业生没有好的轻松的工作不去,宁愿呆在家里由父母养着,而不去自食其力。从毕业生就业流向看,虽然机关、事业、国有企业每年招考的毕业生数量不多,但还是吸引着众多毕业生前来报考。

(4)企业就业环境与毕业生期望存在差距。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少时的独生子,求学时的城市生活,精神、物质追求高,艰苦创业、吃苦耐劳能力差。无棣县的工业企业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工资水平偏低,大部分企业提供的月工资都在800—1200元之间,而周边发达地区普通工人月工资已提到1500元以上。加之个别企业既不为毕业生办理人事关系,又不签订劳动合同,也不为他们办理各种社会保险,更谈不上为毕业生长远发展进行规划。据统计,目前在民营企业工作,但没有建立人事关系的毕业生达50%以上。加之毕业生本人对人事关系、人事档案意识淡薄,毕业生不到当地人事部门办理报到及人事档案托管手续人数逐年增加,1998年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不统一分配以来,无棣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已积压的毕业生“无头档案”达三千余份,其中,办理人事的只有400多人。

3 对策措施

(1)优化就业环境,加强宏观指导。一是要加强领导,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过问,各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抓好落实。二是出台鼓励毕业生回乡创业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力度,奖励重才、爱才企业,形成良好的全社会重才、爱才、育才环境。三是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教育引导企业严格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办事,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四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着力营造亲切、温暖、宽松、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尽最大努力满足毕业生精神上、生活上和创业成才上的需要。

(2)加大宣传力度,促使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我县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宣传在经济建设第一线及农村基层作出贡献的毕业生奋斗成才、艰苦创业的优秀事迹,帮助毕业生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自主创业意识,引导他们把注意力放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上。确立“只要有用武之地,无论是城市或农村,无论是机关、事业或民营企业,照样能成才,能为社会作贡献”的观念。

(3)规范用人制度,引导企业树立合理的用人观。机关、事业单位坚持“凡进必考”制度,空缺岗位要从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中考试、考核择优录用。对企业要引导他们树立合理的用人观,要有长远的人才培训规划,要舍得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人才资本投资是效益最好的投资、是振兴企业之本”的观念。人事劳动部门要督促企业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交纳各种社会保险。从政策、保障上创造毕业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让人才既有可干的事业,又有晋升的空间。

(4)加快经济发展,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关键。要依托培训机构和骨干企业,加快毕业生实(见)习基地建设,缩短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差距。要出台扶持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让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农村基层就业或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成为就业的主渠道。

(5)搭好平台,努力实现毕业生供求信息的有效对接。一是要加快人才劳动力有形市场的建设,提供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使政府的导向、企业的需求和毕业生的所求有一个直接的沟通渠道。二是要加强人事服务,建立简便、快捷的程序,为毕业生解除后顾之忧。三是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服务。要建好人才数据库,及时收集、人才供求信息,办好人才交流会,加快发展网上人才市场,形成全社会“要人才找市场,要工作找市场”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梁松,史本山.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评价与公司绩效[j].软科学,2009(11)

[2] 黄阳辉.21世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j].现代企业教育,2008(10).

[3] 盖宏伟,伟艺.探析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从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角度[j].科技管理研究,2009(2).

上一篇:谈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财务管理 下一篇:试论企业文化管理的构建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