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黎平北部山区侗族丧葬仪式中的唢呐及唢呐吹奏

时间:2022-10-14 09:37:57

谈黎平北部山区侗族丧葬仪式中的唢呐及唢呐吹奏

摘 要: 居住在黎平北部山区的广大侗族同胞,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丧葬仪式的严密规程,其中唢呐吹奏贯穿在整个丧葬仪式过程中,迎来送往均离不开唢呐伴随,每个分段的吹奏都有其严格的讲究。因此,唢呐吹奏在整个丧葬仪式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笔者试从仪式中的唢呐、唢呐的制作、唢呐吹奏、唢呐曲等几方面加以阐释和分析。

关键词: 黎平北部山区; 侗族; 丧葬仪式; 唢呐

中图分类号: C95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8-0094-01

黎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与湖南、广西接壤,属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地带,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在黎平县北部山区,散落着该县十余个乡镇,人口约二十余万人;由于这一带属于南、北侗族的结合部地带,居住的民族主要为侗族,约占70%以上,其中夹杂着少量的汉族和苗族。该区域历史上曾因水系交通便捷而物产丰富、商贾云集,虽然后来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而逐渐衰败,但却因此而形成了当地侗、苗、汉多民族杂居的格局;当地民俗民风、文化特征均表现出侗、苗、汉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其丧葬仪式就深刻体现了当地独特的文化特征,在整个仪式过程中,至始至终伴随着唢呐吹奏,唢呐吹奏俨然被当地村民所看重,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步形成这一区域独特的风格和特点。笔者拟从伴随仪式过程的唢呐及唢呐吹奏作为切入点,试图从一个侧面窥探这一社区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一、仪式中的唢呐乐班

在黎平北部山区侗族的丧葬仪式过程中,离不开唢呐的伴随,整个丧葬仪式至始至终都有唢呐吹奏。当人离世后,主家要请一队乐班到家坐镇吹奏,当地称为“坐班”,乐班由两名男性组成,多数为同村村民,年龄大小不等,大的可至七十多岁,小的可二十多岁,他们多为师父带徒弟的组合,每个乐班所持唢呐一模一样,吹奏的乐曲是一致的,每间隔一定时间吹奏一首曲子,他们的吹奏将至亡者下葬为止,届时主家付给一定报酬。另外每个直系女婿以及关系较近的亲戚每家另请一班,到“进客”的那一天随客人一起入寨,当地称这些乐班为“走班”,他们将至第二天出殡为止,他们的吹奏主要是入寨以及第二天出殡时,其他时间都是坐班吹奏,当地将以亡者家请来多少乐班来看待亡者家的人缘关系,所以,黎平北部山区侗族的丧葬仪式过程中“请乐班”被视为一件非常慎重且重要的事情,唢呐吹奏者在当地得到很高的尊重。

出殡时,队伍浩浩荡荡,唢呐乐班要全体出动,一路奏乐,夹杂着鞭炮声、哭声、唢呐声以及人的嘈杂声等热闹异常,送葬队伍庞大,唢呐声声、鼓炮齐鸣,高潮涌现,这时所有乐班都要吹奏出殡调,出殡调每班吹奏曲目都不一样,一直护送着出到村外,乐班的多少体现出死者家一家的在世为人。

二、唢呐的制作

黎平北部山区侗族丧葬仪式中的唢呐,均由乐手自备,两只为一对,大小、长短、颜色、形状、音色等均要求一致。由于当地没有专业的唢呐制作企业及制作师,唢呐均由乐手自制,整个唢呐的长度约为30-50厘米,音色低沉浑厚,与丧葬悲凉的氛围极为吻合;唢呐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部包括哨嘴、铜制直管和挡嘴;中部为木制按音管,取至当地生长的一种空心木,经乐手精心加工而成,木筒一侧挫七个按音孔,由有经验的乐手挫制,两孔间的距离是经过精心计算的;下部为一铜制喇叭口,直径约为10-15厘米,作用主要是扩音。据调查了解,当地能制作唢呐的乐师已寥寥无几,这无疑对当地的丧葬文化将产生较大影响。

三、唢呐吹奏

唢呐,直吹管乐器,又名喇叭。唢呐在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既有声音高亢洪亮和表现力极强的特点,又有表达粗犷奔放、细腻委婉于一身的优势,成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典型的民族民间吹管乐器,在我国民间多用于红白喜事的伴乐。但在黎平北部山区侗族丧葬仪式中的唢呐,仅用于丧葬仪式,按照当地的风俗,除白事外,其他时间、场合均不可随便吹奏唢呐,每一首曲子中间不能断开,要求一气呵成,吹奏技巧要求较高。因此,乐手在学习吹奏时,必须首先学会“循环换气”, 其吹奏的方法是:利用口腔呼气的同时,鼻腔急速吸气,以此来补充口腔气息之不足。此时的腮肌要尽量控制不要向外鼓起,颈前部肌肉放松,咽部向后扩张,舌向后收缩。使口腔空间向后、向下扩大,让口腔储备足够的气息。利用口腔气息的挤压力量,保持哨片的振动幅度。与此同时,横隔膜收缩,增大腹腔容积使肺组织扩张,以协助鼻腔吸气。鼻腔吸气不宜过猛,要和口腔储存的气息在力度上保持平衡。据当地乐手说,练习循环换气难度较大,师傅在教徒弟学习时,第一步要求徒弟必须先学会循环换气的吹奏技巧,他们的方法是对着煤油灯的焰火吹气,既不能吹熄,也不能让其垂直,始终保持一定的倾斜度,若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较为平稳即为合格,接下来师傅开始教授指法和曲目,曲目是通过师傅手把手一句一句的教会,徒弟要经过两到三年的学习、操练,才可以跟随师傅外出伴乐。

四、唢呐吹奏曲目

黎平北部山区侗族丧葬仪式中唢呐演奏的曲目内容涉及面较广,“坐班”必须具备相当广泛的曲目量,否则不能担当“坐班”的重任。因为根据当地的习俗,死者必须看日子下葬,在家停留日数不等,有的可能在家停留十天以上,且每天内间隔半小时或一小时要吹一首(一般不能重复),因此,“坐班”必须是训练有素的乐班。

从演奏的曲目来看,虽然内容涉及面较广,但风格较为统一,没有明确的曲目名称,乐手是依据现场场景来选择吹奏哪首曲子,并且乐手根据曲调的用途把它称为迎客调、送客调、出殡调、上山调、下葬调以及一般场合吹奏的普通调等,乐手内部明白什么场合吹奏的是什么曲调,切不可以随便吹奏,否则要被明白人谴责的。

从曲调方面来看,唢呐曲音色浑厚、声音低沉,具有悲伤感,音域不宽,大体在九度以内,旋律优美,多为级进,偶有五八度的跳进,哀怨委婉,每首曲子均较长,约6---8分钟,并且一气呵成,采用循环换气法中间不间断;从调式调性来看,属于宫徵交替调式,色彩明亮,中等速度,节奏舒缓,四二拍子,音符多为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绝对不用十六分以上速度较快的音符,与现场悲伤的氛围十分吻合,完好的表达了当地侗民悲泣的心情。

五、结语

总之,黎平北部山区侗族丧葬仪式中离不开唢呐吹奏,并且,唢呐也仅用于丧葬仪式过程中,这是一种独特的表演事项,其乐班的组成、表演技巧、乐曲的演奏风格等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它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深刻体现当地村民的美学观念与审美选择,是镶嵌在贵州民族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

参考文献:

[1] 齐柏平.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模式研究[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03).

[2] 秦秀强.侗族丧葬文化及其在当代的矛盾性[J].贵州民族研究,1993(01).

[3] 郝玉岐.唢呐吹奏中的呼吸[J].唢呐论坛,2008(04).

上一篇:论《情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特点 下一篇:在微积分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