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之谜 第7期

时间:2022-10-14 08:26:00

案例

玲玲七岁了,小时候说话一直挺正常,不知为何,自从进入小学校门,便显出口吃的苗头,而且势头愈演愈烈。玲玲爸妈担心不已,妈妈尝试过和孩子一起阅读课文来训练,可是效果平平;也尝试过严厉纠正,不说完整不许说下一句,但情况更是不妙;甚至还尝试过突然拍她后背等“惊吓偏方”,依然没有帮助。或许是口吃的缘故,玲玲越来越少和父母沟通了,这让爸妈更加不知所措,这时,他们决定前去咨询心理医生。

关于儿童口吃的生理心理原因,有很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早期教育的发展,关于口吃遗传因素、神经因素、教养方式的探讨非常普及。除去极少部分先天原因以外,绝大多数口吃都来自于后天的身心影响,本文也仅针对此种情况进行指导。

口吃也叫做结巴(stuttering)。事实上,家长对这一情况并需过度担心,因为儿童期的孩子,常常对新学的用语感到生疏,因语言表达不熟练而产生口吃。一般说来,这种毛病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逐渐消失。大量资料可以看出,孩子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是形成口吃的重要内因,这又以父母对孩儿不合理的期望、过多的要求、超脱常理的溺爱等最突出。因此,父母应该谨慎表达自己的育儿态度,千万不要苛求孩子,造成成长困扰。

预防关键 育儿最忌高压态度

心理学家认为,对于儿童口吃,心理和药物治疗都只是治标,预防才是治本之道,所以,在我们谈及矫治手段之前,父母应先了解如何预防口吃的产生。

不要突然改变管教习惯:孩子来到世界的第一位语言教师是父母,他们对孩子抚养形成了独特的习惯,也是孩子最具安全感的规律存在。如果家人陡然改变教养习惯,等于剥夺了孩子的安全感,会使孩子的自信受到打击,严重时便无法在适当场合流畅表达意见。比如在孩子步入小学后,父母忽然改变长期娇惯的态度,让孩子独自适应学习与生活,孩子就会形成强烈的心理刺激。

多注意孩子的同伴:孩子正处在喜欢行为模仿的时期,父母亲应先了解孩子的伙伴之中,有没有口吃毛病的儿童,假如有,可先提醒孩子不要模仿,必要时可禁止孩子和他们的来往。

多元的性格有助减压:父母要特别注意开发孩子性格的另一方面,比如,有的孩子天生“爱动恶静”,也有的孩子秉性上“内向投入”,家长就不妨启发他们“好静少动”和“广泛关注”的习惯,使得孩子能够广泛接受外界信息,减少压力感。

留心孩子异常的情绪冲动:调查显示,孩子会因情绪不稳定而出现舌头打结的现象。所以父母应该多留心孩子是否有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并尝试帮助他解决心理困扰,将口吃的内因提前化解掉。

治疗方法 好父母胜过好医生

从国内外研究中可以看出,除了少量口吃是源于生理器官的障碍,大量口吃是由于外在的心理压力。因此,只要父母亲能够适度地付出爱心、耐心和细心,并运用下面的几种方法,大部分口吃患儿是能够痊愈的。

鼓励孩子自由交谈:口吃的孩子往往觉得开口说话是一种莫大的压力,因此,父母不妨让孩子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由发表意见,并给予适当的夸奖与鼓励。譬如说:“宝贝今天一放松下来就说得很好,下次我们试试再放松一些,说不定就出口成章了呢!”

亲子交往力求和悦:中国素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传统理念,要求成人对孩子成长负责。然而,在开放社会的今天,我们领悟到教育并不总是严厉紧张的,轻松愉快的亲子关系在教养上更具积极作用,所以父母要尽量营造有助于孩子主动思考和表达的平等家庭氛围,以减低孩子内在的焦虑,保持心理轻松。

放下对“听说”的戒心:出现口吃的孩子,常避讳别人言语,做出敬而远之的态度,不但不愿听示范,也不肯开口练习。父母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放下戒心,淡化听说训练的模式化,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讲话。另外,家长在示范正确发音时要减慢语速,以助孩子逐字逐句模仿,尽量不要对效果要求太严,而应让孩子感到说话的乐趣比什么都重要。

积极参加语言治疗:如果孩子口吃非常严重,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善,父母可领孩子去接受有关机构的语言矫正治疗。目前不少医院或康复中心都有口吃方面的门诊,许多医疗手段能帮助儿童流畅的思考和表达。

编后语

纠正孩子口吃,重要的是开启孩子说话的胆量以及技巧,应该说,孩子的自信就是口吃的克星。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杜布森(J.Dobson)强调:“父母使用多鼓励、少惩罚的方法,并付出多一点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就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信心。” 所以父母除了给口吃患儿适当的纠正以外,千万不要过度焦虑或施加体罚重责,这些才是影响孩子的正常治疗和发展的大忌。

上一篇:一把米留住爱 下一篇:诺言总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