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背后的“中国故事”

时间:2022-10-14 06:04:31

“7.5%”背后的“中国故事”

2014年3月5日上午9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总理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

这场发言持续1小时21分钟,这是就任国务院总理后的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国青年报》称其为“的第一份答卷”。

作为2013年的业绩汇报与来年展望,这份《政府工作报告》仍旧是2014年两会的最大“干货”。

这份答卷中的诸多亮点被人们争相解读,一个绕不过去的数字也被反复提及:7.5%。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加强对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主要目标的统筹平衡。”2014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政策原则”这一章节开宗明义。

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年度GDP增速目标,已成为国内外经济机构研究中国经济的晴雨表。“而这一次出现在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数字,其背后有着不同寻常的深意,折射出本届政府对宏观调控的新思维。”《中国青年报》2014年的两会专题命名为“春雷动”,其中一篇以“施政‘加减法’ 四两拨千斤”为题的文章中作了这样的诠释。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瑾在《“7.5”与“经济学”》中这样写道:“在‘再上新台阶’‘创历史新高’‘十年增’等惯常官方话语之外,对市场最具有参考价值的仍旧是GDP增速等数据。告别‘保八’之后,中国似乎进入‘7.5’时代,2013年和2014年预定增长目标都定在7.5%,这也符合市场此前预期。”

在“克强经济学”的百科词条上,有着这样的解释:巴克莱资本创造的一个新词,用来指代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它的要义不在于强调政府要做什么,而是强调政府不做什么,其基本特征是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简而言之,“克强经济学”代表着用短痛换取长期的益处。

自2013年3月15日上任以来,至今刚好是“克强经济学”落地一年。

“7.5%暗示了什么?这意味着中国未来很可能仍将延续‘稳增长’思路,这一目标显然是就业等因素压力之下做出的平衡。去年就曾表示,要保证就业目标,需要7.2%的经济增长。与以往中国轻松跨越既定增长目标不同,当下真正的考验刚刚开始。对于中国来说,2014年要取得7.5%的既定目标,必然将付出一定成本,或许将以加杠杆以及延缓改革阵痛作为代价。”徐瑾在文中这样写道。

“总理的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鲜明的国际视野,所阐述的一切改革发展、社会综治政策措施都立足于中国‘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的基本判断……”这样的表述来自中新网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文章。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院胡迟认为:“只要年度GDP在7.5%以上……3.5%的通胀目标应该是一个相对可靠的目标,因为从当前物价走势来看,这个完全能够完成。”

光大证券宏观分析师徐高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这是2012年以来政府连续第3年将GDP增长目标放在7.5%这个水平。背后的潜台词是,政府仍会坚持去年下半年提出的增长‘保下限’承诺。考虑到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又重新面临下行压力,同时就业市场也发出了警示信号,这样的承诺对稳定社会预期、防止经济增长‘硬着陆’来说非常必要。”

2014年3月6日的《参考消息》在头版刊发了《外媒聚焦报告诸亮点》,其中援引路透社北京电文,“中国不出所料地宣布2014年经济增长目标保持在7.5%左右,说明其政策重点将放在改革和经济再平衡”,彭博新闻社也表示,“更低的目标会与政府不再不惜一切代价促进经济增长的承诺更为一致”。

新华网于3月8日刊载了题为“坚定的信心 积极的信号 更多的利好——海外人士积极评价政府工作报告”的文章,其中写道:“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保持今年GDP增长目标7.5%不变,释放出稳定性和持续性的信号,这无疑为世界吃下‘定心丸’,有助于新兴市场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这篇文章以加拿大《环球邮报》援引专家的话做了总结性一说:“中国正在变化,经济增长不再是‘中国故事’的标志性特点。”

《中国日报》将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精彩语录做了双语汇总:“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正如徐瑾所说,真正的改革并不是立等可取的红利,甚至对于经济来说往往意味着短期阵痛,但这是有远见的政治家必须做出的抉择。

上一篇:中年男人的新宠 下一篇:一个“企业家村官”眼里的乡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