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产业演进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时间:2022-10-14 05:05:43

软件产业演进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软件产业演进属于微观层面的产业演进,是软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结构、组织和布局不断演化,经济规模与经济效益逐步改善的过程。本文从界定软件产业演进的概念入手,对软件产业演进的影响因素、演进趋势和演进阶段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并对我国软件产业演进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软件产业演进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软件产业 产业演进 影响因素 趋势 阶段

软件产业演进的概念

产业演进是指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结构、组织和布局不断演化,经济规模与经济效益逐步改善的过程。从宏观层面看,产业的演进是以农业、第一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低加工度和低附加值产业等为主导产业的初级产业结构向以工业、第二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较高加工度和较高附加值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中级产业结构演进,进而向以第三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产业等为主导产业的高级产业结构演进。从微观层面看,产业的演进是某种产业内部的自我更新和子产业比例的变化与更替,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等都在产业的不同演进阶段逐步合理化。

软件产业演进则属于微观层面的产业演进。一方面,软件产业演进在时间上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在软件产品、系统集成、软件技术服务等软件子产业之间以及各软件企业之间的不断流动与消长;在空间上表现为在各种生产要素、软件子产业以及软件企业在空间地域上的不断流动、集聚或转移。另一方面,软件产业的演进又直接表现为软件产业结构、软件产业组织和软件产业布局的演进。其中,软件产业结构是指经济活动中软件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以及软件产业内部各子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合理化和高级化是其演进方向;软件产业组织是指软件产业内企业间竞争与垄断的关系,其演进进一步表现为产业市场结构和软件企业市场行为的演化;软件产业布局是指软件产业及其内部各子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合理化是其演进方向。

影响软件产业演进的因素分析

(一)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是影响软件产业演进的关键因素。软件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一个国家(或区域)对软件技术及其知识产权的掌握情况,决定了软件产业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一个国家(或区域)对软件核心技术的控制程度,决定了软件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水平,决定了软件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技术创新是软件产业向高层次演进的核心动因,而技术进步是软件产业演进的强大动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软件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使产业内不同生产要素的需求与投入均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各子产业产出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有序演化。

此外,技术创新降低了软件生产成本、增加了软件种类、强化了软件功能、提升了软件质量,促进了软件产品升级换代,总体上扩展了软件产业系统的发展空间;技术进步带来各国软件产业经济的国际化,实现了资源的跨国配置和软件产业结构的跨国梯度转移。

(二)国际因素

国际因素的作用发挥主要来自于软件产业国际贸易情况、外资引进情况、软件跨国公司技术情况以及国际分工格局。

首先,国际贸易水平,是软件产业竞争力的体现。国际贸易中的软件产品构成反映了本土软件产业的结构状况;而且通过贸易,可以引导一个国家(或区域)软件产业的结构调整,使软件产业的供给与需求得到平衡,并在从国际分工中找到合适的市场位置。因此,国际贸易,为软件产业的演进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其次,外资引进是实现本土软件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外资引进,可以明显改变国内软件产业的投资结构,改变软件产业结构形成的物质基础,提高整个软件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而软件产业的投资结构配比是否合理,直接制约着软件产业的发展。例如对软件产业各子产业的投资给予不同程度的倾斜,将会有目的地使软件产业结构往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

再次,软件跨国公司是推动本土软件技术进步的主要源泉。通过利用软件知识的溢出效应,将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与本土的技术水平有机结合,能够带动软件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技术发展和结构调整。

最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软件产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而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其实质就是产业分工的扩展和深化。软件产业的国际分工格局对一个国家(或区域)软件产业的合理定位与演进的导向作用巨大。

(三)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直接影响软件产业的演进,或通过对其他影响因素发生作用来影响软件产业演进。制度是提供宏观调控,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其基本功能首先是为降低交易费用;其次是为寻求规模经济,使外部效应内在化;第三是为减少不确定性,保障安全。制度因素涵盖了有关的国际公约、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企业管理制度等各个层面,对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制度通过均衡和创新两条途径,在宏观层次上对软件产业外部环境予以改善,在产业部门层次上对软件产业结构予以协调,在微观层次上对产业组织予以调整,并指导软件企业实现规模经营和有效竞争。

(四)供求因素

供求因素包括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软件产业演进的基本规律是保持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

第一,软件产业的供给因素除了生产所需的基本生产资料外,重点包括研发人力投入和研发资金投入等。供给因素在总量和结构上制约着软件产业的成长速度和模式选择。研发人力是软件产业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供给因素。人力素质的提高,可以节省和替代资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形成新的生产方式,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研发资金投入是软件产业演进的动力,在软件产业结构形成和升级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

第二,需求因素有的是潜在的,有的是现实的,都对软件产业的演进起直接影响。消费需求在社会总需求中所占份额最大,是软件产业结构演进的根本动因。依据对软件产业的划分,软件消费需求变化包括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会引起软件产业内相关子产业的扩张或收缩,也会引起新的子产业的产生和现有子产业的衰落。需求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引领着软件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软件产业的经济寿命长短一定程度上决定于软件市场需求量的大小。

上述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将反映出软件产业内部各子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变化以及软件产业的演进进程。

(五)市场结构

软件产业市场结构决定软件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直接影响着软件产业内部所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以及软件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影响到软件产业的演进。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产业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这三个方面互相作用,共同影响软件产业发展步伐。

软件产业的适度集中,能够减少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促进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收益率,使软件产业中技术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的子产业结构比例不断扩大;软件产品与服务的差别化能够扩大软件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强软件产品与服务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激励软件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软件企业应发挥产品差别化对产业演进的积极作用,防止产品差别化成本过高而导致消费者无力购买;进入壁垒对软件产业内企业数量和规模分布起关键作用,同时,它还影响在位软件企业的市场力量,从而对产业演进发生影响。保持适度的进入壁垒,对软件产业而言,有利于消除过度竞争,形成有效的竞争秩序,促进产业发展。

(六)企业并购

并购是企业市场行为的主要手段。这既是企业本身的生存选择,也是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从成本角度分析,企业并购的正面效应主要表现为规模经济、纵向整合效应和协同效应带来的交易费用的降低;其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规模不经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管理费用的上升。其中,纵向并购是从事同一产品、不同阶段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间的并购。

目的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和得到纵向一体化的高效率,有利于企业生产组合的优势互补和产业结构优化;横向并购最常见,是同一市场区域内,生产同类产品或处于同一生产阶段的企业间的并购。目的是为实现规模经济和占有更大市场份额;而混合并购是跨产业、跨市场的并购。目的是实现多样化经营,降低经营风险。混合并购中被收购方多集中在新兴行业和国家积极扶持的行业。在短期内,纵向并购、横向并购、混合并购对产业结构变化的作用依次增大。软件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其内部软件企业的并购行为显著影响着软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同样,在软件产业演进的不同阶段,软件企业的并购行为也将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软件产业演进的趋势分析

(一)网络化趋势改变软件应用与技术模式

21世纪的社会已是网络经济的社会,信息技术正处于“以机器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的重大变革期,网络化成为软件产业中最具影响力的发展趋势。跨平台的面向网络的软件开发和应用技术正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随着网络服务标准的成熟,新一代软件将基本以网络为中心来实现各种复杂的分布式应用 。

因此,未来的软件和信息服务都将建立在网络服务的基础之上。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将使网络应用者以更加灵活主动的姿态去面对虚拟的网络世界;企业将针对用户的需求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配置人才提供服务,软件服务的价值,将在网络用户端实现最大化。著名的“麦特卡夫定律” 、“摩尔定律 ”、“贝尔定律 ” 和“吉尔德定律 ”都成为网络时代的基本定律。

(二)服务化趋势改变软件应用与商业模式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各类软件产品以服务的形式向最终用户提供成为可能。未来绝大部分应用都将通过Internet提供服务,软件服务化将在绝大部分应用软件中普遍实现,对软件产业将产生重大影响。软件服务将使目前的软件授权、开发、维护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软件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也将随之发生改变 。对于软件企业,软件服务化就意味着更加快捷的市场响应,更加有效的成本控制以及更加可观的利润回报;对于软件用户,软件服务化则意味着更加完善的功能、更高品质的服务以及更加低廉的价格。可以认为,“软件+服务”战略的实施将成为世界软件产业演进过程中的一大趋势。“软件即服务”、“面向服务架构”和“Web2.0”等技术和理念将被广为接受。

(三)国际化推动软件产业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

软件产业的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过程同步。软件产业发展的国际化,体现在四方面:

一是软件企业的开放与标准的国际化。互联网的普及和兴起,为大规模软件项目的分布式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所以软件产品的标准化与国际化水平都将不断提高;

二是资本、技术、人力等软件产业基本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与配置,推动了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和知识型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加速流动;

三是软件企业管理体系的矩阵化发展。不论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还是外部的协作体系,都通过一种不停变化的团队组合,力求实现最大的整体产出,获得多赢的效果;

四是软件产业竞争的国际化。软件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延伸,构成了国际软件产业分工格局。面向国际化的竞争,软件产业内部的纵向整合进程加快,软件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不断扩大自身规模;同时使软件设计生产工厂化以及软件项目外包化成为软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软件企业更加重视自己的核心技术,尽可能地把非盈利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让这些业务成为其他企业的盈利焦点。软件外包业务已成为软件产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以上这些使得软件产业变动打破了传统的在一国国内的传统格局,出现了产业国际化的新趋势。

(四)知识产权成为软件产业的竞争砝码

知识和技能是软件产业第一位的生产要素,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拓展成为软件技术创新和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许多国家把知识产权从原来的法律范畴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高度,把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作为夺取和保持包括软件在内的信息技术竞争优势的一项重要战略。一方面,盗版软件极大地挫伤正版软件市场,技术创新受到抑制。知识产权制度针对这种知识外溢和创新收益分配非独占性的弊端,建立一种制约机制,以确保知识或技术创新所有者在一定的期限和地区内获得创新回报,从而鼓励软件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性,促进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软件产业的“路径依赖”现象导致主导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进入市场的先后。知识产权在保护和促进创新的同时,也为技术领先者构筑了知识壁垒,成为软件创新企业控制市场获取利润的重要祛码。软件知识产权拥有者为维护其经济优势,以高标准保护知识产权为手段,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利益和国际地位,从而抑制竞争。可以说,对软件知识产权的重视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软件产业演进的阶段分析

软件产业的生命周期过程,是软件产业从形成向成长、成熟、衰退逐级过渡的过程。其发展阶段可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根据产业演进理论,所有的产业都遵循同样的S形产业演进曲线实现整合,并将经历以下四个演进阶段:初创阶段、规模化阶段、集聚阶段、平衡和联盟阶段。这四个阶段的划分分别延续产业生命周期中的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阶段。软件产业的演进也同样如此。从世界各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多数国家已经经历了前两个或前三个阶段。如美国等软件产业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已处于集聚阶段;而印度等软件产业后起国家尚处于成长期,即规模化阶段。不同阶段的软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性质是不同的。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在不同阶段也将呈现不同的特点,如表1所示。

我国软件产业演进的现状分析

相对于软件产业发达国家,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历程较短。其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在进入90年代以后有了迅猛的发展,正逐步走向成熟与稳定。总体来看,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经历了萌芽(1970-1989年)、初创(1989-1994年)、起飞(1994-1998年)、成长(1998年以后)等四个时期。如今,我国的软件产业已初具规模,正日益走向成熟与稳定,取得了举国上下对其战略地位的一致认知和高度重视。尤其是面对2008年不利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我国软件产业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行业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成为拉动电子信息产业平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与此同时,从产业的现实发展看,我国软件产业与其他软件发展较成熟的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从产业结构看:我国软件产业市场规模及其在世界软件产业和国内整个产业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长,没有出现明显的衰退和波动现象,发展规模和速度比较合理,但软件出口总额偏低;软件产业与相关产业部门之间能够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并加快融合发展,但目前仍处于普及率和饱和度较低的水平;软件产业结构发展比较均衡,但各构成部分相互间的规模差距仍然存在,软件产品收入占主体地位,软件技术服务、系统集成等所占比例偏小;国产软件与服务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能力有限,软件产业的需求与供给无法保持动态平衡;软件产品结构中基础软件所占份额太小,在产业中的基石作用未能凸显;我国企业承接外包的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在软件外包国际分工方面,还处于下游地位。

从产业组织看:我国的软件产业集中度较低,市场结构中的本土软件企业呈分散竞争型特征,软件跨国公司在我国软件市场居寡占型市场地位;软件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普遍偏小,规模经济型不强;软件企业并购浪潮处于升级过程中,实力企业开始通过并购来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并以横向并购为主要形式;软件技术进步加快,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显薄弱,技术创新模式仍以模仿创新为主;由于未掌握核心技术,产业的利润水平并未得到相同水平的提高,较上世纪90年代有所降低。

从其产业布局看:我国软件产业在集群化发展方面发展迅速,并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不够显著,创新中心不够突出,还须向网络化发展、协作竞争、联合创新等方向发展;软件外包业务高速发展,但其发展模式还主要停留在附属型接包商阶段,以在岸方式为主,正处于向关系型接包商转型的过程中。

由此可以判断,我国的软件产业自20世纪70年代萌芽至今,已经经历了软件产业演进的初创阶段,但目前仍处于规模化阶段,相当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还将逐步向集聚阶段和成熟的软件产业迈进。

参考文献:

1.金碚.新编工业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王宏利.企业并购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税务与经济,2004.4

上一篇:从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角度论会展的社会文化功... 下一篇:虚拟旅游网站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