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农场形成机制与运行效率考察

时间:2022-10-14 04:17:20

我国家庭农场形成机制与运行效率考察

文章编号:1001-148X(2014)05-0088-06

摘要:我国的家庭农场是规模与组织形式介于小农家庭和雇工农场之间的农业组织,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三者的成本收益及家庭农场的形成机制、发展现状,并运用数据包络方法剖析了家庭农场的运行效率。研究表明家庭农场具有运行效率高于小农家庭和雇工农场的可能性,但我国家庭农场现阶段存在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的低效率现象。因此,相关部门在鼓励、推动家庭农场建设与发展的同时,要杜绝出现家庭农场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和增加雇佣劳动力等现象,应有效转移家庭农场内部富余的家庭劳动力。

关键词:家庭农场;形成机制;运行效率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12-05

作者简介:蔡键(1986-),男,广东潮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户行为、农产品贸易、土地制度。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XNH078。我国现阶段所提出的家庭农场是指以农户为经营主体,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付飞翔,2013;袁赛男,2013;等)。家庭农场的出现既坚持了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又克服了传统农户小规模经营的不足,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张俊峰,2013)。纵观世界各国的农业经营模式,大多以家庭经营为主(郭熙保,2013)。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家庭农场”,并将家庭农场与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形式一起列为创新农业经营的重要方式(付飞翔,2013)。那么,在中国农业人地资源矛盾日益突出、农业市场渐趋国际化的背景下,家庭农场在中国是否具有合理性,其形成机制和运行效率又是如何?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中国农业经营制度,推动中国农村与农业经济的大发展。

一、理论解释:家庭农场形成机制及其合理性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提倡的家庭农场是一种介于小农家庭和雇工农场之间的农业经营组织,家庭农场的形成机制及其合理性可通过与小农家庭和雇工农场模式对比而得到解释。小农家庭、家庭农场和雇工农场都是追求组织利益最大化的群体,可通过计算组织内部人均净现值(NPV)的动态模型,比较两两之间的可能效率,具体分析模型如下:

MaxNPV=∑vtπt(1)

Where:

πt=yt-ct(2)

yt=ptqt(3)

ct=Pct-Tct(4)

其中vt表示t时期的贴现率,πt表示t时期的人均利润,yt表示t时期的人均收益,表示t时期的人均成本,pt表示t时期的产品价格,qt表示t时期的人均产出,Pct表示t时期的人均生产成本,Tct表示t时期的人均交易成本。由于每个时期农业组织内部人均利润等于该时期人均收益减去人均成本,而一般农业生产者的收益等于农业产量与产品价格的乘积,成本等于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加总。令上标s、f、e分别代表小农家庭、家庭农场以及雇工农场,则可通过证明不等式(5)和(6)可说明家庭农场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形成机制。

MaxNPVf≥MaxNPVs(5)

MaxNPVf≥MaxNPVe(6)

总第445期蔡键:我国家庭农场形成机制与运行效率考察••••商 业 研 究2014/05(一)家庭农场与小农家庭的比较

家庭农场与小农家庭的共同点在于组织内部的主要劳动者都是家庭成员,区别在于家庭农场往往比传统的小农家庭具有更大的生产规模,家庭农场比传统的小农家庭具有更高的人均产出。首先,家庭农场能实现规模经济。传统的小农是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的生产,使用的是细碎化的土地。家庭农场具有较大的生产经营规模,能实现专业化、规模化以及标准化生产,其发育和成长有利于农业效率的提高和产量的增加(袁赛男,2013)。其次,家庭农场有利于农业技术进步。相对于小农家庭,家庭农场是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主体,通过各种途径加大科技投入、采用新技术和新品种,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从而推动增产增收(徐会苹,2013)。因此,家庭农场存在人均产出高于小农家庭的可能性。另外,家庭农场与小农家庭都是以家庭内部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生产组织,两者之间的人均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并无太大差异。

产品价格和贴现率是由市场因素所决定,当处于同一时期、生产同种产品时,可简单假设家庭农场与小农家庭所面对的产品价格和贴现率是一致的,因而有:

yft≥yst(7)

pft=pst(8)

vft=vst(9)

Pcft=Pcst (10)

Tcft=Tcst(11)

so:

MaxNPVf≥MaxNPVs

由于家庭农场比小农家庭有更高的人均产出,家庭农场的人均净现值高于小农家庭人均净现值,即存在家庭农场生产效率高于小农家庭生产效率的可能性。

(二)家庭农场与雇工农场的比较

家庭农场与雇工农场的共同点在于突破了中国农地细碎化的限制,实现了规模生产;区别在于家庭农场的劳动力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而雇工农场是以雇佣劳动力为主。所以,家庭农场比雇工农场有更低的交易成本。首先,雇工农场是通过雇佣劳动力来完成生产的,而雇佣劳动力往往存在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组织利益的道德风险,因而必须对其进行监督,这将产生一定的交易费用。家庭农场大部分劳动者都是家庭成员,不需要监督(伍开群,2013;高强、刘同山、孔祥智,2013)。其次,雇佣农场与雇员之间必须通过合同确定委托关系,除了监督成本外还将产生较高的信息搜寻成本(合同签订前)和讨价还价成本(合同签订过程)。在家庭农场,家庭成员之间的人、委托人角色重合,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成本极低,甚至不存在成本(徐会苹,2013;付飞翔,2013)。因此,家庭农场存在人均交易费用低于雇工农场的可能性。另外,家庭农场与雇工农场都是基本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组织,两者之间的人均生产成本和人均产出并无太大差异。

产品价格和贴现率则是由市场因素所决定,当处于同一时期、生产同种产品时,可简单假设家庭农场与雇工农场所面对的产品价格和贴现率是一致的,因而有:

Tcft≤Tcet(12)

pft=pet(13)

vft=vet(14)

Pcft=Pcet(15)

yft=yet(16)

so:

MaxNPVf≥MaxNPVe

由于家庭农场比雇工农场的人均交易费用更低,家庭农场的人均净现值高于雇工农场的人均净现值,即存在家庭农场生产效率高于雇工农场生产效率的可能性。正是因为家庭农场具有生产效率高于小农家庭和雇工农产生产效率的可能性,家庭农场才能在小农家庭和雇工农场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产生并发展起来,这也正是其形成机制与存在的合理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家庭农场高效率的可能性必定能实现,只有当家庭农场朝着有效合理的方向成长才能实现这种高效率生产。

二、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本研究以华中地区X市为例,对该市截至2012年底的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进行描述,以期说明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及特点。X市位于所在省份的中部,总面积约8 000平方公里,总人口数约430万人。2012年该市的生产总值达到1 0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占比接近15%。通过调查发现2012年X市家庭农场的规模、经营收入都存在日益扩大趋势,劳动力分布也较为合理,但却出现领域与区域的不平衡发展现象。

(一)规模与经营收入日益扩大

由调查可知截至2012年底,X市家庭农场经营的土地总面积约为116742万亩。在2 131个家庭农场中,规模50亩以下的家庭农场1 290个,占6053%;规模50至100亩的家庭农场252个,占1183%,规模100至500亩的家庭农场565个,占2651%;规模500亩以上的仅有24个(见表1)。通过计算可知X市家庭农场平均经营土地为55亩,在华中地区基本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从经营收入来看,X市家庭农场2012年经营总收入达514亿元,其中收入10万元以下的家庭农场有1 106个,收入10万元至50万元的家庭农场有592个,收入50万元以上的家庭农场有398个。通过计算可知X市家庭农场平均年经营收入为2413万元,人均年收入为30 53335元,远高于当地农村的人均收入水平。

表12012年X市家庭农场规模情况家庭农场规模占比(%)数量(个)50亩以下60.531 29050-100亩11.83252100-500亩26.51565500-1000亩0.75161 000亩以上0.388合计1002 131资料来源:笔者根据调研资料整理。

(二)家庭成员是家庭农场的主要劳动力

由调查可知截至2012年底,X市家庭农场的总劳动力为16 836人,其中家庭劳动力12 434人,雇佣劳动力4 402人。从家庭农场平均劳动力分布情况来看,X市2 131个家庭农场,平均每个农场有劳动力79人,其中家庭劳动力583人,雇佣劳动力207人。因此,X市家庭农场的劳动力分布符合国家关于家庭农场的基本规定。

(三)生产领域与所在区域的不平衡发展

如表2所示,截止至2012年底,X市共有家庭农场2 131个,其中接近60%的家庭农场(1 269个)都是从事养殖业。另外,有591个家庭农场从事种植业(占2773%);而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有231个(占1084%),其他类型的家庭农场有40个(占188%)。从区域分布来看,X市共有六个区县,超过一半(59%)的家庭农场集中在其中一个县。可见,目前X市的家庭农场在生产领域与所在区域上都存在不平衡发展现象。

表2 2012年X市家庭农场类型分布家庭农场类型占比(%)数量(个)种植业27.73591养殖业59.551 269种养结合10.84231其他1.8840合计100.002 131资料来源:笔者根据调研资料整理。

三、实证分析:家庭农场运行效率

从整体情况而言,X市家庭农场在规模、收益、劳动力分布等方面都体现出一定的优势与发展潜力,但也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现象。那么不同区县之间的家庭农场运行效率是否一致,是否存在部分家庭农场效率低下的情况?这须进一步通过计量方法进行分析。

(一)方法和模型

通过将X市家庭农场投入产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将有助于评价家庭农场的运行效率。本研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简称DEA)进行实证考察,是一种针对多投入和多产出的同类型部门之间相对效率进行评价的系统分析方法。DEA的基本模型主要有C2R模型和BC2模型。C2R模型是在固定规模报酬的限制下对决策单元的规模有效和技术有效同时进行评价;BC2模型将技术效率分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以衡量处于不同规模报酬状态下的相对效率值。每种模型又分别包括投入导向型和产出导向型两种类型:以投入为导向的DEA模型假设产出不变,决策单元的效率取决于投入量,因此适用于各种关于投入方面的研究;以产出为导向的DEA模型则假设投入不变,决策单元的效率取决于产出量,因此适用于产出方面的研究。本研究运用现实中最常用的C2R模型(投入导向),模型形式如下:

minθ-[(e-)TS-+(e+)TS+]

st∑nj=1λjXj+S-=θX0

∑nj=1λjYj+S+=Y0

λj≥0,1≤j≤n,S-≥0,S+≥0

(二)数据说明

本研究将X市六个区县家庭农场的投入产出活动视为具备同类型性质的决策单元。在分析过程中根据现实调研的情况,将常用的农业投入指标――耕地面积、家庭劳动力及雇佣劳动力三个指标作为具体输入指标。输出指标选取过程中是在一般农业经营产出的基础上,将区县形成家庭农场数视为一个区县发展家庭农场的产出项,因而输出指标有二:家庭农场经营收入和家庭农场数(见表3)。另外,本研究的具体数据来源于实地调研。

(三)实证检验

1家庭农场运行效率评价。本文借助于软件DEAP21,采用投入导向型DEA模型,对家庭农场的投入产出活动进行实证分析,其运行效率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综合效率是基于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从投入角度对技术层面进行效率分析,其经济含义是决策单元在既定产出水平下实际运用投入的能力。从综合效率来看,X市6个区县中有3个区县(区县A、C和D)的综合效率值为1(达到DEA有效),表明这些区县在发展家庭农场的投入产出活动中无论是从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来看,土地、劳动力等投入的利用能力都达到相对较高水平。另外,这些区县所形成的决策单元,既处在不变规模下的最优前沿面上,也处在可变规模下的最优前沿面上。

表3输入输出指标指标类型指标1指标2指标3输入指标耕地面积(X1)家庭劳动力(X2)雇佣劳动力(X3)输出指标经营收入(Y1)家庭农场数(Y2)-资料来源:根据本文内容整理。

区县E家庭农场投入产出的纯技术效率是有效的(纯技术效率值为1),但未达到规模有效(规模效率为0869),这表明投入产出的非效率性并非来自于技术层面的无效而是来自于规模层面的低效。区县E表现出规模收益递减,表明投入规模相对过大,在维持投入产出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缩小投入,避免过度投入造成的资源浪费。

区县B和区县F既不具备技术有效也不具备规模有效。一是在规模不变的条件下,这两个区县家庭农场的投入产出相对于DEA有效的区县来说,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资源没有获得充分利用,即在既定产出水平下存在缩小投入资源的可能,或者在既定投入水平上存在增加产出的潜力;二是在规模可变的条件下,区县B表现为规模效率递增而区县F表现为规模效率递减,意味着在提高自身资源运营效率的情况下,区县B应该适当增加投入而区县E应该适当减少投入。

表4 X市家庭农场运行效率分析结果区县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规模报酬情况区县A1.0001.0001.000不变区县B0.4600.5320.864递增区县C1.0001.0001.000不变区县D1.0001.0001.000不变区县E0.8691.0000.869递减区县F0.0950.0960.988递减资料来源:DEAP21处理结果。

2.效率损失原因剖析。BC2模型还提供了关于投入产出的径向变量和松弛变量,即各项投入冗余及最终产出不足的数值,在评价效率的基础上,为效率改善提供解决方案,为系统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可对技术效率不足的区县B和区县F进行松弛变量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4和表5可知区县B并非DEA有效,综合效率0460表明用46 %的当前投入就可以达到现有的产出。由产出松弛变量可知家庭农场经营收入和形成家庭农场数均有较大的潜在增长空间,相对于最优前沿面而言,家庭农场经营收入能够提高440万元,而形成的家庭农场数能够增加8个。由投入松弛变量则可判断,区县B家庭农场的各项投入均存在较大冗余,相对于最优前沿面而言,耕地面积可减少1万亩,家庭劳动力可减少145人,雇佣劳动力可减少140人。

区县F也并非DEA有效,综合效率0095表明用95 %的当前投入就可以达到现有的产出。其中,由产出松弛变量可知家庭农场经营收入有较大的潜在增长空间,相对于最优前沿面而言,家庭农场经营收入能够提高2 019321万元。由投入松弛变量则可判断,区县F家庭农场的各项投入均存在较大冗余,相对于最优前沿面而言,耕地面积可减少4137亩,家庭劳动力可减少5 423081人,雇佣劳动力可减少1 91718人。

表5X市家庭农场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指标原始值径向变量松弛变量预期值区县B经营收入(Y1)840.0000.000440.0001 280.000家庭农场数(Y2)51.0000.0008.00059.000耕地面积(X1)1.040-0.486-0.5140.040家庭劳动力(X2)310.000-145.0000.000165. 000雇佣劳动力(X3)270.000-126.290-13.710130.000区县F经营收入(Y1)4 240.0000.0002 019.3216 259.321家庭农场数(Y2)198.0000.0000.000198.000耕地面积(X1)4.200-3.796-0.3410.063家庭劳动力(X2)6 000.000-5 423.0800.000576.919雇佣劳动力(X3)2 000.000-1 807.690-109.48782.820资料来源:DEAP21处理结果。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以上的论述与分析,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一方面,存在家庭农场比小农家庭有更高人均产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存在家庭农场比雇工农场有更低人均交易费用的可能性。因此,相对于小农家庭和雇工农场,家庭农场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X市家庭农场在规模、收益、劳动力分布等方面都体现出一定的优势与发展潜力,但也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现象。(3)在X市六个区县中,E区县家庭农场存在规模效率低下的情况,B和F区县同时存在规模效率低下和技术效率低下的情况。具体而言,这两个区县存在较大的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现象,家庭农场整体运行效率有待提高。

基于以上的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中国农业经营体制发展:

第一,进一步鼓励、推动家庭农场的建设与发展。由本研究分析可知家庭农场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因为家庭农场存有运行效率高于小农家庭和雇工农场的可能性。为了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各地应该继续加大对家庭农场建设与发展的扶持。各地政府应该根据家庭农场的相关规定,帮助并扶持达到家庭农场标准的小农家庭转为家庭农场进行作业与生产。

第二,杜绝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和增加雇佣劳动力的现象。通过对X市家庭农场运行效率的实证考察,可知有一半区域的家庭农场出现效率低下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区域家庭农场在耕地面积和雇佣劳动力等方面的投入出现冗余现象。由此可知目前家庭农场的主要问题并不是规模太小,而是相对于现有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家庭农场的耕地和雇佣劳动力都投入过多,资源浪费。因此,各地在推动家庭农场发展的同时,要注意杜绝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和劳动力的情况,保证家庭农场的耕地、劳动力与现有技术水平、生产能力相匹配。

第三,有效转移家庭农场内部的富余家庭劳动力。由X市家庭农场运行效率的实证分析可知,家庭劳动力投入过多也是家庭农场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尽管家庭农场应该以家庭劳动力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应该成为家庭农场的劳动力。每个家庭农场都应该根据自身的生产能力和规模,配备合理的家庭劳动力,尤其是在家庭农场成立初期,其规模和生产能力都相对有限,此时应该鼓励家庭内部富余的劳动力外出就业,以免造成资源浪费。随着家庭农场进一步完善与扩张,需要更多劳动力时,再将外出就业的家庭劳动力转移回到家庭农场内部工作。

参考文献:

[1]付飞翔.创新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未来选择:家庭农场[J].农村经济,2013(7):56-60.

[2]张俊峰.发展家庭农场应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国经贸导刊,2013(19):36-38.

[3]徐会苹.加快粮食主产区家庭农场发展的政府行为取向[J].中州学刊,2013(6):41-45.

[4]袁赛男.家庭农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路选择――基于家庭农场与传统小农户、雇工制农场的比较[J].长白学刊,2013(4):92-97.

[5]伍开群.家庭农场的理论分析[J].经济纵横,2013(6):65-69.

[6]高强,刘同山,孔祥智.家庭农场的制度解析:特征、发生机制与效应[J].经济学家,2013(6):48-56.

[7]郭熙保.“三化”同步与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规模化经营[J].社会科学研究,2013(3):14-19.

[8]岳正华,杨建利.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现状和问题及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4):420-424.

[9]Jervell A M. Changing Patterns of Family Farming and Pluriactivity[J].Sociologia Ruralis,1999,39(1):100.

[10]Toulmin C, Gueye B. Is there a Future for Family Farming in West Africa?[J].Ids Bulletin-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5, 36(2):23.

[11]Barbieri C, Valdivia C. Recreation and Agroforestry:Examining New Dimensions of Multifunctionality in Family Farm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0,26(4):465-473.

[12]Jackson-Smith D B. Understanding the Microdynamics of Farm Structural Change:Entry, Exit, and Restructuring Among Wisconsin Family Farmers in the 1980S[J].Rural Sociology,1999,64(1):66-91.

A Study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Operation Efficiency of

Family Farm in ChinaCAI Jian

(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Family farm is an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that the scale and organization are all between small-scale peasant families and employees farms. This study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cost and benefit of them,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family farm, and analyzes the operation efficiency of family farm by the method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tical method.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family farm has the possibility that its efficiency is higher than the small-scale peasant household and employees farms. But now the Chinese family farm has some phenomena of input redundancy and output deficiency. So at the same time of encouraging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farm, the government should eliminate the situation of increasing land and hiring without thinking, and effectively transfer surplus labor force from family farms to outside.

Key words:family farm; formation mechanism; operation efficiency

上一篇:长三角地区FDI\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研究 下一篇:基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土地发展权转让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