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家庭变迁研究

时间:2022-10-14 04:06:25

当代家庭变迁研究

摘 要: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社会制度和社会初级群体,如同人类的细胞一样处于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随社会的变革而变化。家庭变迁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关系在家庭时空内的重构,这种重构必然会给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带来剧烈的冲击,使长期较为稳定的传统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范围、空间、内容和主体发生一系列变化,比如家庭结构的异化和核心化、家庭功能的弱化、家庭关系的简单化等一系列家庭变迁。家庭变迁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家庭本身的稳定,而且也影响着社会的良性运行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家庭变迁研究一直是学术界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家庭变迁;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功能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025-03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已发生了剧烈的变革,这种变革使我们从过去的“马车时代”成功迈入现代的“高铁时代”,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过去占大多数的第一产业已转向第二、三产业,占大多数的农业人口已转向大规模的城镇人口,以传统自然村落为主的居住环境已转向现代新型城镇社区。家庭是一种社会群体,其作为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的建立而产生的亲属间的社会生活组织,是最亲密的群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如同人体的新陈代谢一样,它从来不是静止的。因此,作为人类社会特殊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群体自然也被卷入到这场剧烈的社会变革之中,必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家庭的变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关系在家庭时空内的重构,这种重构又必然使长期较为稳定的传统家庭结构发生异化和核心化、家庭功能弱化和社会化、家庭关系平权化和简单化。

一、家庭变迁的概况

(一)家庭结构的异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共同作用所引发的巨大社会变革以及三十多年“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生育模式,导致我国长期较为稳定的传统家庭结构出现了异化。一方面家庭规模出现小型化和核心化,即农村联合家庭的传统“大家庭”结构过渡到城市核心家庭的现代“小家庭”结构。近年来,尤其是实行城镇化政策以来,人口增速的降低且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家庭数量的上升,使得城市家庭结构小型化更加明显。在传统社会,最初的家庭规模是与生产生活方式有密切联系的。在农村,以人力劳动为主要形式的传统的农业劳动需要家庭人口间的配合,所以农村家庭人口数目较多;以单位为生产方式的城市劳动使劳动者的工作与家庭联系较少,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生产依赖性降低,家庭规模也就相应缩小[1]。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传统观念的弱化,导致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核心家庭增长,大家庭迅速减少。另一方面,同质型家庭结构转向多元型家庭结构。我国学者费孝通曾经把夫妻和子女比作“社会结构中的真正三角”,并认为“父母子三角”的家庭结构是家庭中最基本的要素和成分,是人类社会基本而又普遍的形式,是衡量一个家庭是否完整的标准。如果一对夫妻一旦从这个“三角”中分离,这个“三角”失去了一条边,则这个家庭的完整性便遭到破坏或缺损从而导致家庭结构发生异化和失衡。社会现实生活中由于父母离婚或再婚、一方情感转移所造成的分居或遗弃、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的迁徙或死亡等原因导致很多家庭破裂或缺损,逐渐出现了单亲家庭、继父(母)家庭、隔代家庭等多种变异家庭结构形式[2]。此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的推行和“80、90后”婚育观的变化,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处于较低水平,很多人的生育观从以前在强迫下不得不少生到现在主动少生、晚生,甚至不生,所以逐渐出现了很多丁克家庭、空巢家庭、同性恋家庭。

(二)家庭功能社会化

传统的家庭承担了大部分的功能,除了情感和性生活的满足、生殖、抚育的基本功能外,还承担了经济、政治、文化、伦理、宗教、娱乐等功能。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家庭的功能开始逐渐社会化。传统家庭所承担的经济生产功能逐渐被现代工业生产模式所取代,被局限在以土地生产为主的农业部门、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的家庭生产向现代化的生产模式转换。传统的以家庭生产和分配为主的生产单位逐渐被一个以消费为主的现代家庭所取代,其表现为现代家庭对外部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传统家庭以自给自足为主的生产消费模式几乎已经消失,大多数家庭不得不向市场购买满足生活日益所需的物质产品。但自农民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城镇私有经济的发展,“家庭的生产功能有所恢复”,但这种恢复并不是传统家庭生产功能的简单重复。一是因为具有生产功能的家庭数量有限产值低下,仅占工业总产值的15%左右;二是因为这种生产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归家庭所有的社会化生产,其生产功能的发挥离不开社会的协调和支持[3]。此外,随着幼儿园、学校、电视广播和信息化产业、社会保障事业、社区养老机构的快速发展,传统家庭的教育功能、娱乐功能、赡养功能也逐渐弱化。人口教育和老龄化问题逐渐在法律的层面上得到了保障,有关家庭的规章制度从靠宗族礼法向主要靠国家法律转型。由于家庭成员从外部社会获取资源的手段的多元化,家庭内部相互依赖程度减少,婚外性关系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妇女走出家门为薪金而工作;家庭成员的个人主义和自由日益增强;法律的功能代替了家庭的保护功能等诸多因素,从而导致家庭的传统功能趋于弱化和社会化。

(三)家庭关系简单化

目前,家庭关系变化最明显的表现,是由传统的人身依附或等级隶属关系转向现代的民主、平等关系[4]。家庭自建立起,它就处于一个连续变化的状态,变化状态由其中的多个家庭成员变动所组成。一是父子关系。传统家庭主要以父权和夫权为主要特征,家庭纵向关系是长辈拥有绝对的统治家庭权力,但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农村的所有制和生产方式在社会变革的环境下,家长权力和家庭成员平等观念彼此消长,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威性和主导地位受到挑战,他们不再承担组织家庭全部的生产和生活作用,他们在家庭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下降,父子之间绝对的“命令”和“服从”的关系开始变得松懈,现代社会很多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已经变得越来越民主,甚至很多家长和子女就如同朋友。二是夫妻关系。传统家庭的横向关系是男尊女卑,妇女必须“三从四德”,丈夫和子女就是她们的一切,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全球妇女运动的兴起,妇女从男尊女卑中得到解放,并在经济社会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家庭内部分工的性别差异逐渐缩小,家庭中的夫妻关系日趋平等,夫妻双方对家庭事务能共同作出一致的决定,比如孩子入学、家庭的开支、父母的赡养问题等。总的来说,家庭的人际关系已经从以父子关系为主轴转变为以夫妻关系为主轴,从男尊女卑的夫妻关系转变为日趋平等的半平权模式;家庭纵向关系与横向关系均趋于平等的平权模式。

二、家庭变迁的主要原因

(一)婚恋观的改变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人们与西方的文化接触越来越密切。西方国家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手段等物质文明广泛传于我国的同时,人们也不可避免地被其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影响。尤其是“80、90后”的新一代青年,他们的思想较开放,不愿受家庭的约束,能很快地接受各种新观念,自我意识强烈;注重个人发展,强调个人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现代社会认可的一夫一妻制和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婚恋观,冲击了传统社会一夫多妻制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观;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逐渐缩小,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相当,因此他们很多的价值取向不尽相同。比如有的“80、90后”结婚后,不管男性或女性,他们选择晚生、少生甚至不生的现象并不少见;同时发生非婚同居、婚外恋或婚外性关系的现象也很常见。比起传统社会,现代社会的开放度空前提高,人们的婚姻观、生育观、离婚观尤其是性观念的变化,已成为影响家庭变迁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

社会经济是决定家庭变迁的根本因素。首先,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使家庭规模日趋缩小,导致直系家庭或联合家庭日益减少,核心家庭不断增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使得社会体系中人口流动普遍存在。快速度、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在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结构简单、冲突较少的小家庭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和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其次,现代化、信息化、妇女的经济独立和传统家庭角色的改变及其婚姻价值观的变化,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威性下降,促进了家庭平等、民主关系的建立。第三,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家庭功能社会化。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家庭手工劳动已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都能从社会上得到满足,对家庭的依赖性越来越小[5]。

(三)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

20世纪80年代初期,迫于人口急剧膨胀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我国政府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国家提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的政策,并正式将人口再生产列入国家计划。“一孩政策”以控制生育为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家庭的再生能力,使我国的家庭生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妇女生育水平大大下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降低,从而改变了家庭的人口结构,加速了我国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小型化进程。另外,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在宏观和微观的“双轨制”经济手段的调控下,物价的突飞猛进上涨,导致养育小孩儿的成本过高,很多夫妇选择只生两个小孩或一个孩子,甚至选择不生孩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生变迁。家庭的变迁既是伴随社会的变迁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这种变化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其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关系在家庭时空内的重构,这种重构必然使长期较为稳定的传统家庭结构出现异化和核心化、家庭功能弱化、家庭关系简单化等。引起家庭发生这一系列变迁的原因复杂多样,本文主要从现代社会人们婚恋观的改变、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等3个方面来探讨和分析了社会转型期家庭发生变迁的原因。有关家庭的研究一直以来就是一个让人关注的话题之一。传统家庭在现代社会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也有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原因而被一部分人摈弃,然而不管是否愿意,家庭的变迁趋势已不可阻挡。无论现代社会家庭发展到何种程度,家庭的变化也只是整个社会变革中的一个环节,它的变迁只能是与社会的变革相互适应,不应将其与社会转型孤立起来。

参考文献:

〔1〕周智娟,康祥生.当代中国家庭变革走向[J].求实,2000,(10):30-31.

〔2〕唐斌.转型期的家庭变迁与青少年违法犯罪[J].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3):5-9.

〔3〕胡亮.由传统到现代――中国家庭结构变迁特点及原因分析[J].西北人口,2004,(02):29-31.

〔4〕〔5〕安秀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的变化及其影响[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03):22-23.

上一篇:一株生长在墙缝中的草 下一篇: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潜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