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宝宝还得靠自己

时间:2022-10-14 04:00:19

养宝宝还得靠自己

当初次面对那个柔软娇弱的小肉球,年轻父母往往不知所措,在要科学喂养的急切心情下,带过很多孩子、有经验的月嫂和育儿嫂就成了“依靠”:宝宝哭了,月嫂抱;尿了,月嫂换尿布;饿了,也是在月嫂怀里吃着奶瓶。

月嫂会告诉你,她曾经带过多少个宝宝,是很有经验的。但是,有多少妈妈是在其帮助下实现了成功的母乳喂养呢?

误区一:奶要靠催,才会有

真相:产奶是自然启动,不需要靠外界干预。

许多人请月嫂,是为了能够帮新妈妈按摩“催奶”。其实,产奶是个自然的过程,不需要靠外界干预,开关就是体内的孕激素,即胎盘一离开母体,孕激素就下降,就会开始产奶了。产后三天,妈妈的并不涨满,但有着宝贵的可满足新生儿一切需要的初乳。

在第一个月内,婴儿要和母亲时时刻刻在一起,频繁而不受限制地哺乳,使宝宝从一开始就能获得宝贵的初乳,更能和妈妈进行磨合。婴儿频繁的吸吮频率,直接决定了妈妈的产奶量,吸得越多产得就越多。

误区二:你好好休息,孩子由我来抱

真相:母婴分离越久,婴儿体内不良菌群就越多。

我们常常看到,无论是刚生完住在医院里,还是回家后,经常抱着孩子的人是月嫂。

产妇需要好好休息、恢复身体是对的,然而宝宝将可能会接触到来自另一个陌生人的细菌。当母婴分离时,母亲和婴儿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母亲就不会产生对这个婴儿有益的益生菌,分离时间越长,婴儿体内不良菌群越多,其患病的风险也就越高。

另一方面,月嫂只在宝宝哭的时候才抱给妈妈来喂奶,这会造成两个问题:一,等到婴儿啼哭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早期的饥饿信号,有时过度饥饿的婴儿会表现出不耐烦,继而被误会成宝宝不要吃妈妈的奶,结果就再由月嫂来代替妈妈进行人工喂养;二,如果一直是由月嫂来判断婴儿什么时候吃奶,妈妈就无法了解宝宝,妈妈产生喷乳反射的最佳途径就是得到来自宝宝的信号刺激,如宝宝的手触摸妈妈的、宝宝的气味等等。

误区三:你的软软的就是没奶,加奶粉吧

真相:出生第一天婴儿的胃只有硬币大小,只能容纳6ml的奶水。

一边是宝宝不停地哭,自己的又软软的;一边是月嫂或家人说着泄气话,本来就手足无措,被小人儿折腾得身心俱疲的新妈妈只好“屈服”了。

事实上,早期初乳很少,较软,乳汁流出非常慢,这是给妈妈和宝宝学习的机会,并与新生儿的胃容量相配。出生第一天婴儿的胃只有硬币或玻璃弹珠一样大,只能容纳6ml的乳汁,相当于一小汤匙。初乳很黏稠,就像不粘锅的涂层一样,从宝宝的口腔开始到排泄的都提供了保护。

健康的新生儿出生1~3天,初乳的量完全能满足他的需要。初乳的量非常少,每次哺喂量只有2~10ml,每过一天婴儿都会多吃一点,到第10天,婴儿每次哺喂量也才60ml,那种给刚出生一两天的婴儿喂20ml、30ml甚至更多奶粉的行为,其实对婴儿是不利的。越加奶粉,刺激越少,母乳就越少,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就完全变成人工喂养了。

误区四:晚上我带孩子睡,你好好休息更重要

真相:哪怕每天只添加一次奶粉,也会改变宝宝的胃肠道菌群。

白天晚上不停地喂奶,新妈妈崩溃了,最后由月嫂带着宝宝到另一个房间睡,宝宝晚上要吃奶的时候就喂配方奶或挤出来的母乳。月嫂会告诉你:没事,晚上偶尔吃一次配方奶没问题。

不是没问题,而是问题很严重!

母乳中最珍贵的物质之一是免疫球蛋白(lgA),就是妈妈从生活环境中接触到的病原微生物,进入其体内后产生抗体,因此婴儿由母体摄入的lgA恰好能帮助婴儿免遭细菌、病毒等许多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新生儿刚出生时的胃肠道是无菌的,其胃肠道黏膜交界处的细胞之间是有缝隙的,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才能发育成熟。如果在缝隙未关闭前就给其输入一种外来的蛋白质,容易产生致敏反应。

如果在出生1周内喝了配方奶,不但会破坏宝宝的肠道完整性,而且还会改变肠道的酸碱度,导致婴儿肠道内的菌群失调。因此,哪怕每天只加一次少量的配方奶,也会改变宝宝的胃肠道菌群,这个改变是非常快的。

误区五:睡前加点奶粉喂饱了,宝宝睡得好

真相:这对宝宝的肠胃是额外的负担,也加重了宝宝肾脏等器官的负担。

其实,这不是想让妈妈休息,而是月嫂自己想休息,如此给婴儿带来的危害将是非常大的。

月子里的婴儿通常每两三小时就需吃一次母乳,如果用大量配方奶,让宝宝吃足睡长,这不但对宝宝的肠胃是额外的负担,而且也加重了宝宝肾脏等器官负担。

小婴儿从黑暗的子宫里刚出来,还没有形成白天黑夜的区分,需要频繁吃奶,有些婴儿可能“日夜颠倒”。一般来说,月子里的婴儿每天要吃奶8~12次甚至更多,这些现象都是很正常的。

对新生儿的养育目标难道就是让宝宝安静入睡不哭闹吗?养孩子就是会很麻烦,孩子哭闹是正常的,是好的,宝宝通过频繁的哭闹来刺激,要吸吮,帮助妈妈下奶。而且这种频繁的哭闹体现的是一个宝宝和妈妈爱的过程。旁人如果觉得妈妈累了,把宝宝抱走然后给其喂配方奶,宝宝就会不找妈妈了,这其实是好心做了坏事。

(摘自《健康时报》)

上一篇:乐在“群”中 下一篇:家长不能放纵孩子的五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