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后的“甜蜜”苦恼

时间:2022-10-14 03:08:08

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得以全面发展,其中经贸往来尤为迅速。1992年建交时,两国贸易额只有50多亿美元,而2007年双边贸易总额已达到1599亿美元,15年间增长了差不多30倍!其中,我国对韩出口为561亿美元,进口达到1038亿美元。中国已成为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

韩国对华投资也出现逐年增长甚至出现过热现象。1992年两国建交时,韩国对华投资仅为1亿美元,项目650个,规模不大。而2002年后,韩资企业大量涌入,中国甚至超过美国成为韩国对外最大的投资地区。目前在华韩资企业已达30000家左右,韩资在华发展可谓风光无限。 但是,其“风光”背后也有鲜为人知的“甜蜜”苦恼,并非“万事如意”。我国商务部最近的数据显示,2007年1月。11月,韩国对华投资3168项,同比减少近20%。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社的报告认为,韩国对华投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过去韩国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山东省的出口加工型企业,且95%以上为中小企业,但是自去年以来,韩国国内连连发出“中国经营环境恶化”、“亏本”、“撤离”的声音,曾是“淘金好去处”的中国,似乎突然变成了“投资陷阱”。出现了一些在华韩资企业不断撤资的现象。更有所谓“半夜逃逸”的事件。据统计,截至2007年11月撤资企业已达44家。

消息传出,在韩国引起轩然大波。韩国媒体称擅自撤资事件将给在华韩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带来“灾难”。目前,韩国政府已出面实地调查韩资企业“逃离”中国的情况,两国政府也在谋求解决方案。

人们不能排除韩国媒体的相关报道中有炒作成分,但由投资过热转向撤资也是事实,如何理解这一“怪”现象?

据笔者了解,目前那些倒闭、逃跑、转移的在华韩资企业,大多是皮革、成衣和缝纫、玩具等加工型小企业。这些企业普遍认为在中国经营的难度增加:原材料价格上升、工资持续上涨、节节攀升的土地价格以及招工难等。

仔细分析,更重要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自身。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韩国国内工资成本的快速上升,某些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削弱,部分劳动密集型工业及部分重工业逐渐归入夕阳产业。韩国政府为了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而中国与韩国地域相近,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丰富,自然成为韩国该类产业投资的首选对象。韩国最初的对华投资中大多集中于纺织服装、电器组装、家具及鞋类、皮革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其经营结构比较脆弱。当中国逐渐执行更为严格的环保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这些韩资企业首当其冲。

同时,韩国传统的劳资关系体系在中国也面临新的挑战。目前,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超过30000家,这无疑有助于韩国扩大海外投资以及增加中国劳动者的就业。但是,由于韩国不少企业在中国直接投资运营时,也带来母国的法律、文化及心理特征,同时还受母公司原有劳资关系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影响,经常导致劳资冲突,从而直接影响到劳动成本、生产率和最终利润。因此,如何处理好劳资关系,是中国政府和工会以及韩国企业管理者三方在未来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尽管一些在华韩资,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出现撤资现象,但那些在技术和管理经验上占有优势的韩国企业特别是中大型企业,由于中国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环保标准以及日益提高的购买力,反而能大展拳脚,继续在中国扩建工厂,开拓市场。

从中国目前陆续颁布的利用外资的法规和政策来看,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这说明利用外资由量向质转变的大方向不会变。这种环境的变化要求外资企业要主动适应中国市场,减少对劳动力成本的依赖。这也是对包括韩国在内的外资企业的一种考验。

若想进一步改善韩资企业在华投资成效,并将韩国对华投资推向新的阶段,韩方就必须在投资方向、投资规模、投资地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战略调整。

上一篇:次贷危机的“性质” 下一篇:持久通货膨胀已经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