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导优于防控

时间:2022-10-14 02:27:33

【摘要】最近的经济指标显示,我国的实体经济已走出衰退,呈现复苏迹象。与此同时,为刺激经济增长而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所导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也开始显露。本文从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结构性特点着手,随后分析了它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着重阐明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它的结构实质入手,而非仅仅关注总量速度,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出疏导优于防控的结论。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结构性特征;防控

引言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通过各种渠道向世界注入了大量的美元流动性,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也纷纷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为全球流动性过剩埋下了伏笔。虽然在短期内,由于金融机构去杠杆化进程引起的信贷紧缩暂时消化吸收了新投放的流动性,全球流动性并没有出现过剩,反而呈现短缺状态,但长远来看,全球经济根本不能支撑如此庞大的流动性,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不可避免,目前已经在一些经济体中显露。近期内,以色列、澳大利亚、挪威、日本央行已先后宣布加息,印度央行也上调法定流动性比率,发出了紧缩信号,这仅仅是一个开端。可以看出,目前我们主要是从流动性过剩的总量速度上处置这一问题。事实上,单纯的总量控制并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有效疏导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

一、流动性过剩的结构性特征

分析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相比于从总量的角度进行考查,分析它的结构性特点其实更具研究价值,它更能直接实际地反映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些实质问题。具体而言,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流动性相对过剩,部分微观主体的流动性相对紧缺

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企业都能分一杯羹。我国的基础货币投放主要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来完成,商业银行嫌贫爱富,再加之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而这些中小企业又恰恰是最需要得到政策扶持的对象,它们所创造的利润固然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比,但它们在创造就业上所做的贡献却也不可小视。

2.流动性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实体经济内部之间分配不均

第一,金融层面流动性相对过剩,实体经济流动性相对紧缺。金融危机爆发后,出口受阻导致实体经济受损,进而导致投资放缓,整个实体经济对流动性的需求减少。新增的流动性通过各种渠道流向资本市场,推高了资产价格,造就了金融层面流动性相对过剩和实体经济流动性相对不足的局面。第二,在实体经济层面存在流动性分配不均衡的现象。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并不包括投机性强的房地产业,而是将民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上了日程。但是,房市在经历短暂的下跌后,在今年年初就出现了强势上涨,表现出了超强的“吸金”能力,而其他公共事业部门、民生领域并没有因为政策的扶植而吸纳更多的流动性。

3.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原因并不完全一致

我国的东部、西部皆存在流动性过剩,但形成机理不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发达的资本市场使得资金有了新的集结地,较低的银行存贷比例、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都显示流动性过剩的压力确实存在。西部地区的流动性过剩则是由于投资环境不佳、银行体系内的信贷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的,它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孙立坚将流动性过剩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基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不断改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还在延续的环境中发生的流动性过剩,他称之为流动性繁荣,另一种是欧美和其他国家所经历的在实体经济出现低迷、资本投资回报率下降的状态下发生的流动性过剩。同是过剩,但两者之间的机理却有着本质的差异。这种分类,也适合于国内的东西部地区。

二、流动性过剩带来的不良后果

就如轻微的通货膨胀能够刺激经济增长一样,适度的流动性过剩可以产生货币幻觉,同样能够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但是,一旦超过这个度,它必将带来各种不良后果。

1.流动性过剩加剧宏观经济内部失衡

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外需急剧减少,表现为贸易盈余的外部经济失衡客观上得到缓解,但由于投资、消费导致的内部失衡却借助于流动性过剩的力量反而有了加剧的迹象。目前,全球经济处于低谷,刺激经济复苏是全球共识。而我国实体经济的复苏又主要依靠投资、消费拉动,因此在这一阶段,居民是被鼓励消费的,企业是被鼓励投资的,而且在流动性过剩现象刺激下,投资、消费增长将更为迅猛。但是,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国际经验都告诉我们,高消费、高投资比例是不可持续的,它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一种做法。这种做法的现实意义是带领实体经济走向复苏,但从长远看,它正在孕育着下一轮的新的危机。进一步分析,在任何情况下,国有企业、大型企业都是商业银行发放信贷的主要对象。在流动性过剩的格局大背景下,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现象或许能够得到轻微缓和,但一旦信用紧缩,最先收紧的也是这一部分,中小企业并未因为流动性的过剩而迎来发展的春天,它们解决也只是眼前融资难问题。融资受到限制,中小企业发展受困,最先影响的是居民收入,进而传导到居民消费,最终影响投资,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内部失衡。

2.流动性过剩导致楼市、股市等资产价格大幅上扬

在实体经济缓慢复苏、缺乏投资机会的情况下,将手中剩余的流动性投向投机性强的股市、楼市成为众多投资者的不二选择。这一选择的后果就是股市、楼市涌入了大量的流动性,资产价格被迅速放大。放大的资产价格又吸引着更多的流动性渗入,进一步推高资产的价格。庆幸的是,这种情况发生在实体经济复苏、经济基本面不断改善的背景下,在众多利好消息的刺激下,股市、楼市仍能高歌猛进,但一旦出现经济下滑或银根紧缩现象,股市、楼市能否继续这一神话是个未知数。

3.流动性过剩将使区域经济产生“马太效应”

东部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投资环境、地理位置、配套设施都优于中部、西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资本追逐利润,过剩的流动性向东部地区聚集,这也无可厚非。事实上,过剩的流动性并非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它为之前的经济复苏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也为股市扩容、建立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带来了机遇。处理得当,东部地区的资本市场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换而言之,发生在东部地区的流动性过剩是一柄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而西部银行系统内部的流动过剩则是由于投资环境恶劣、缺乏投资机会造成的,它纯粹属于资本的浪费,不能带来任何利益。

三、对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政策建议:疏导优于防控

流动性过剩的结构性特征告诉我们,单纯的控制流动性总量速度是远远不够的,它只会引起总量的缩减。缩减的后果不可预测,但往往与政策制定的初始目标不一致,甚至出现背离。例如,原本指向房市、股市过热的银根紧缩或许会加剧中小企业的贷款难现状,而不会波及股市、楼市,但旨在刺激实体经济复苏的流动性投放却或许会加剧股市、楼市泡沫。因此,单一的防控是行不通的,疏导才是应对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关键。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各种不良后果则给我们该如何疏导提供了抓手。

1.将过剩的流动性用于辅助中小企业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中最具生机活力的一部分。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对产品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活跃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解决好资金来源问题。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力度扶持创业板市场和若干场外交易市场,让创新型、成长型企业获得投融资便利,同时放宽对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企业年金等的资金运用渠道限制,允许将部分资金用于创业投资。另一方面,要疏通间接融资的渠道。相比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往往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获得贷款。通过开发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信贷的新产品,商业银行既能为自身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又能解决中小企业资金来源问题。

2.将过剩的流动性导向民生领域

农业于农村是民生工程关注的重点。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是其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它们不能单一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农村的经济发展。其次,要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改革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农村金融组织和产品创新改变资金外流的结构性问题,以此搞活农村经济。再次,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支出。这部分所消耗掉的流动性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为刺激农民进一步消费提供了物质支撑载体,对刺激居民消费的现状具有现实意义。

3.将过剩的流动性用于优化西部投资环境

东部与西部地区在流动性过剩形成机理的不同,使得政府应实施差异性金融政策。对于东部地区,政府的工作在于如何利用现今充裕的流动性实现股市扩容、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而西部地区政府所需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好银行系统内部的流动性,优化投资环境。其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首先,基础设施薄弱是造成投资环境不佳的主要因素,也进一步构成了制约西部经济增长的瓶颈因素。其次,在自身流动性无法满足投资需求时,流动性过剩的格局会降低其融资成本,增强其盈利空间。

参考文献

[1]盛杨怿.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结构性特点及其成因[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2]张锐.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纵横剖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

[3]张亦春,刘猛.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4]孙立坚.流动性繁荣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经济观察报,2007-01-28.

[5]袁宜.流动性短缺将持续到明年下半年[J].新财富,2008.

作者简介:彭磊(1984―),男,湖南浏阳人,南京政治学院20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经济改革。

上一篇:新会计准则实施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下一篇:浅谈企业年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