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为何出于“蓝”

时间:2022-10-14 02:04:20

哇,精灵豆现在比我都厉害了,真是青出于蓝呀!

你用词不当!你既不是我的老师,又不是我的长辈,怎能用“青出于蓝”呢?

我夸奖你比我厉害了,你还不乐意?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那是因为“青出于蓝”是指学生胜过老师,后辈胜过前辈。原来是这样啊!只是,我还有一个疑问,这“青”怎么会出自于“蓝”呢?有科学依据吗?不知道了吧,成语中一样藏着科学。

“青出于蓝”之由来

“青出于蓝”出自《荀子·劝学》中的语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里的青,指草的青颜色,蓝是指蓝草。古时“青”色的颜料就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而且提取出来的颜色比蓝草更深,所以“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如果这只是从青颜色的由来在讲述“青出于蓝”,那我们还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明“青”的确出自于“蓝”。

拿出你的颜料来,无论水彩笔、蜡笔还是水粉,都可以。

现在动手在白纸上用蓝色画出一个实心圆,然后用黄色在蓝色圆旁边也画出一个实心圆,只是黄色圆必须与蓝色圆有相叠加的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奇迹出现

真是奇妙!蓝色圆被黄色圆叠加以后,居然像变魔术一样“变”出了绿色。

原来如此

这下你该相信成语中也包含着科学知识了吧!其实各种缤纷的色彩都是利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调出来的,所以这三种颜色也叫“色料三原色”。除了色料,光线也有三原色,但它们不是红、黄、蓝,而是红、绿、蓝。这三种色彩的光线叠加起来,就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新色彩,所以红、绿、蓝三色光也被称为“色光三原色”。

光色小游戏

你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来玩“色光三原色”的游戏。很简单,只要准备一张白纸(家里有白墙更好)、三只手电筒,并在三只手电筒上分别蒙上红色、绿色和蓝色的透明塑料,就可以打开电筒,对着白墙或白纸开始你们的光色组合游戏啦。看看哪些颜色能组合出白色、黄色、洋红色等。

颜色是怎么产生的

天是蓝色的,草是绿色的,柠檬是黄色的,葡萄是紫色的……可是,如果我们把这些东西放到一间密不透光的房间里,你会发现——眼前一片漆黑,什么颜色都没有了。

300多年前,人们认为颜色是存在于人体内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让人看到各种颜色。直到科学家牛顿提出“光即颜色”的发现以后,人们才扭转了对颜色的错误认识。原来发光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发的光内所含不同波长单色光的比例决定的,而不发光物体的颜色主要取决于它对外来照射光的吸收和反射。

知道了颜色的原理,你一定也在好奇,我们的眼睛是怎么分辨色彩的呢?

眼睛的“三原色学说”

我们之所以能感知色彩,是由于我们视网膜的构造。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和英国医生托马斯·杨提出一个理论:我们的视网膜上分布有不同的视锥细胞,因此我们才能感受到色彩。有趣的是,我们的视网膜上有与“色料三原色”和“色光三原色”同样数量的三种视锥细胞,更巧合的是,我们的视锥细胞对色光的三原色——绿色、红色和蓝色特别敏感。这就是关于我们眼睛的“三原色学说”。

这么说来,我们的眼睛也和“色光三原色”一样,通过调配来识别更多的色彩?

没错!通过验证,科学家发现,当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时,它不仅仅只是刺激这三种视锥细胞中的一种,而是同时刺激两种或者三种,然后就会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一种调和色彩。比如当红光和绿光彼此交织着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带有绿色的红色光斑,而是一块黄色光斑。是不是有些难于理解,那咱们再来玩一个游戏。

彩色陀螺

我们先制作一个陀螺,或者在玩具店买一个可以自由涂色的陀螺。

然后将陀螺上表面的圆,平分成两块,各涂上红色、绿色。现在快速旋转陀螺,你会看到了一只什么颜色的陀螺呢?

没错!就是黄色。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跟不上陀螺平面上的色彩转换速度,所以只能将这两个色彩进行调和。

如果将陀螺上表面分成三块,分别涂上红色、绿色和蓝色,让陀螺旋转起来,你又会看到一只什么颜色的陀螺呢?

嘘!答案保密!你还是自己动手去解答吧!

你知道吗

正因为我们的视网膜中有了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才使我们能感知不同的色彩。同理可推,如果我们的视锥细胞出现了缺失,眼睛识别色彩的功能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根据此原理,我们就明白色盲是怎么回事了。色盲患者大多数都是先天遗传的,他们也许一样具有三种视锥细胞,但其中一种或几种视锥细胞有缺陷,比如对红色敏感的视锥细胞有缺陷,就无法感觉到所有红光部分,这样在辨别色彩时就会受到限制。如果三种视锥细胞都有缺陷,他们就无法感知色彩,只能依据明暗来感知世界。色盲患者中,最为常见的是红一绿色盲。

上一篇:千锤百炼上餐桌 下一篇:在学生心中点亮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