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PISA2012测评数据看我国教育

时间:2022-10-14 01:04:10

从PISA2012测评数据看我国教育

在PISA测试中既能看到自身的成绩,也发现了诸多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与教育强国的今天,我国教育需要下断寻找新的参照系束衡量自身的位置。

继2009年后上海学生再次吸引了全球目光,在PISA2012中又获数学、阅读、科学三项第一的成绩。对于这一成绩,我们需要有一个客观深入的分析,从数据背后挖掘一些有利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因素,在大数据基础上进行教育决策。在此,主要进行三点解读:数学标准的执行、文化价值的影响、教育政策的引领。

一、数学标准的执行

要研究上海学生为什么在PISA2009与PISA2012成绩两次夺冠,必须研究课程标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考虑到PISA2012以数学为主要测评领域,在此以《数学课程标准》的执行进行分析。参加PISA2012的学生来自65个国家(地区),依据的是不尽相同的数学学习目标与标准,学习的是不尽相同的数学内容,经历的是不尽相同的数学学习过程,各自导向与评价也不完全相同,PISA测试是用同一把标尺对这些不尽相同的学习者进行测评,其结果在数学领域,主要反映的是其教学目标、导向、标准、内容、经历与评价的不同影响。现主要从内容维度、过程与情景维度、情感与态度维度进行解读。

(一)内容维度

上海学生在“空间和图形”这一领域领先最多,平均为649分,高水平学生的人数占总体的66.7%。在中国的数学课程标准中,与其他国家相比在几何,特别是平面几何方面要求最高,系统性最强,PISA测试的结果领先也最多。在“变化和关系”领域,平均分为624分,高水平学生人数占比为58.0%。这是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的内容,要求也很高,相比其他国家的标准,深度与广度相差没有“空间和图形”部分那么大。PISA测试结果表明,领先幅度减少了。在“数量”领域,我国的课程标准与国际相比,要求不高。“不确定性和数据”包括概率、统计现象和关系,是近年来才逐步予以重视的。我国的课程标准与国际相比,只是基本持平。这表明,内容领域的测试结果与我国课程标准在内容领域各分量上的要求高低,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

(二)过程与情景维度

PISA测试对问题解决过程从数学的表述、运用和阐释三个阶段进行研究。而在中国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对问题解决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4)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中国的课程标准,对数学表述与应用的要求明确且具体,并有一系列的落实举措,而对阐释能力仅是提及而已,在标准实施环节,也未作更多的要求,反映到PISA测试结果,表达与运用能力分别为624分与613分,而阐释能力仅579分。

(三)情感与态度维度

PISA测试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特别研究了数学学习的动机和信念等方面。中国的课程标准,特别在数学学目标中,列入了情感与态度的要求。在PISA测试结果中,上海学生的学习坚持性,显著优于OECD平均水平,指数均值为0.25。在“内部动机”(即学习兴趣)一项上,上海学生指数平均值达0.43,显著高于OECD平均水平,在主要反映学习信心的数学自我效能感方面,指数值达0.94,比OECD平均高出1个标准差。

以上简述说明,上海学生PISA数学测试的好成绩,与中国对数学教学的科目设计、课程标准与教学实施,特别是与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有着高度的相关性,这是上海学生“高表现”的一个原因。PISA测评得到的28.2小时的周授课时间,世界最长的13.8小时每周的作业时间,对上海学生的“高表现”究竟起多少作用,没有证据支撑高学业负担是学生“高表现”的唯一或主要原因的论点,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后作出回答。

二、文化价值的影响

教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对PISA2012、2009上海学生成绩的影响,既包括我国传统教育文化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也包括上海本土文化的价值影响。这里主要从高期望值、学习环境、认知激发、师生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高期望值

OECD的报告显示,上海每年的教学计划时间为793小时,在65个参与国家(地区)中处于中等水平;平均每周校内上课时间为28.2小时,排名第九;平均作业时间为每周13.8小时,排名第一,多于每周11小时的合理作业时间,这些与学校对学生表现的高期望值有关。PISA结果还显示,上海学生平均每人参加私人家教时间为每周1-2小时,长于其他国家(地区),这也与家庭对学生的学业发展的高期望值有关。一项调查表明,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76.4%的小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90分以上,较高的期望值,导致大多数学生将提升考试成绩作为学习动力,增加学习时间。除了学校、家庭对学生的高期望值之外,学生对自身的期望值也很高,在测试中当问到学生对“我数学考试的成绩或等级很高”一项时,上海学生的回答仅有34.1%认同,OECD平均的比例为58.9%。正因为学校、家庭对学生与学生对自我成长的高期望值,使得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值也大为提升。在上海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方面,对学校学习结果的态度指数以及对学校学习活动指数分别为-0.32、-0.30,显著低于OECD的平均指数。他们在“学校教会我工作中用得上的东西”这一项的认可比例仅为75.3%,而OECD平均为87.1%。PISA测试数据与社会对学校的高期望值互为因果。

(二)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包括学校学习环境和家庭学习环境。其中学校学习环境主要包括纪律风气和课堂教学风气,PISA2012显示上海学生的数学课纪律风气指数均值为0.57,显著高于各国平均水平。大多数上海学生(85%)“没有或几乎没有”感到有吵闹声和捣乱等。这与我国教育文化中向来重视严于律己教育,注重行为规范教育有着紧密联系。在家庭环境方面,上海学生ESCS(综合父母的最高职业地位、父母最高学历和家庭拥有物三个指数得到)对接触正式数学指数的解释率为7.9%,与OECD平均(8.7%)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学习机会均等程度相当。与此同时,学生家庭背景相对较好的学生在参加校外辅导班的时间与教师布置回家作业时间相对较多,上海学生ESCS对回家作业时间和参加校外机构有偿补课的时间差异解释率为6.6%和4.8%,都显著高于OECD平均水平(2.2%和0.6%),说明家庭背景对学生在家学习环境与校外学习环境的营造上有很大影响,与上海家庭重视教育的文化氛围有关。

(三)认知激发

认知激发,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数学认知激发以及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坚持性上。在教师对学生认知的激发程度指标中,上海学生平均值为0.40,显著高于OECD的平均水平,表明上海15岁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整体评价较高,尤其在帮助学生“从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和“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方面表现优异。在学生数学学习坚持性方面,72.7%的学生表示认同“对自己开始做的事,我会始终饶有兴趣”,而OECD平均值仅为48.9%。上海的学生在学习的坚持性上显著优于OECD的平均水平,指数均值为0.25;在数学学习动机上,内部动机显著高于OECD平均水平。从文化层面可以解释这些数据:一是数学作为我国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在考试评价中所占的分量较重,学生将提升考试成绩作为重要动力,必然重视程度高,自我要求高。二是高期望值与学校的考核评价压力转移到教师身上,导致学校校长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在PISA测量有关上海校长的问卷中,校长对数学教师水平的评价几乎是各国之中最低的),这些是促进学生认知激发的重要因素。

(四)师生关系

PISA2012显示上海学生的师生关系指数均值为0.46,显著高于各国平均水平,而且上海学生的师生关系指数与学生的数学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与我国教育文化传统中对教师的定位紧密相关,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是教师“师德”考评的重要依据。当然,从测试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在师生关系上应注意的问题,学生对“我的大多数老师都认真倾听我要说的话”表示同意的比例相对较低(80.7%)。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教师的权威有关,中国的教师比较看重自己的威严,导致师生之间沟通上缺乏对等性,在形成更为民主的师生关系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

以上分析表明,在高期望值方面,文化影响既是PISA测试“高表现”的部分原因,也提示我们进一步反思与改进的方向。

三、教育政策的引领

在整个国家关注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大背景下,上海市既注重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又注重为一批学有余力学生创设良好成长环境的教育政策导引,形成了一系列良好的支撑体系,促进了上海学生在PISA2012中的表现。

(一)教育政策与校际均衡

上海参加PISA测评的15岁学生分布在初中、高中两个阶段。调查显示,在数学成绩的校间均衡上,初中阶段数学成绩校际差异占29%,高中阶段数学成绩校间差异占58%,而OECD平均为37%;在学习机会的校间均衡上,上海初中学习机会校间差异占11%,上海高中阶段学习机会校间差异占29%,而OECD平均为20%。上述数据均表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成绩及学习机会的均衡程度高于OECD平均,而高中教育阶段均衡程度则低于OECD平均。在这一数据背后,显现了上海市基础教育的政策引领轨迹。在义务教育阶段,上海推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而高中阶段大力推进多样化发展政策,校际差异相对明显。

从义务教育而言,上海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目前,上海的义务教育已经基本越过了外延式条件均衡(即办学基本条件的标准化),迈进注重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关注学生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内涵发展阶段。在高中教育阶段,校际差异非常明显的两个主要原因在于示范校与普通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以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不均衡(测试对象中也包含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同龄学生)。PISA2012的测试结果与上海的教育对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不同政策导向呈现高度相关。高中阶段学校发展的不均衡究竟利弊如何,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与讨论。

(二)教育政策与教育公平

PISA用ESCS与学生数学成绩的关系来衡量教育结果的公平,上海学生的ESCS平均值为-0.36,OECD均值为O,而上海大约有60%的学生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低于OECD各国平均水平。上海ESCS最低1/4的学生数学平均成绩却达到了562,比OECD平均高出了110分。2012年,上海已对53.8万在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现了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免费义务教育。上海还逐步建立了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国家资助体系,力求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级各类教育的家庭困难学生都能获得资助。这一测试结果显示,上海教育政策关注到了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较好地做到机会均等,促进了教育公平。

(三)教育政策与资源配置

教育政策引领下的资源配置对PISA测试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人力资源配置;二是设施设备等物力资源的配置。在人力资源方面,上海学生ESCS对学校生师比和本科学历教师比例差异的解释率分别为2.5%和2.3%,与OECD平均水平(1.7%和1.9%)没有显著差异。这与上海教育政策非常注重对教师的培养、流动与在职培训有关。上海教育以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如对教师采取多元化的在职培训,包括名校长、名师后备人选培养工程,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计划等),带动了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在学校教育设施方面,PISA测试未涉及,但这是保证教育均衡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海的教育政策也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四)教育政策与质量保障

PISA2012新出现的教育管理方面的问卷题目中,有9个问题是有关学校所采取的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措施的。测试结果显示,上海学生中在具备各项措施的学校就读的学生比例在86.2%至100%之间,均显著高于OECD各国平均水平。并且,所有学校都报告说他们具有“关于学校课程计划和教学目标的明文规定”和进行“内部评估/自我评估”,分别比OECD各国平均水平高13.8和12.9个百分点。这表明上海采取的保障学校办学质量的积极措施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推进了学校课程的领导力与执行力。2009年,上海市教委制定了《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并在大量基地学校开展“以校为本教学研修”项目,促进了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执行力。2010年后上海市教委实施了“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重点研究一批教育质量一般甚至较低的中小学如何走向优质的轨迹。2011年制定《上海市中小学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引领学校发展分类落实。

政策落实的效果在PISA测试中鲜明地表现出来。当然,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往往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可能忽视或造成另一个方面的困惑,如高中阶段的多样化发展而造成普通校与职业校、示范校与普通校的不均衡,对此如何面对,应当加以认真思考与研究。

总而言之,在PISA测试中既能看到自身的成绩,也发现了诸多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与教育强国的今天,我国教育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参照系来衡量自身的位置。我们应冷静地客观分析,不能自我陶醉,也不能看低自己,要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去发扬自身优势,不断吸收来自国际比较中的新养料,促进教育的改革与突破。

作者系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

上一篇:由PISA热引发对考试文化的冷思考 下一篇:创设适合每个学生的作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