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达到沸点温度已发生分解的物质其沸点的测定

时间:2022-10-14 12:58:26

未达到沸点温度已发生分解的物质其沸点的测定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10-0071-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由于构成有机化合物的原子之间多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共价键具有饱和性、方向性并且键能较低的特点,决定了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不稳定,在较低的温度下就会发生分解。在教学中,就曾遇到一些在其沸点温度之前就已经发生分解的有机化合物(见下表)。既然这些化合物在其沸点前就已经分解不存在了,那么,它们的沸点又是如何测出来的呢?下面就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液体的沸点是指液体发生沸腾时的温度,即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气化的温度。通常我们所说液体的沸点,特指外界压力(物理上称为压强)为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液体的沸腾温度。化学热力学研究表明:液体的沸腾温度与外界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关系式可通过如下推导得出:

一些不稳定有机化合物的沸点

一定温度(T/K)时,将某一纯液体B(l)置于一真空密闭容器中,当液体蒸发达到液―气两相平衡时(此时系统的温度为T, 压力为p),液―气两相的摩尔吉布斯函数分别为:Gm(l)和Gm(g)。若将系统的温度再增加,则系统的压力增加,液―气两相的摩尔吉布斯函数分别增加了dGm(l)和dGm(g),此时系统会在新的条件下, 重新建立液―气两相平衡,其过程如图:

T,PB(l)B(g)

Gm(l) Gm(g)

dGm(l)dGm(g)

B(l)B(g)

T+dT,p+dp Gm(l)+dGm(l)Gm(g)+dGm(g)

因温度和压力在T、p时和在T+dT、p+dp时,液―气两相均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吉布斯函数判据必然有:

在T、p时Gm(l)=Gm(g)

在T+dT、p+dp时Gm(l)+dGm(l)=Gm(g)=dGm(g)

联立以上两式可以得出dGm(l)=dGm(g)

将热力学基本方程dG=-SdT+Vdp分别应用于液、气两相有:

dGm(l)=-Sm(l)dT+Vm(l)dp

dGm(g)=-Sm(g)dT+Vm(g)dp

因dGm(l)=dGm(g)

故 -Sm(l)dT+Vm(l)dp=-Sm(g)dT+Vm(g)dp

移项 [Sm(g)-Sm(l)]dT=[Vm(g)-Vm(l)]dp

整理可得 dT/dp=[Sm(g)-Sm(l)]/[Vm(g)-Vm(l)]

=Δl gSm/Δl gVm (1)

式中Δl gSm,Δl gVm、分别为在同样的平衡温度、压力下气相与液相的摩尔熵差和摩尔体积差。

由于,上述气―液两相间的转化均是在两相的平衡温度和压力下进行的,故为可逆相变。所以,相变热为可逆热等于气相与液相的摩尔焓差。因此有:

Δl gSm=Qr/T=Δl gHm /T=ΔvapHm /T

式中,ΔvapHm 为液体B的摩尔蒸发焓。

在通常的温度(远低于临界温度)时,饱和蒸气的摩尔体积远远Vm(g)大于液体的摩尔体积Vm(l),故Δl gVm=Vm(g)-Vm(l)≈Vm(g)。

又因为在通常的温度、压力时,所有真实气体均可视为理想气体即遵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因而有Vm(g)=RT/p,代入(1)式可得:

dP/dT=Δl gSm /Δl gVm=ΔvapHm・p/RT2 (2)

式中p1、p2分别为液体B在温度为T1、T2时的饱和蒸气压,R为摩尔气体常数,其值为R=8.314J・mol・K-1。若在此温度区间内将液体B的摩尔蒸发焓ΔvapHm视为常数,定积分得:

同理,若将(2)是进行不定积分得:

lnP=-ΔvapHm/RT +C(4)

这就是著名的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Clausius―Clapeyron)。(3)为定积分式,(4)为不定积分式。

在已知某液体的摩尔蒸发焓和某温度的饱和蒸气压时,就可利用(3)式求该液体的沸点即液体饱和蒸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100kPa)时,液体的温度。

若不知液体的摩尔蒸发焓时,通常是通过测定液体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2], 然后利用(4)式以lnp- 作图,可得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为-ΔvapHm/R, 通过求直线的斜率进而求出该液体的摩尔蒸发焓ΔvapHm。

对于未达到沸点温度就发生分解的液体, 其沸点的测定通常是先测定其在不同温度时的饱和蒸气压,再利用上述方法求出该液体的摩尔蒸发焓,最后将任意温度T1下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数据p1(p/Pa)代入(3)式,求出p2=100kPa时液体的温度T2(T)即为该液体的沸点。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编.简明化学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248-269.

[2]东北师范大学等编.物理化学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44-47.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对高考全国理综卷(I)化学试题的困惑 下一篇:抓准色变 突破电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