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交通事故伤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时间:2022-10-14 12:53:56

大批交通事故伤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3-0411-02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突发重大交通事故不断增多,院前急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除了要反映“急”的特点外,更重要的是在伤员受伤现场及转送途中实施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低伤残、减少死亡,为进一步院内抢救争取时间。现将我院急救中心在2001年1月~2003年10月对15起重大交通事故的213例伤员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13例中,男148例,女65例,年龄11~67岁,平均39岁。最多一次伤员达31例,成年男性为高发人群。以腹部脏器伤为主59例,占27.70%;头部受伤55例,占25.82%;四肢伤42例,占19.72%;胸部伤23例,占10.80%;脊柱伤10例,占4.69%,软组织损伤24例,占11.27%。经过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处理后收到较好的效果,抢救成功率达95.77%。

2 院前急救护理具体措施

2.1 现场急救与护理

2.1.1 快速反应:“120”值班员在接到重大交通事故呼救电话后,应迅速判断需要急救的地点、事件、人数、伤情等。出诊人员应根据伤情带齐急需的急救器材、药品,随同医生迅速赶往现场。到达现场后,应首先进行现场宏观检查,排除危险因素,帮助伤员脱离危险环境,并通过通讯设施向急诊科或院领导报告伤员人数和伤情,听取指导或组织增援,使各相关科室做好接收伤员的准备。

2.1.2 评估病人伤情及检伤分类: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按照A(Airway 呼吸道)、B (Breathe 呼吸动度、频率)、C(Circulation 脉率、血压、末梢循环)、D(Directe 神经系统)、E(Extremity 肢体活动,有无畸形) 法则作出伤情的初步判断,要求1~2分钟内完成。通过检查,一般将伤员分为三类:(1)轻度:神志清醒,对检查能够配合并反应灵敏;(2)中重度:有轻度意识障碍,对检查有反应但不灵敏;(3)重度:意识丧失,对检查完全无反应,随时有生命危险,多为中重度昏迷病人。检伤分类后,给伤员放置伤情识别卡,置于伤员的左胸部或其他明显部位,以便于后续抢救中分清救治顺序。红、黄、蓝卡分别表示重度、中重度、轻度。心跳呼吸停止者经心肺复苏未成功后放置黑卡。同时准备急救药品、器材,遵循“先复苏后固定、先止血后包扎、先重伤后轻伤、先救治后运送”的原则,配合医生进行急救系列护理工作。

2.1.3 保持呼吸道通畅,解除窒息:在一般情况下,脑组织只能耐受5~6分钟的完全低氧,超过这个时限,脑组织将可能受到永久性损害,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及早解除窒息是现场急救的首要任务[1]。颅脑损伤或多发伤休克等病人可因舌后坠、血液或痰液或泥沙等阻塞呼吸道引起肺通气不足,导致低氧血症。此类病人在抢救过程中保持呼吸道通畅非常重要。意识丧失者首先开放气道,可采用仰头抬颏法或托颌法,对有呼吸道阻塞以致窒息者,应迅速清除呼吸道异物,取出假牙、血块,及时用吸引器吸引口鼻腔分泌物,舌后坠者常规用舌钳或放置口咽通气管,并应用鼻导管充分给氧,氧流量4~6 L/min。必要时行环甲膜穿刺或气管插管,如无自主呼吸和心跳,可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面罩球囊辅助加压给氧。

2.1.4 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休克是造成创伤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早期快速足量扩容是纠正休克的关键。对有效循环血量严重不足者,采用18~20号静脉留置针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逆转休克过程。为避免输入液体在进入心脏前自伤处流失,下肢或腹、盆腔损伤应选用上肢或颈部的静脉进行穿刺输液,上肢或头胸部的损伤应选用下肢静脉。本组病例中大出血伴休克病人收缩压在60 mmHg以下者,即给予晶体液扩容,在第一个30分钟内输入液体3 000 ml。颅脑损伤有颅内压增高症状者,给予静滴20%甘露醇、地塞米松等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组织供血,为进入急诊科进一步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2.1.5妥善处理伤口和伤肢固定:控制明显的外出血是减少现场死亡的最重要的措施[2]。加压止血是最有效的紧急止血法,对于一般开放性伤口应压住出血伤口近心端的主要血管,然后在伤口处用无菌纱布加压包扎,并将伤肢抬高,以控制出血。但对四肢大血管破裂出血应用止血带,使用时应注意:(1)使用止血带前应将伤肢抬高,尽量使静脉血回流。(2)按病人年龄、伤肢部位选择适宜型号止血带。(3)上止血带部位要准确,应扎在伤口近心端,前臂和小腿不宜使用,因两骨之间有动脉走行,止血效果差;上臂扎止血带时不可扎在下1/3处,以防损伤桡神经。(4)压力适宜,以达到远端动脉搏动消失,上肢为0.04~0.06 mPa,下肢为0.06~0.08 mPa。(5)记录上带时间,防止因绷扎过久导致肢体缺血坏死和神经损伤。做到每小时放松1次,每次5~10分钟。松解止血带时应压住出血伤口以防大出血导致休克。四肢骨折病人应用夹板妥善固定伤肢,以免搬动加重骨折部软组织挫伤及出血,开放性骨折病人不可将骨折端送回伤口内,以免加重损伤及污染伤口深部,疼痛剧烈者可给予止痛处理。脊柱损伤的病人应平卧硬板上,平抬搬运,颈椎损伤者可使用颈托,头部制动,以避免加重损伤。开放性气胸,立即用无菌棉垫密封胸壁伤口,再用绷带包扎固定,变开放性为闭合性,以待回院进一步处理。

2.2 转运途中护理:病人经现场有效的初步急救后,必须尽快按先重后轻的顺序将其安全地运回急诊科进一步救治。重度伤员用复苏型救护车, 中重度伤员用普通救护车, 轻度伤员则动用民用车辆运送,做好途中监护。

2.2.1 严密观察病情:密切注意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肢体温度、面色和伤口出血等情况,中重度伤员应充分利用车上设施行心电监护,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配合医生紧急处理。

2.2.2 根据不同的伤情采取合适的卧位:一般创伤病人取仰卧位,颅脑伤者应取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以防舌后坠或分泌物阻塞呼吸道,胸部伤者取半卧位或伤侧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休克者取中凹位(头和下肢各抬高标准20度)。对脊柱损伤和骨盆骨折的病人给予平卧硬板上。

2.2.3 保持各管道通畅:护送带有输液管、气管插管及鼻导管的伤员,必须保证这些管道的通畅,防止坠入、脱出、移位、扭曲、受压和阻塞,并及时添加静脉输入液体,严防空气栓塞;对使用氧气枕给氧的病人应注意在氧气袋上施加一定的压力以达到最佳的氧气吸入效果。

2.2.4 对伤口疼痛和头痛病人,应嘱司机注意车速,保持平稳行驶,尽量避免过度震动,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镇痛剂,用过的安瓿应暂时保留,以便核查。

2.2.5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创伤,患者缺乏一定的思想准备,往往表现为恐惧、紧张、焦虑、缺乏安全感,迫切希望得到救治,护士在救治过程中应因人而异地做好解释和疏导工作,使其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并充分应用非语言流,熟练的抢救技术,给病人以信任感,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能积极配合抢救及治疗。

2.2.6 通过通讯设施向急诊科报告车上伤员的情况和回院的估计时间,为院内急救提供可靠信息。在运送途中,作好各种记录,保证用药及时、准确,预防医疗纠纷。

2.2.7 当病人护送到相关科室后,护理人员均应将伤情、急救处理情况包括给氧、输液量、输入药物、伤口包扎、出血量、神志等向该科护理人员交代清楚并对出诊情况进行详细登记,然后清洁、整理、补充急救用物。

3 体会

大批交通事故伤抢救时病人多,工作量大,病情重且变化快,伤后得到救治时间的长短,有无院前急救以及救治的方式与预后有密切关系[3]。应现场处理后再转运,有条件时边转运边治疗。重视伤后1小时的黄金抢救时间,使伤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最确切有效的救治。力争抢救迅速、准确、有效,这也对医护人员和救护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急救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技术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娴熟多能的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120”急救组织、设备、药品要随时处于戒备状态,接到呼救电话后,值班人员在1~3分钟内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事故现场。迅速安全地使伤员脱离危险环境,保持伤员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循环,妥善处理其出血伤口,降低颅内压,必要时就地复苏,急救中医护人员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密切配合,这样才能真正行使院前急救的职能,保证院前急救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伤残,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李奇林,蔡学全,黄 震.现代危重病急症救治进展[M].北京:军事

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162.

[2] 陶 红.急救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5.

[3] 赵成进,韩双龙,苏晓贤,等.多发伤抢救的“手术黄金1小时”[J].急

诊医学,2000,9(4) :137.

收稿日期:2006-10-17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预防压疮重在管理 下一篇:护士职业压力与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