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见日 细处传神

时间:2022-10-14 12:24:10

“老师,我的作文怎么总是不吸引人,连自己看了都觉得干巴巴的!”不少同学常常如此抱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还是先请看两个片段吧: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把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 选自朱自清 《背影》

2、“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首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上面两段文字可谓经典,大家都耳熟能详。那同学们有没有思考一下这两段文字为什么会赢得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这两段文字都充分的抓住了细节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第一段文字,作者抓住了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蹒跚”、“探”、“攀“、“缩”、“倾”等词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父亲憔悴、艰难地爬月台的情形,父亲的形象感人至深,浓浓的父爱溢满字里行间;第二段文字,作者描写荷塘月色美景借助联想、想象等艺术手法,“把出水的叶子”比作“亭亭的的裙”,把“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 、“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还综合运用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荷塘月色的美景变得可感可摸、鲜丽动人。

通过以上两个实例我们发现,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可以让你的文章变得更精彩、更靓丽、更传神。

那么我们在写作中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细化动作举手投足皆有情

例:“那是个周六的清晨,我睁开双眼,忽然听到一阵水声,急急走出屋门,我看到母亲正把一大堆衣服往洗衣机里放,母亲一手扶着墙,一边艰难地蹲下,再站起,我又看到了阳光下舞动的精灵,从妈妈的脸上滑落。”

――《劳动代表我爱你》

小作者连用“放”“扶”“蹲”“站”四个动词很形象的写出来妈妈洗衣服的辛苦、艰难,给人以具体而鲜明的印象。描写人物时能抓住人物特定的动作进行细化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中有一个细节,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作者用“放”、“吮”这一举止,来揭示人物心理瞬间复杂微妙的感情活动:突然听到丈夫已参军,她没有思想准备,心灵“震动”,既高兴,又有些不舍,既兴奋,又有些紧张。因此,作者用“放”和“吮”,这一看似漫不经心的动作,传达出无限的情思,使人物形象显得真实、丰满。

同学们在写作时如果能够善于抓住能充分表达人物性格特征的动作进行刻画,使人物形象变得更丰满、更感人就容易多了。

二、细化肖像入木三分见个性

例:“奶奶端坐在一个板凳上,昏黄的火光将奶奶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头发摆脱了发夹的束缚,乱糟糟的附在奶上。在雪白的墙上,奶奶的影子映得好大好大。坐在板凳上的奶奶双腿绕着,已经短了的长裤向上收缩,露出奶奶纤细干燥的双腿,一阵寒风吹来,奶奶不禁打了个寒战,哆嗦着身子。”

――《那双舍不得扔的爱》

这段文字对奶奶的刻画很形象。小作者抓住奶奶的头发、影子、双腿来进行特写,写尽了奶奶的苍老、憔悴和瘦弱。

我们在写人物时要能够抓住人物外貌的典型特征进行刻画。写人物肖像时我们不少同学总是从眼睛到头发一样不落,总是“高高的个子,圆圆的脸蛋,明亮的眼睛”,把人物写得空泛,失去了灵性,失去了个性。我们为什么不能从细小的特征入手写出人物的个性呢?魏巍在写蔡芸芝先生时只用了“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就写出了蔡老师的与众不同,就能让我们感受到蔡老师的柔情了,足见魏巍的笔力。在平时写作中我们要善于观察,要善于抓住人物外貌的细节来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写出属于自己的人物形象。

三、细化神情一蹙一颦有真意

例:“奶奶长满老茧的手握住一个长满黑点的芒果,她是那样用心的握着,浑浊的眼中充满着不舍。”

――《最好的奖赏》

在这段描写中小作者通过刻画奶奶的眼睛来塑造人物形象,就像一个特写镜头,是静穆的,但情感又是充沛的,收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在写作中如果能敏锐地抓住人物的神情进行刻画,那么往往一两个词就能让文章的意蕴倍丰。我们可以再看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鲁迅的小说《祝福》在刻画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时,有多处描写祥林嫂眼神的细节。从祥林嫂眼神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她在不同阶段的精神状态,了解她被迫害的经过。她初到鲁镇时,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她第二次“站在四叔家堂前”时,“她顺着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从她“没有神采的眼睛”里,我们可以看到,经历了再嫁、再寡、夫死子亡的极度悲痛之后,她的身心受到了巨大的创伤。然而,灾难仍向她袭来。同情的人与冷酷的人、自私的人一起,把她往死里赶,残酷的精神折磨,逐渐使她精神失常,到后来,在别人冷冷的笑容里,她只是“直着眼,和大家讲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从“顺着眼”到“直着眼”,读者不难发现,是封建社会和吃人的宗教制度,使她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精彩的神情描写就像能够穿透人物内心的一束X射线,让人物的情感脉络更真实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四、细化修辞淋漓尽致展风采

例:“映秀镇的乡亲们落泪了,他们徒手搬开垮塌的教学楼一角。您定格在他们的眼里:您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

――《漫漫长路,无声的脚步与我同行》

这段文字中小作者在描写被埋葬者紧紧护着孩子的情形时用了一个很传神的比喻句,既写出了形“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更写出了神――礼赞了母亲为了孩子的大义凛然、无畏无惧。这是一个多么巧妙地比喻呀。

在我们的写作中如果能抓住事物的特定形态,巧妙地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曾这样描写:“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展开似的。”这段用帆和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出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又把花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把一些抽象的事物或情感表现的更具体,更形象。我们在写作是要注意修辞的意境要与全文相协调,要做到自然、真实,切不可为了比喻而比喻,为了修辞而修辞。

俗话说“一滴水可以见太阳的光辉”,而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生动的细节可以展现文章的风采”。让我们在写作时留意那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留意那不经意的一棵草、一枝花、甚至一阵风吧,因为那可能就是你的文章动人之处。

上一篇:跨越 第6期 下一篇:“亲人”眼中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