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贝母人工种植栽培技术

时间:2022-10-13 11:45:53

伊犁贝母人工种植栽培技术

伊犁尼勒克县地处天山脚下,农业种植区海拔高度为800-1500 m左右,昼夜温差极大,以种植春小麦为主。这里属高纬度寒山区,土质肥沃,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350.2mm。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农作物优质高产,也给予南北大山深处的贝母种植以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伊犁贝母以得天独厚的地理生长优势和优良卓著的药理效果而深受人们的青睐。在全国各大贝母产区中,除川贝外,当属伊犁黄花贝母质量最佳。伊犁贝母原产新疆北部伊犁河中上游,分布于海拔1000-1800m的山地草原、灌木林及林间空地,冬季寒冷,年均气温2℃左右,喜湿润凉爽气候,适宜生长气温在5-15℃,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为宜。种子具后熟和休眠特性,需低温沙藏2个月后才可萌发,萌发适温5℃,野生3月下旬出苗,4月份开花,6月中下旬高温即倒苗,生长期60-90天,生产周期2-3年。但是,多年的滥采滥挖,既破坏了植被,又使珍贵的野生资源日益稀缺。因此,人工种植贝母势在必行。

1.选地

选择土层深厚、排灌方便、腐殖质含量丰富、疏松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或微碱性砂质壤土均可。尼勒克东部到处都是适合贝母生长的土壤。但是生长周期长,管理不善,会因人畜踩踏而受损,因此,种贝母的地块必须有牢固的防护围栏,贝母田中不能久积水,久积水会使地下鳞茎染病和腐烂。必须是浇水和排水方便的地块。以麦茬、菜籽茬、豆类茬等根系较小的作物茬为上茬。贝母和其他农作物一样,如果能合理倒茬轮作,既能增加产量,又能避免重茬病和各种病害。另外要特别注意所选地块应避开近年来使用过绿黄隆等除草剂类和像膨大素类药物。

2.施足基肥

施足基肥:将腐熟的厩、堆肥按3000~5000kg/667m2、饼肥40~50kg/667m2、过磷酸钙20~40kg/667m2均匀撒于土表,翻入土中,耙细整平,作成宽60~120cm、高10~l5cm的小高畦,畦沟宽约30cm。

3.整地

将施好基肥的耕地深翻25-30cm。暴晒土壤15天左右(暴晒的目的是利用太阳光杀灭土壤中的有害病菌)。耙细整平,作成宽60~120cm、高8~12cm的小高畦,畦沟宽约30cm。畦埂要打直,踩实,修整齐。

4.繁殖方法

用种子和鳞茎繁殖。

4.1种子繁殖

籽种必须是色泽鲜亮,籽粒饱满,以当年产的黄花贝母籽种为最好。可春播、秋播,以秋播为好,8-9月份进行。因种子具有后熟特性,因此要随采随播,但为节约土地可在播前3-4个月,将种子拌湿沙进行催芽,温度在5-10℃。播前按行距30-40cm开浅沟播种,播幅8-10cm,盖土1-2cm,每亩用种子15kg,育苗1年后即可移栽,按株行距5cmX12cm开沟,沟深5cm,栽后覆土稍镇压。无论整畦面撒播或条播,播完后都要履盖1.5-2cm厚牛马粪,以防开春畦面板结,粪必须研细,最后过一次筛子,最后履盖一层草,以胡麻草最好。

4.2鳞茎繁殖

以鳞茎做种的必须完好无损,色泽正常。不带病菌的伊犁黄花贝母鳞茎为最好。可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将鳞茎按大小分级栽植,大鳞茎按行株距25cmX5-10cm,小鳞茎可适当缩小珠行距以有效利用土地,每亩用种量100kg左右。

5.田间管理

5.1贝母在竖年3月底4月初出苗

出苗前,要整理和修补好浇水渠道和畦埂,并保持畦面整洁。尽快揭去胡麻草,以利于贝母小苗逐渐适应早春忽热忽冷的气候。并清耙畦子表面。要做到耙松、耙细、耙平,要轻耙,来回耙动时,要让耙齿运在一个面上,以免耙出籽粒。耙松1.5厘米即可。这次耙地很重要,即可防止于地表板结,又极大的破坏了即将出土的草籽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全年杂草生长量,并起到了提高地温和保墒作用。

5.2合理间套作

合理间套作不仅可节约土地,而且可遮荫。为给贝母小苗遮荫凉,可在田埂上点播一些根系较小的植物,如大豆,黄豆、早熟豌豆等间作。

5.3锄草中耕

着眼于一个“勤”字,发现幼草尽快拔出,以保持田间经常无草。锄草工具宜小巧,以防损伤秧苗和鳞茎。

5.4追肥

栽前施足基肥,冬前施越冬肥,可用腐熟厩肥。出苗后可施几次稀薄粪水,每亩l000kg左右或复合肥20kg。

5.5排灌

浇水视降雨量和墒情而定。一般年份,浇1-2次即可。雨水较多的年份,可以不浇水。每年四月下旬,是贝母植株和鳞茎生长的膨大的最快时期,这时应浇透浇足一次水,以保证需水量。雨季要特别注意排灌,以免高温高湿引走越夏鳞茎腐烂,天旱则应及时浇水,最好采用喷淋及沟灌法,以免土壤板结。

5.6病虫害的防治

(1)苗期病害的防治主要是:注意观察贝母的生长情况,发现病苗,应连根铲除,焚烧或深埋,以防感染。主要有贝母腐烂病:7-8月多发,为害地下部分。防治方法:及时排除田间积水,经常松土除草,防止鳞茎受伤,发病期用25%多菌灵200倍液浇根。

(2)防治病虫应同时进行。应选用低毒残留时间较短的药物。虫害主要有蛴螬、金针虫、地老虎等,主要危害幼苗及嫩茎,使之散瓣破碎。在发生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75%辛硫磷乳油8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地下虫害最好的办法是每亩地用5-6kg油渣,研细,在把灭虫药用适量的水化开,装入喷雾器,然后把油渣摊开,一边喷雾,一边搅拌,搅拌均匀后,装入袋中,捂2-3小时,于傍晚撒于畦面诱杀。害史一般会在傍晚窜出地表活动。并做到每10-15天撒一次预防。

5.7贝母的越夏过秋管理

夏秋季节,贝母枯萎,人们不能通过秧苗的变化,直观的看到地下病虫害的状况,误以为万事大吉,因而忽略了贝母越夏过秋的管理。其实夏种季节,正是害虫由幼虫成长为老害虫,是全年危害最为猖獗的时期,病虫害传染极快。这也就是贝母年年长,产量却年年降的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更本所在,甚至还会造成毁灭性损伤。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在贝母秧苗部分枯萎后,就将鳞茎挖出,按大中小归库,当即异地另藏。这是最好的办法。特别是颗粒较大的直径2.5cm以上的鳞茎,必须做到每年移栽一次。结粒的贝母,每年开春出面后,有部分鳞茎会长出双苗,如不移栽,来年就会太拥挤,因而会影响自重和鳞茎的产量。如当时无地可种,可以将鳞茎做沙藏处理。具体方法是选择阴凉通风的房间,将事先消过毒的细棉沙在地上铺5cm厚的一层再上面铺3-5cm厚的鲜鳞茎一层,在铺砂、在铺贝,以此类推,但总厚度不能超过30cm,最上面的一层必须3-5cm细沙封面,以减少鲜贝水分流失。这样存放的时间不能超过40天。存放的时间越短越好。细沙消毒的方法是用适量的辛硫磷稀释至1000倍液喷雾,一边喷一边搅拌均匀即可。切忌不可将鲜贝摊放在水泥地面上存放。水泥地面不透气,很容易使贝母腐烂。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让部分鳞茎较小的直径2-5cm以下的贝母在原地自然越夏过秋。但不包括用籽种下种后生长两年的小鳞茎,这种小鳞茎密度大,必须移栽。不管是移地另栽或者是原地过春秋的贝母都必须做到:勤除草,以保持畦内经常无杂草;观墑情,及时浇水;并注意地下害虫的防治,以确保贝母在优良的环境中度过秋夏。

6.采收加工

磷茎繁殖2-3年可收获,种子繁殖3-4年收获,6月中旬倒苗前起挖,去净泥土后晒干即可。 [科]

上一篇:如何掌握杨树速生丰产林营造技术 下一篇:天使的秘密(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