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校学生职业能力

时间:2022-10-13 11:01:48

论职校学生职业能力

摘 要: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如果说职业兴趣能决定一个人的择业方向,以及在该方面所愿意付出努力的程度,那么职业能力则能说明一个人在既定的职业方面能否胜任,也能说明一个人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有多高。

关键词: 职业学校学生 职业能力 建议

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倡导职业教育应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充分认识到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并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切实有效地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保证学校稳定、良好、持续的发展势头,我将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几点建议。

1.职业能力的构成

职业能力是指从业人员根据自身对待职业工作的信念,运用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完成具有目的性的职业活动所需的各种能力及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总和。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先生将其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综合能力三类。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在求职过程中,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而方法能力和综合能力是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属于跨职业的能力,与专门的职业技能知识无直接联系,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事实上跨职业的能力对整个职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而专业能力是建立在这些能力的基础之上的。

2.职校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2.1动手操作能力。

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是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就业领域,企业认不认可职校学生,关键是看学生是否有过硬的操作本领。有这样一组调查:同样的轿车零件、同样的汽车品牌,在中国组装出来的整车和国外厂家的原装产品质量却相差甚远,这主要是一线工人的技术水平低,直接影响了产品的整体性能,为了培养出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必须进行课程结构调整,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专业结构上,遵循长期性、综合性、层次性、适应性的原则优化专业结构,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2.2交际沟通能力。

当今开放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交流与沟通的社会。人们的交往与沟通能力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生存、生活和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素质。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是实现自我全面拓展与完善的需要。孔子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他人的认识就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自我完善。毕业后,在事业旅途中,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也会不断发现别人的优点需要学习,自己的缺点需要弥补,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能帮助自己更全面地完善与发展。

2.3社会适应能力。

人生存在这个社会当中,既要承担个体生活上的角色,又要扮演社会中的角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当今社会在高科技的推动变化下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全球化的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对每一个社会人提出新的要求。社会适应能力关系到就业后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挥的程度,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只有努力顺应时展的潮流,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2.4团队协作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紧张激烈,市场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使企业管理层所面临的情况和环境极其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经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信息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开发团队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促进事业的更大发展。

2.5开拓创新能力。

创新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还表现为对新思路、新技术的发明,更表现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和环境的应变能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各行各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提高,工作的更换、就业者的流动性已成为社会工作的特点。另外,现代企业的用人观,更多地体现在重视人才潜在能力的倾向,所以只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和职业技能素质,成为知识经济时期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使他们适应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需要。

3.影响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因分析

3.1学生的原因。

职校学生的现状令人堪忧,生源质量每况愈下。以前职校招生还有所选择,要达到一定分数线才能录取。而现实情况是,各职业学校为了更大发展,盲目扩招,追求学生的数量,而忽视了入学学生的质量,即使毕业考试总分很低数也照收不误,来者不拒。目前进入职校的学生不仅学业不良,行为、习惯、心理甚至道德也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这些学生往往缺乏自律性:学习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不想学,就不学;纪律需要约束,感觉难受,就放松(纵);对于老师的提醒、批评和教育,如果不符合自己的意愿,轻者听而不闻,重者还和老师强词夺理,甚至自以为是;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生源质量差,从而影响职业能力的培养。

3.2教师的原因。

职校中毕业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教师比例不足百分之三十,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的理论多来源于书本,实践经验少,甚至有的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对社会、企业、生产了解不够,教学过程多只教教材,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3学校的原因。

职业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实践课比例不合理。多是重两头轻中间;再者就是中职的专业设置多是实用性、时代性较强的专业,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及时反映某一行业、专业方面的最新动态和成果。而教材和教学内容陈旧,课堂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方法落后,形式单一,课堂教学过于严肃死板,忽视开放式、创造性的教学,考试方式单一等局限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4.职业能力培养的几点对策

为提高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学校应从中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在各个环节上加强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4.1更新职教观念。

职业虽无贵贱,但在现实中,却被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于是,不同职业、不同岗位,被赋予了不同层次,客观地说,技术工人目前还不能成为人们所认同的高层次人才,即便很多企业用高薪向高级技工伸出了橄榄枝,在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除了政府的重视外,全社会对技术工人的尊重,也成为很多人愿意在中学毕业后进入职业学校的重要原因。现今职业学校纵使有较高的就业率,却无法得到人们的认同。改变职业教育是“二等教育”的观念,改变人们对技工的认识,让人们认识到技工也是“人才”,让更多优秀的生源进入到职业教育中来,才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4.2围绕职业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中职教育目标的途径,中职教育中每个专业的课程如何设置,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离校后能否具备直接上岗和后续发展的能力,是本专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精选教学内容,注意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形成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强化职业教育理论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变化,使课程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大力开发适应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

4.3以中职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制定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对教学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安排,中职教学计划的制定要充分体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这一显著特征,按照具体的职业能力目标,整合实现职业能力目标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再将职业能力要素逐一分解与分析,制定出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使教学计划充分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体现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由于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与外延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因而,职业教学计划不仅要着眼于专业能力的需要,还要注重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这就要求教学计划体现出“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改革思路,保证必需的专业理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打好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4实施“校企合作”,实现中职学生能力特色培养。

从学校方面来说,校企合作可及时反馈社会需求,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适应性;中等职业学校本身的特点决定其必然与行业、企业存在着广泛联系,如果割断这种联系,就会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校企合作是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保证。校企合作使企业直接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方案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并对实践性教学指出更具体的方向,特别是阶段性和毕业前的综合实践实习,利用企业人才、真实环境中的设备资源和企业文化的影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4.5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质量和特色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保证,关键是教师;教学特色的建设,关键也是教师。因此,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学校工作中,要鼓励教师“走出去”,到生产单位第一线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了解所教专业在工作实际中的情况,掌握操作技能,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可“请进来”,聘请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相关专家或生产第一线的具有丰富经验和相当技术等级的技术人员为学校兼职教师,让他们利用寒暑假或休息日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学校也可选送一批骨干教师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创造优越条件,鼓励专业教师考取相应的岗位证书,加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为深化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和加强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培养奠定师资基础,提高中职教育质量。

5.结语

职业教育是一种比普通高中教育更需要紧密联系社会的教育类型,无论是人才的进出口环节还是培养过程,都要强化与社会的直接联系,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根据社会现实,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中职教育的首要任务。我提出的一些措施也许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希望有更多职业教育方面的专家关注职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荣瑾.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职教学院,2005.

[2]唐涌泉.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47-48.

[3]章竞思.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1998,(2):34-35.

[4]尚元明.职业中学课程体系研究[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7.

[5]张学青.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课程整合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上一篇:让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实处 下一篇:提高农村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