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时间:2022-10-13 10:52:00

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摘要:针对灌区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灌区现有水利设施的利用、灌区管理体制的改革等实际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提出建议,旨在为未来灌区工程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对策与措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如何利用好水源、合理分配好水源是水利管理的中心。对于灌区而言,它更是重中之重。灌区水利工程是灌区农业、经济的基础性设施,是发展农业的物质基础,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灌区水利管理是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前提和保障。小型引水灌区的水利管理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如何更好地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直接关系到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国以来,在政府的号召下为减轻旱灾对农业的影响,促进农业生产,也修建了许多小型引水灌溉工程,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我国地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是,由于一直以来,人们对灌区水利设施管理意识薄弱,“重建设,轻管理”,使灌区水利工程在运行过程中逐步遭到各种因素的破坏,引水能力大大下降,以致灌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有效灌溉面积也逐步缩小。引水灌区的水利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作出分析和对灌区水利管理采取一定的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引水灌区水利发展滞后的一些因素综合各方面的调查表明, 导致小型引水灌区目前这种工程引水能力下降、灌溉面积缩减、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1 历史因素存在的工程质量问题

历史因素是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利工程的通病, 主要由于当时我国的财力、物力及技术水平缺乏所造成的,当时所建的引水渠道大部分为土渠, 没有衬砌,配套不全。建设队伍也是从县内各乡镇抽调的村民,没有修建的技术和实践经验。因此建设标准普遍偏低, 质量不高。运行后,工程本身存在的质量问题逐渐暴露,渗漏严重,引水能力差,灌溉能力也逐年下降,使处于灌区中、下游的一些农田逐年变成了“靠天吃饭”田。

1 .2 水利管理不到位, 水利工程维修责任不明确

长期以来,人们对水利工程,特别是集体所有制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 形成一种重建设,轻管理的观念,造成建设与管理严重脱节的现象。在灌区水利工程运行的过程中, 由于没有形成一种规范的运行管理方式和制定一系列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使灌区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工作不到位,水利工程的老化和损坏由小变大, 甚至到了难以维修的程度。水利设施都是集体建、集体管,转入市场经济后,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利设施依然沿用集体组织建设、集体负责管理的模式。农民种的是“责任田”,用的却是“大锅水”,利益不直接,水利工程只运行不维修,或者只是简单维修,致使损坏老化现象突出,效益衰减。

1 .3 投入不足是灌区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的最大障碍

工程维修资金缺乏,投入少,是灌区水利管理所面临的最大困难, 也是水利工程老化过快,灌溉面积锐减的主要因素之一。改制以前,灌区水利工程维修资金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1)农村义务工。从灌区受益村抽调劳动力,以工代账,是水利工程维修的主要力量。(2)政府和上级水利部门拨款。(3)收取一定的水费。税改前,根据政府有关文件以每亩每年若干公斤稻谷的方式,收取水利工程维修资金。(4)电站发电收入。部分灌区附属电站划拨部分资金作为工程维修资金。税改后,取消了农村义务工和水费,一些电站产权又转为私人所有,灌区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修责任全都压在了地方政府肩上, 而大部分地方政府大都是吃财政饭,发工资尚且困难,是无法拿出大量资金投入水利管理和工程维修的。灌区村民是工程的受益者,而不是管理者,只想吃“大锅水”,不想投资投劳,这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的维修管理, 造成了灌区现有水利工程维修加固困难的局面。

1 .4 引水灌溉工程本身缺陷性

引水灌溉工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径流式、无调节的特点使其受气候和降雨的影响十分严重。当降雨量大时,引水渠无法将水资源全部引入,也无法进行存储,只能弃水, 让水资源白白流失。遇到干旱时,来水量少,又无法引进足够的水源,灌区用水就不能保障。只有提高灌区水利工程自身的工程性能,才能使灌区用水保证率和抗旱能力有所提高。

2 引水灌区水利管理的一些措施

综合分析小型引水灌区水利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为提高灌区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确保小型引水灌区水利管理进入良性循环,促进灌区农业生产建康发展。因此, 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2 .1 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对灌区水利管理的组织领导作用

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引水灌区水利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大力宣传水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现有灌区水利工程的保护和维修, 并逐年上马一些有利于改善和促进灌区发展的配套工程。从实际上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的旧观念,把水利管理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认真分配任务,层层建立责任制,层层抓落实,把任务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同时,加深灌区农民对灌区水利工程重要性的认识, 严厉打击破坏水利设施的行为, 组织技术人员对水利工程进行维修和改善。引导灌区农民自办、联办灌区用水服务组织或用水协会, 必要时也可建立一些由村民自愿组织的、适当有偿服务的灌区用水管理组织, 协助地方政府共同搞好灌区的水利管理工作。使灌区的水利管理进入一个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农业反哺水利的良性循环。

2 .2 多渠道筹集资金, 加大灌区水利工程维修的投入

灌区水利工程经过多年运行, 出现渗漏严重,设施损坏、甚至部分段堵塞毁坏无法过水。要对其进行维修和恢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在争取国家对灌区水利基本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 地方政府应从财政收入中安排部分资金, 设立灌区水利工程维修专项资金,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 对农户投资投劳开展灌区水利工程维修给予一定的奖励补助, 发挥好政府扶持资金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此外,应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群众提高认识, 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灌区受益村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灌区水利工程维修和管理, 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灌区水利工程维修的积极性, 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 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 努力促进灌区水利事业发展投资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 .3 加强日常运行管理, 有计划分阶段进行工程恢复建设

分派专门的灌区水利工程巡管员, 定期对灌区工程进行巡视检查,定期对渠埂上的杂草进行清理,对工程的隐患及时查清、排除并汇报,以保证水利工程的运行安全。政府部门及灌区管理部门应对灌区工程作出长期的规划,逐年有计划、分阶段地组织专业施工队伍对灌区工程进行清淤、除险加固、防渗处理以及已毁工程的恢复工作。从而达到灌区工程引水能力提高,灌溉半径扩大,灌溉面积恢复扩大的目标。

2 .4 建好灌区水利工程的配套工程, 提高工程自身的工程性能

前面提到过, 由于引水灌区水利工程本身有一定的缺陷性, 受气候和降雨的影响较大,不能储蓄水资源,无法对灌区用水进行较好的调节与调度, 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在灌区内科学地修建一些配套工程,有利于灌区的水利调节与调度,提高灌区的抗旱能力。加强斗渠、毛渠的疏通和硬化,减少水资源的渗漏浪费。主要措施有,组织水利技术人员,在灌区内部及周边进行地形考察与测量,选择适当的地点,因地制宜地修建一系列山塘、水柜。当来水量过多,或农田用水量饱和时,将多于的水资源引入山塘或水柜储存, 以备干旱缺水时引用山塘、水柜水补充灌溉。这样从时间上有效地调节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延长了灌溉时间,促进了灌区农田的增产增收。

2 .5 提倡科学用水, 大力推广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抽调农业技术人员在灌区内划出一定面积的水田,作为科学用水实验田,组织技术人员现场为农民讲解科学灌溉的技术,用实验田与传统灌溉田的产量、用工量、用水量等因素来作出比较,使农民直观地感觉出科学灌田的优势,引导农民科学的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组织水利技术人员学习先进节水技术,在灌区内因地制宜地建设一些节水灌溉系统。如,与山塘、水柜配套,建立管路灌溉系统,可大大降低水资源的渗漏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系数。制定科学的用水管理制度, 组织建立村级用水管理机构,合理地管水配水,不仅可合理用水,还可减少村与村之间的用水纠纷。

3 结束语

灌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难度大, 因而灌区改革要循序渐进, 先试点后推广, 先易后难, 创造条件, 最终达到农民、灌区管理单位、政府三满意。同时, 由于灌溉管理体制改革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 付诸实施离不开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只有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支持下, 灌区改革工作才能顺利实施。

上一篇:关于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技术探讨 下一篇:组合支护技术在某软土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