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新平、张方白联手共展

时间:2022-10-13 09:06:34

由杨卫策划的“苏新平&张方白双个展”于2013年10月19日在美仑美术馆开展,持续至11月5日。展览由湖南美术出版社主办,美仑美术馆承办,中央美术学院、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协办。

此次展览作为美仑美术馆新馆开馆展览集聚了国内极具实力的艺术家苏新平和张方白。“独步行峰—苏新平作品展”主要展出苏新平自2007年以来创作的“风景”、“灰色”、“人物”、“八个东西”等系列作品,无论是“风景”、“灰色”还是“八个东西”,它们都并非客观世界中的实景,而是一种内心想象,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是寻找一种准确地表达内心情感的途径,用“看似模糊,实则准确”的方式去描绘个人的内心世界。“立场—张方白作品展”呈现的是他自“凝固”阶段后“弥散”状态的新作品,而他绘画这种苍茫、雄浑、高古、朴拙、荒寒之感体现了中国性的当代艺术,孤独的张方白却预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场新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十年后才成为主潮,这就是近来盛行的中国风。

展览同时呈现了苏新平和张方白从艺以来最为完整、经典的文献性画册,美仑美术馆此次倾力打造的“苏新平&张方白双个展”将为星城奉上一场极具学术且独具匠心的视觉盛宴。

独步行峰的苏新平

在中国当代艺术界,苏新平是一位极为特殊的人物。这种特殊性在于他既是学院派艺术的代表,同时也是前卫艺术的先锋;既参与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各种艺术运动,同时又疏远于潮流,保持着自己特立独行的艺术姿态。可以说,苏新平身上具有很强的双重性,但也正是这种双重性丰富了他的眼界,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能够深入其中,于学院和前卫,潮流与个体,乃至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碰撞之间,探索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以及当代和传统的艺术关系,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艺术之路。

所谓“独步行峰”,就是我对苏新平这条艺术探索之路的一种概括。独步,是苏新平的人生状态和艺术追求,同时也是他早期作品中渗透的人文主张,即以一些略带超现实意味的人物来塑造画面,传递出某种形单影只、茕茕孑立的孤独意向;行峰,则是他后期作品彰显出的文化内涵,即以高远幽深的风景为主体,表达出一种“存鹰之心于高远,取鹰之志而凌云,习鹰之性以涉险,融鹰之神在山巅”的精神追求。概括起来,就是苏新平一以贯之的艺术探索中,所包含的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的某些意境,实际上是从现实问题向精神问题攀跃,从关注生命到仰望崇高的不断扬升与不断转换。

—杨卫

张方白的立场

张方白是一位剑走偏锋的艺术家。尽管他多年来一直置身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与这段发展历史休戚与共,但他却从不趋炎附势,而是信奉“和而不同”的君子之约,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创作从艺术潮流中疏离出来,长期游走于边缘,坚持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化探索。张方白的这种另辟蹊径,构成了他艺术创作的内在品质,使他的作品与多数表现社会内容的艺术不同,而更加注重自我内在的精神体验,倾向于历史意识的探寻与思想空间的拓展。我说的这个“立场”,就包含了张方白对今天这个物质社会的反叛,实际上与传统中国文人的立场相一致,均体现了某种文人的清高,以及不为三斗米折腰的气节。

正是因为对历史高点的价值认同,在精神上始终有着像王夫之、山人等这样一些先贤大德为参照,才使得历经坎坷与曲折的张方白没有随波逐流。他通过不断地文化回溯,将一些隐没的精神传统用艺术的方式打捞出来,由此确立起来的精神主体与表现方式,也就构成了张方白迥异于当下许多艺术家的独特立场。要说张方白这个立场的意义,我认为不仅在于发展了中国文脉,更重要的是他对平庸的拒斥,在这个物质主义盛行、精神低迷的时代,重新创造出了一个高亢的音符。

—杨卫

上一篇:纤维,作为一种眼光 下一篇:西子湖畔 再度演绎精彩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