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山打牛的伤胃药

时间:2022-10-13 08:54:54

王大爷患上系统性红斑狼疮,医生分析病情后决定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溶液,用到第4天意外发生:当滴入约一半药物时,王大爷突然感觉上腹部持续性疼痛、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食物),紧急检查后诊断为胃穿孔。然而,王大爷虽然在1年前曾偶有上腹隐痛,当时作钡餐透视并未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可能大家都知道,不少口服药都会对胃产生一定损伤,长期或大量服用可能引起药物性胃炎、胃溃疡、胃出血乃至胃穿孔。这些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消炎痛(吲哚美辛)、四环素、红霉素、磺胺类药、痢特灵、利血平、洋地黄、氨茶碱、强的松等。尤其是用得较多的阿司匹林和消炎痛,均能直接刺激胃黏膜而伤及胃部。

这就奇怪了,王大爷以前没有相应胃病史,这次也没有服用伤胃药,那么,“刺穿”王大爷胃部的真凶何在呢?

“隔山打牛”也能伤胃

我们知道,胃腔内壁有两层屏障:一是胃黏液屏障,二是胃黏膜屏障。这两层屏障就像两道防线,挡住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壁的侵袭,防止氢离子(H+)逆向弥散,同时还有抵抗外来刺激和损害物质(如粗糙或刺激性强烈的食物、饮品或从十二指肠反流而来的胆汁)的作用。胃屏障遭到破坏,就会导致H+逆向弥散到胃黏膜,胃腔内原被两层屏障隔开的盐酸和胃蛋白酶便会侵蚀胃黏膜,引起化学性炎症,甚至糜烂、出血。如果本来已经患有消化性溃疡,就可发生溃疡出血或穿孔。

前面说了,除了盐酸和胃蛋白酶会侵蚀胃黏膜,药物也会刺激胃黏膜而伤及胃部。而且,药物并非一定要进入胃腔与胃密切接触、直接刺激胃黏膜才引发胃病,有些肌肉注射药或静脉滴注药(如王大爷使用的激素)即使不入胃也可能发动“远程攻击”,“隔山打牛”地“摧毁”胃的“防御工事”,这时胃就不堪一击。

伤胃4招,招招“狠毒”

药物伤胃方式有4招:第1招是药物本身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和损伤;第2招是抑制胃黏膜分泌各种防御物质(如黏液、前列腺素、碳酸氢钠等);第3招是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为攻击行动“煽风点火”;第4招是减慢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更新速度,阻碍“援兵”及时到位。

各种伤胃药物有不同的招数,也有的一种药就会两三招。如“伤胃药”的主角――解热镇痛药和抗风湿药,往往都会前两招,而且第一招“出手”特狠;肾上腺皮质激素则有后三招,以第三招明显;利血平有第三招;其他如抗生素、抗菌药等均不同程度有前两招中的一招或两招。当几种药物并用或喝酒前后服上述药物(特别是止痛药),则其攻击作用更狠。这些招数在药物进入胃腔直接作用时可以出现,但药物即使不入胃,也可能入血到达相应组织,并在发挥药理作用的同时出现。

如糖皮质激素的“伤胃”作用(增加胃酸和胃酶分泌、减少胃黏膜黏液分泌,抑制上皮细胞更新和修复,削弱黏膜屏障作用),不论是口服强的松、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均可发生。

再如红霉素,口服和静脉点滴均可引起胃肠反应,包括引起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药物性胃炎,甚至胃出血,机制是药理作用导致的胃肠道反应和局部刺激,而这可以通过口服碳酸氢钠或思密达较好地防治。

多黏菌素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给药,然而它对胃黏膜上皮细胞毒性较大,可造成胃黏膜局部缺血、促使组胺释放而造成胃黏膜损伤。

静脉注射两性霉素、丝裂霉素等,亦可出现胃肠症状,也可发生消化道出血。

目前临床上常用培他啶(抗眩啶)治疗梅尼埃病,有口服和肌注制剂,而培他啶为H1-受体激动剂,有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溃疡作用,不论口服或肌注,都会“伤胃”。因此,长期肌注培他啶时,也应适当服用制酸药物保胃。

上一篇:记事 第10期 下一篇:阿司匹林,让“糖友”远离心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