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变质?要辨质

时间:2022-10-13 08:21:22

镜头1:春节期间,我去看望多年不见的远房婶婶。她已85岁了,一人寡居在家,前几天眼部不适,为省事,她就用几年前用过再放入冰箱的滴眼液滴眼。自以为万无一失……谁知用了一天后,眼病反而加重了,又红又痛,问我咋办。我细看那支滴眼液,摇动后已显浑浊,滴眼后当然出问题了!

镜头2:某天,我正在医院“药物咨询”窗口值班。一位农村老太匆匆赶来,带来3瓶没拆封的药,问我可不可以用。从外表看,其并无异样,但已过有效期,据此我肯定地说:“这个药不能再用了,应当弃去。”

不一定有效的有效期

家里的小药箱,常常会备各种居家良药,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可惜这些居家良药并不是那么“忠诚”,很多时候放着备用,等到有需要的时候拿出来一瞧――过了有效期。“养”了这么久的“兵”,一时都用不上,不过看着还好好的,甚至包装都没拆过,要不凑合试试?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很明确的,任何药物都由原子和/或分子组成,且具有一定的化学结构,在贮藏过程中会发生某些物理和化学变化。因此,“内因”是药物的化学结构,“外因”是促使药物变化的种种条件,如温度、水分、光线、空气和微生物等。超过有效期的药品,即使外表看不出什么异样,实际上其内部的分子结构也已发生了变化,可能产生毒性;人服用后不但疗效降低,而且会导致中毒,加重病情。所以,过期的药不要去尝试。

过期药坚决不能吃,相信大部分有点健康常识的读者都知道,但更多的人还是存在这么一个疑问:在有效期的药物就肯定安全有效吗?

正如前面所说,药品的变质,是由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说明书上的有效期,一般默认的条件是:在正确的保存条件下,包装尽可能完整。而事实上,由于疏忽或者保存方式不当,特别是已经拆封的药品,标示的有效期就不再有效了。就像硝酸甘油一样,一般有效期是一年,但医生通常会嘱咐患者使用半年(甚至有些要求一个月)后就应该丢弃。

所以,除了要多留意药品的保质期,我们还更应该学会鉴别药物剂型变质失效的方法。

火眼金睛,辨质真经

辨别药物是否变质,仅仅靠双眼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鼻、口和手等来综合观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辨质真经,共同学习吧。

1.固体制剂:片剂表面粗糙、潮解出现花斑、霉变、发黄、松散或有新结晶,片与片相粘连,甚至有虫斑和虫絮等。若原来的白色药片已变成淡黄色,说明此片剂已遇光和氧发生变化,药效下降,故最好不用;糖衣片表面褐色,呈现花斑或黑色,甚至崩裂、粘边、发霜等;胶囊剂若软化、碎裂或表面发生粘连;胶囊内小丸粘连和变色等;丸药出现变形、变色、开裂、发霉并有异臭味等。以上都表明固体药物已变质失效,应立即弃去,绝不服用。

2.注射剂:主要检查药液是否澄明透亮、有无变色。凡发现有浑浊、沉淀或结晶析出,甚至霉点和雪花等,则说明药品已变质。特别是作静脉注射的针剂,如发现颜色加深,或有杂质,则表示药品已失效。至于油剂,如维生素A、维生素E、苯丙酸诺龙和黄体酮等,一般呈淡黄色、均匀澄清的油溶液,如有混浊、沉淀、分层或颜色变深等,均属变质,不能再用。粉针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应为干燥的粉末,色泽均匀一致,一般为白色或淡黄色,摇瓶时能翻动,如出现粘瓶、结块、变色和潮解等,则不能使用。在此应特别强调,如已超过有效期,即使外观、色泽无明显改变,也应报废;因注射剂是直接用于血管静脉的,来不得半点大意马虎;珍奇贵重药品应送药检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再使用。

3.口服药液(合剂)与糖浆剂:一般应为澄清的液体,贮存期间允许有轻摇易散的少量沉淀。如药液表面有白膜,摇动后药液内的细药面分布不均,或药品酸败出现异臭,产生气泡或发霉等现象的,不能服用。

4.眼药水:应为澄清液体,不得混有杂物,更不许出现混浊、沉淀或变色等现象。若使用失效变质的眼液滴眼(或多次开启使用再长期存放者),将造成眼睛感染,严重者导致失明。

5.软膏剂: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如超过有效期或检查时发现有酸败、异臭、油层析出或结晶析出,则不能使用。

6.冲剂和散剂:特别是冲剂,因常含大量糖分,故较易霉变、失效,须格外注意。凡有结块、虫粪痕迹、变色,或有虫有霉的均已变质,不得服用。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家庭药物虽然是个好帮手,但它不会跟你天长地久,它会变质,它是有保质期的。掌握辨别药品变质的方法,及时清理小药箱,药品才能在需要的时候真正可用,“养兵”不只是把它们存放在药箱就了事的。

上一篇:听诊器,聆听身体的声音 下一篇:花开五月 第5期